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前,布置3项人事安排,解放战争时才知他的高明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8月中旬,正是重庆最热的时候。就算是穿短袖也会汗流浃背的时节,蒋介石却仍然穿着军装在军事委员会机要室内开会。尽管他的身上没觉得热,但是内心却跟此时的天气一样,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8月15日,日军正式宣布投降。这对于国民党军队来说,不能完完全全地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
日本投降
好的地方在于抗战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获得了和平和自由。
但另一方面,在这个节骨眼上,国民党军队要完成对共产党的进攻部署显然来不及。如果他蒋介石不能拿出更高明的办法,就算胜利的果实近在咫尺,也是根本没办法顺势收入囊中的。
忽然,他的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
因为他盘算着,如果毛泽东来,正好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如果毛泽东不来,那他就大有文章可做。无论邀请的结果如何,都是现下最好的办法。
不过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请,居然连请了三次。
毛泽东是何等将才?面对蒋介石的三次发电催促,他不仅不慌不忙,反而精心部署。
为了确保前往重庆万无一失,他在临行前做了三项极为关键的人事安排,这三项安排让蒋介石不但没能如愿找到共产党的毛病,反而还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的局面,促使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到底做了哪些精密部署?又做了哪三项人事安排?
蒋介石的谋划
反法西斯战胜胜利之后,美国作为主要当事人准备联动英苏两国早日结束在亚洲战场的战胜,并且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16日,美国、英国、苏联三个大国在德国通过了《波茨坦公告》,主要内容包括了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不得再有军火工业等一系列针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条约。
日本在听闻此条约内容后拒不接受,还公然宣称要战斗到最后一刻。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没有任何人敢给出绝对的结果。
(图:波茨坦公告报道)
一时之间,以美国为首的一众列强,都开始在为结束战争做着紧张的准备。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7月21日得知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后,对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结果终于有了底。
但与此同时,蒋介石方却对这一消息掌握得不算具体。所以当得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国民党上下都可以说得上是被搞了个措手不及。
因为当时国民党的军事主力在西南地区,但日本占领的东北到广东的国土已经处于受降接收的状态,如果他没办法及时运兵前去接收,那么共产党的接收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再加上共产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实力沉淀,已然不是当初蒋介石所面对的那个共产党了。不但八路军、新四军已经壮大到120万余人,民兵也有220万。
在19个省内的19块解放区都有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和部署,其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而且毛泽东比蒋介石早一步做了充足的接收准备。
在8月10日,毛泽东火速下达《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军任务的决定》的相关指示,并明确地表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一定会向解放区进攻,和共产党在接收的问题上肯定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我党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其数量与规模,依情况决定。"
他在这一指示之中态度非常坚定,并且向全党所有人员都做出了提醒:蒋介石在挑动内战。
在这样的情形下,各解放区的武装部队都开始了军事准备,并且反应迅速地向日本所占的地区和交通要道都发起了积极进攻,迫使所有的日伪军投降,以快速接收各领地复原。
蒋介石被毛泽东这样的举动搞的是慌乱不已,他直接以最高统帅的名义给八路军发出强硬命令,要求八路军的部队就原地驻防待命。
但毛泽东哪管他这些,八路军、新四军更是不会买他的账的。
无奈之下,蒋介石寄希望于和毛泽东的和平谈判,以求能够拖延时间。
8月14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公开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与此同时,毛泽东收到了来自重庆的一封蒋介石的电报,信中表明希望他能从延安前往重庆"共商大计"。
毛泽东对这次谈判不置可否,他态度从容地回复蒋介石可以考虑提议,但蒋介石必须就此前对八路军发出的强硬命令做出答复。
因为在蒋介石向八路军发出待命的指示之后,朱德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立即做出了回应提出:
"凡被解放区军队所包围的敌伪军由解放区军队接受其投降,你的军队则接受被你的军队所包围的敌伪军的投降。"
