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有个奇怪的现象,女的要么不生,要么就一连生好几个。而且看上去带娃一点也不累,往往很多时候,还根本不用其他人的帮助,可能两个大人就能把好几个娃都带好了。 大家可能也都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在新西兰生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这个主题简单展开讲一下。 在新西兰生娃对产妇来说,有很多的好处,比如: 1. 生孩子不要钱。生产期的助产士,也不要钱。 2. 产假长。法定带薪的产假有26周。什么都不用干,政府给你的补贴,至少每周585纽币。孩子出生后,每周还有奶粉补助。生得越多,补得越多。这里所谓的奶粉金,并不是政府直接发的补贴,而是家庭收入的退税补贴。按照IRD的政策,两个人的税后年收入是有最低收入标准的,如果次年的收入有提高,那么很可能导致已经收到的"奶粉金"要退回去。 举个例子:两个人的年收入是45000,那么每周的"奶粉金"大概在185纽币。 3. 不影响职业规划。休完产假还能官复原职,不用担心老板已经找到人把你代替。那种一怀孕就让你离职走人的老板,在新西兰分分钟就会被告破产。除了26周的带薪产假,最高可以休到52周。期间,公司的职位需要给你保留。 4. 孕妇医疗设备保障周全。在新西兰对孕妇的医疗保护非常周全。需不需要麻醉,适合不适合侧切,真的遇到生产问题的时候保大人还是保小孩,这些都只能是孕妇做决定的。针对医疗保障这点,今天,新西兰的孕妇的权益又提高了。 新西兰内阁今天通过了一份名为2021年事故赔偿(孕妇产伤和其他事项)的修正案,并且这份修正案将在周六(10月1日)开始实行。这项修正案将对孕妇医疗的保障范围再次扩大,涵盖到了女性在分泌期间遭受的伤害,归纳进了ACC (也就是新西兰的事故赔偿)范围内。 ACC之前的包含内容是事故造成的外部伤害。比如来旅游期间的意外事故,比如:车祸。上班过程中的扭伤。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意外损伤等等。但是,这个范围并没有将与产科损失内。原因是,因为在胎儿出生之前,它在法律上被认为是分娩父母的一部分。因此,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对分娩父母施加的力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 其实,内阁能通过这份修正案,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它背后有一个历经18年针对ACC的官司。在经过一系列的诉讼,上诉,举证,出庭后,终于得到了法官的支持。 2003年一名女性在紧急分娩的时候受伤,她当时经历了长时间的分娩,遭受了多次硬膜外穿刺麻醉的失败和失血,导致她遭受了多年神经系统的疾病痛苦。除此以外,她的孩子出生时候,还患有闹性麻痹,电线和左侧瘫痪。直接导致了这个曾经积极活跃的女性在身体,社交,情感和经济上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虽然,她一直在积极治疗,但是因为医疗事故所造成的未查明的慢性疼痛病,一直困扰着她。 最难过的是,当她向ACC索赔的时候,却被ACC拒绝赔付。 另外个例子是,2021年一名国际留学生,在新西兰分娩时肌肉拉伤。孩子出生后她的医生将她介绍给物理治疗师进行康复治疗。而因为政府的补贴只涵盖孩子出生6周内的医疗补贴,她的物理治疗发生在第六周,所以不在政府保障范围。而当她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时候,保险公司也拒绝理赔,原因是怀孕或分娩过程中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损失,排除在保单内。 2021年在新西兰政府一份报告提出:"新西兰 85% 的女性在分娩时会受伤。这些伤害中有少数是严重的,并且与 ACC 涵盖的其他身体伤害具有相似的特征,因此它们也被涵盖是公平的。 这次的保险范围的扩大,将使得差不多20000名在新西兰的孕妇获益,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最后来说一下,这次的修正案将哪些生产的意外包括在内: · 撕裂 · 提肌撕脱 · 骨折脱臼 · 骨盆产科血肿 · 阴部神经病 · 分娩时子宫破裂/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