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毛主席特意将两人放在一起,无疑也说明两人具有相似的性格特征。 在诸多开国将军中,许世友个性十足,战场上战功卓著,生平留下来的趣事也很多,可相比之下,郑维山将军反倒是"名声不显"。 要说起来,许世友与郑维山将军还应该算老乡,两人都是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镇人,不过两人是同乡不同村,许世友是许家洼人,而郑维山是屋脊洼村,建国后,两人的老家都被划归到河南新县下辖。 图|郑维山将军 从这一点上来看,两人还冥冥之中,还真有些特殊缘分在里面。 两人后来都参加了黄麻起义,不过因为许世友年龄要大一些,参加革命也早一些,黄麻起义后,许世友加入工农红军第11军,任排长、连长,而郑维山在黄麻起义后,加入童子团,任分队长,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 一直到1930年1月,郑维山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6月,带着70多名赤卫队队员参加了工农红军第一师,并担任了时任红一军副军长徐向前的传令兵。 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后来抗战爆发后,郑维山始终拼杀在第一线,立下了赫赫战功。 "粗中有细"是郑维山指挥打仗一个显著的特点。 1948年12月,新保安一战中,郑维山的3纵接到命令是阻击35军东逃。 杨得志以极其严厉的口吻告诉他: "要求你们严格而确实地执行我们的一切命令,谁要因疏忽或不坚决而放走敌人,是一定要追究责任的。" 12月9日,就在前沿激战正酣的关键时刻,郑维山突然接到侦察班传来的消息。 "土木方向有动静。" "有大股敌行军纵队,在土木以南沿洋河以北乡村土路上向西运动。" 图|郑维山与朱良才合影 郑维山战前就有预感,傅作义必然会调动在怀柔的104军驰援,然而就连他也没有想到,负责驰援的敌军,会走了另外一条路。 安春山指挥104军沿平张公路驰援时,一路上遭遇我地方小股部队的突袭,行进速度缓慢,他心里也很清楚,驰援新保安一事刻不容缓,改为绕公路以南沿沿洋河以北乡村土路上向西运动。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安春山路上果然没再受到任何阻碍。 一直到沙城地区,情况发生了变化。 郑维山在接到土木以南出现敌情后,立刻意识到敌人来援,于是立即打电话给曾思玉: "沙城地区有无我们的部队。" 曾思玉答: "沙城地区没有部队,4纵的任务是全力阻止35军东逃。" 图|新保安战役经过要图 郑维山敏锐地意识到,新保安的东面还有一个空隙,如果不堵死这个口子,敌驰援的104军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口子与城内35军会合。 "接兵团!" "报告,线路不通。" "发电报!" 可无线电的信号极差,联络不到兵团。 情急时刻,郑维山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下令调3纵一半以上的部队去沙城地区打援。 "宁可受最严厉的处分,也要牢牢地挡住敌人。" 郑维山擅自调动部队,使得新保安东面出现了一个口子,杨得志大惊,经请示中央后,给郑维山发去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 "中央军委并告郑维山:郑维山擅自将3纵队围城部队主力调至沙城地区,如35军逃跑,郑要负完全责任。" 郑维山顾不上中央对他的批评,而是赶紧请示兵团部: "兵团来电获悉,现在我这边情况严重,处境困难,望令4纵增援我一至二个团。" 杨得志接到电报以后,也颇为诧异,他很了解郑维山的性格,如此严厉批评的情况下,郑维山不仅不管不顾,甚至还要增援,想来沙城地区的情况一定很紧急。于是顾不上考虑,立即指示4纵参谋长唐子安带两个营去支援。 事实上也确实如杨得志判断一样,安春山的104军遭到3纵阻击后,伤亡惨重,为了能拉出被困的35军,傅作义急令尾随的16军也迅速投入战斗,郑维山等于说是以半个纵队的兵力,抗衡傅作义部精锐的两个军。 打到最激烈时,安春山的104军距离新保安不过4公里的距离,却怎么也摸不到新保安的城墙。 有了4纵的配合,郑维山顺利击退了敌104军。 12月10日下午,郑维山接到了中央嘉奖电文: "新保安敌35军9日数次向东猛突,均被我击退,怀来敌104军向西猛犯,亦仅占我沙城以南一村。杨罗耿3、4纵队昨日击退两面犯敌,确保自己阵地。应传令嘉奖。" 新中国成立以后,郑维山将军升任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并率军开赴朝鲜。 1952年7月,彭老总点将郑维山,接替回国养病的杨成武,出任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金城反击战期间,郑维山亲自部署指挥三千人大潜伏,开创了现代化作战中大规模潜伏作战的经典范例。 