蒋介石在收到这一回复后一直没有给予答复,毛泽东也可以说是利用他之前下达的军事命令反将了他一军。
蒋介石很是恼火,但他对此的态度不以为然,他断定毛泽东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兴起风波,因为和平来之不易,当下国内国外都很抗拒战争,这是掣肘共产党的好时机。
他敢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谈判也正是基于这一基础。
于是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给毛泽东,要他对于是否赴重庆谈判给予明确答复。如果毛泽东一旦拒绝谈判,他就会借势把挑起内战的锅甩到共产党的头上。
那去还是不去呢?中共中央政治局为此在8月23日于延安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大家都对毛泽东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蒋介石从前的所作所为大家都有目共睹,此去可能会遇到最坏的情况。
党内有许多同志都认为毛泽东不应前往重庆谈判,因为对蒋介石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加害或扣留毛泽东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有些同志甚至直言反对:
"自从上了井冈山,毛主席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步,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军队和自己的根据地,如今却要亲自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
但毛泽东却坚持亲自前往,他眼神坚定地对在场所有党员同志说:
"就重庆谈判而言,我们固然不可能对蒋介石抱有希望,但如果这正是避免发生内战的一种办法,并且能保证解放区的人民不受侵犯,对我们来说,还是值得一去的。"
"不过此去肯定是困难重重,所以在我去往重庆之前,有以下几点要与同志们讨论……"
重庆谈判有备无患的三项安排
尽管毛泽东很清楚,这次蒋介石的目的只是为拖延时间,他笃定这此去重庆蒋介石并不是为了要诱捕他。
但为了让党内同志放心,也为了确保谈判万无一失,毛泽东还是在战略部署上尽量做到了有备无患,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在人事上的策略变动。
首先是安排由刘少奇同志代理中央主席的职务。
刘少奇
对于这一安排,毛泽东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当时向党中央做了交代,到重庆之后,如果蒋介石把我关了或者要杀头,就由少奇同志来代替我。"
然后他做出增选陈云、彭真为政治局候补书记的指示。
这一项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的领导力量,以便在毛泽东、周恩来都去往重庆之后,书记处还能有五个人开会。
陈云
再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遇到最坏的情况,尤其是如果毛泽东出现"意外",至少党的内部仍然行使着坚强的集体领导,不会因此而出现自乱阵脚的情况。
最后则是中央军委的重新选举。
毛泽东仍然任军委主席一职,但朱德和彭德怀同时担任军委副主席,如果毛泽东不在,就将由朱德和彭德怀直接协助刘少奇对全军进行战略部署及指挥。
就算是毛泽东在重庆,也不会影响到我军内部的正常运转,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有刘少奇为首的三名大将做出及时反应和最佳应对。
刘少奇
之所以会这么进行安排,除了应对重庆谈判本身,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日本投降后,全国都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大紧要关头,但毛泽东却要离开延安。
可想而知,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主持中共日常工作这项任务的担子有多么的重。
去往重庆前,毛泽东曾与刘少奇进行了一天一夜的谈话。
最要紧的首先是东北问题的处理。
苏联红军
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军宣战后进入东北,将日本十几年的殖民统治瓦解殆尽。抗日战争时国民党在东北没有一兵一卒,眼下却关注起东北的控制权问题了。
中国共产党长期在东北进行着游击战争反抗日军的武装侵略,就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东北而言,显然比国民党有话语权得多。
但是对国民党的虎视眈眈不能有半分掉以轻心,于是毛泽东便与刘少奇在收复东北问题上提前达成了共识。
8月28日,刘少奇送别毛泽东后,立即下令派干部前往东北。
他在为要出发赶赴东北的同志们送行时明确表示:
"国民党还没去,你们要赶快去抢。"
这一举动为争取东北可谓是留够了充分的时间,再加上他对东北工作大刀阔斧的战略部署,成功地先国民党一步取得了东北地区的主动权。
也正是因为他在东北的战略部署,国民党占领东北试图夹击我军的阴谋才得以彻底粉碎。
而且在这样短促的时间内,刘少奇将兵力部署进行大规模的成功调动,放眼整个中共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全部兵力都在保守秘密的状态下迅速向东北进军,国民党还在北上之时,殊不知我党的军队已经在东北地区部署完毕。
其次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的稳固性。
在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为的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之下,我党的领导工作能够顺利、稳定地进行和完成。
"五大书记"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人分别担任。
毛泽东主要负责全面工作以及领导军事指挥,周恩来与朱德协助军事统战工作,刘少奇负责土地改革、城市工作,任弼时则负责组织、党建、群团工作。
在这样的分工之下,虽然公平避免了一人全权独揽的情况,但也确实应证了党中央是由集体领导的特殊性。
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走,相当于是集体失了主心骨,因此毛泽东才会增选陈云和彭真为候补书记。
在1944年时,陈云的主要工作就放在了陕甘宁边区。由于国民党当局经济封锁的严峻形势,陕甘宁边区的生产已经成为了非常突出的问题,如果不能把生产和经济搞起来,那么中央在这里就无法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后方。
陈云
陈云主持边区工作后,不仅财政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解决,生产也开始正向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因此不仅毛泽东对陈云的工作能力十分认可,中共中央上下都对陈云的工作智慧非常钦佩。
在七届一中全会选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陈云的名字紧排在毛、朱、刘、周、任之后。
谈论重庆谈判的扩大会议上,陈云顺理成章地被增选为了候补书记,并在二十天后就紧急赶赴了东北战场,支持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重要任务。
彭真
而彭真在1938年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在边区建设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认识,尤其在调动群众力量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力量。
彭真在根据地工作时,不仅敢于放手发动群众,更是在土地、经济等方面都制定了符合群众的关键发展战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根据地的生产快速发展了起来。
他和陈云两人的共同特点除了是爱党爱民的革命战士之外,就是在于对根据地发展的工作经验之上。
彭真
毛泽东率先一步洞察了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性,将陈云和彭真两人增选为候补书记,主要就是用于后续在东北战区的战略部署及发展工作。
不得不说这样的高瞻远瞩,实在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
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队的实力远超于我党,之所以会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被全面反超,和毛泽东的这三项人事安排是完全分不开的。
双方的角力虽然都是从东北开始,但起点却全然不同。
毛泽东从去往重庆谈判之前就开始了对东北地区的战略规划,从弱到强,从小变大,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每一步都在计划之中。
刘少奇主持对东北地区兵力的调任,陈云负责建立和发展东北根据地的后援支持。
彭真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放在群众上,再加上朱德和彭德怀两名老将对刘少奇在军队指挥方面的协助。
可以说从一开始,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都已经掌握在了我党手中,军事力量也随着这两个基础的扎实而不断壮大,最终我党军队得以在东北的解放战争之中捷足先登,实现了东北全境的解放。
谈判之后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启程返回延安。
43天尖锐而复杂的谈判,毛泽东用他的大智大勇,最终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这次协定中,如同毛泽东一开始说的那样,对我们党和人民是有一些好处的。
第一个好处就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二,就是达成协议的六条都有益于人民。
毛泽东后来点评:
"这一协定奠定了和平建国基础,并为全国人民争取了许多民主权利(当然还只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取得了我党和国民党平等的地位,这些都是这次谈判的重要成就。"
不过确实就实际情况而言,重庆谈判没能解决解放区的问题,也没能解决军队的问题,不过对于蒋介石本人来讲,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因为他"军令军政统一"的幻想就此覆灭,试图通过拖延时间来一次性解决共产党的意图也就此粉碎。
尽管在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向各个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但谁也没能想到的是,400万全副武装、有美军加持帮助的国民党军队,还是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不到三年的时间,我党的军队就解放了全中国,中华民族也就此涅槃重生,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说,重庆谈判是一次重大的转折,也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谈判,我们才能有充分的时间为后续的解放战争做充分的准备。
全国解放
而毛泽东为了人民、为了党、为了国家,又一次不顾自己的安危和生死,站在了腥风血雨之中,离生死存亡可谓就在一线之间。
其在危机当前之际还能够事事考虑周全,准备充分,仅仅三项人事安排,却能直接影响到解放战争的结果,这是何等的才略!
重庆谈判在如今看来可能只是一段历史,但当时两党交手之际,每一步都是需要万分谨慎的。毛泽东主席的胸襟和气魄,实在是非常人所能及,他为人民做出的奉献和始终一切为了人民和国家的精神也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
对于毛主席在谈判前做出的三项指示,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