1955年9月,郑维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尽管曾历经艰难,但郑维山始终没有屈服过,对党对革命事业始终坚贞不屈,这份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82年,67岁的老将郑维山接到任命,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虽然老将军已经是年近七旬,但精神状态却依然不减当年,毛主席当年谈起郑维山,就曾把他与许世友放在一起,称他是"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你们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就在出发之前,邓小平特意接见了这位老将军。 "郑维山,你和杜义德一样,都是老革命者了,现在杜义德退居二线,我现在就将兰州军区的重任交给你了。" 图|毛主席 杜义德原来是二野出身的一名老将军,1980年,邓小平点将杜义德赴任兰州军区,可遗憾的是,杜义德将军身体情况不是很好,两年的紧张工作令杜义德的身体每况愈下,到1982年时,杜义德申请退居二线,邓小平一开始不准备答应,后来见杜义德身体情况却是不好,这才勉为其难批准。 而在杜义德之后,邓小平又点将郑维山赴任兰州。 邓小平嘱咐嘱咐他: "你去兰州当司令,我是放心的。带兵打仗你是内行,不用我多说。 我要嘱咐的是 ,你去兰州后务必完成两件事:一是育人,争取在西北选拔培养出10个接班人来;二是栽树,绿化大西北,西北多黄土高原,多风少雨,气候干旱,要协助西北地区搞好绿化,造福后代。 " 郑维山郑重地点点头: "我一定鞠躬尽瘁,努力完成中央交付给我的任务。" 邓小平欣慰的一笑: "你去兰州我放心,这话两年前我对杜义德同志说过了,现在又对你说,你们都是值得信任的同志啊!" 图|邓小平 郑维山到了兰州军区工作以后,除了主持日常工作,剩下的时间一多半都是在基层部队走动,并用了半年的时间带领机关人员勘察地形,行程打7万多公里,并且还按照中央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拟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作战方案,并特别针对大西北地区 山高地阔,人稀水少,草原及沙漠面积大等问题做了细致的规划。 按照临行前邓小平的嘱托,郑维山在兰州军区主抓了两件事,一件便是培养优秀的干部人才,特别是针对全军区团以上的领导班子,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向中央军委推荐任用了一大批的人才。另外一件事便是在大西北地区推广植树造林,并在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军区干部会同地方一起大搞绿化种植工作。 短短几年的时间,兰州军区的面貌便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中央军委也对此有很高的评价。 1985年6月,郑维山退居二线,随后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尽管已经离开了部队,但郑维山每年还是会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到基层视察工作,并向中央提出建议。 人到晚年,郑维山将军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但他对生死却看得很淡。 1998年,郑维山体检过程中发现了肺部有一块阴影,事后诊断为肺部肿瘤,就在身边人担心他身体状况时,不告诉他情况,老将军却很不以为然: "有什么关系,大不了是个死,我们这些人要死也早死过几回了,不要跟我打什么埋伏。" 手术后,郑维山情况有所好转,但一年后病情却又恶化,不得不住进北京军区总院治疗。 2000年4月19日,郑维山病情有恶化趋势,上级决定将他转移到301医院治疗,老将军那天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回家一趟,任凭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后来老将军如愿以偿的回了家,事后人们才知道,将军是想写下一份遗嘱交给党组织。 信中郑维山没有为自己子孙后代提任何条件,只是要求将自己最后一个月工资作为党费上交,把自己收藏的书捐给大别山地区一个学校,并希望自己死后,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入八宝山。 最后的署名是,一个老共产党员、老战士,郑维山。 图|郑维山将军 住院后不久,郑维山又想到了遗嘱的事情,觉得事无尽言,又特别嘱咐身边的人: "那次回家,写了个遗嘱,现在看还不行,要重写。除了三不外,还要加上一条,遗体交医院解剖,还有,撒骨灰要给兰州军区找麻烦,你和几个孩子把它撒在老家村后的大山上就行了。" 郑维山将军病逝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张万年在看到老将军的遗嘱后,特别在信上批示四个字:"非常感人。" 郑维山将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