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办军事学院,想让陈毅当政委,总理大笑为了要钱方便吧?
1950年,中共中央准备调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进京,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刘伯承得知后却风趣地说:"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还当啥子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啰。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
刘伯承
刘伯承认为,总参谋长这个第一线上的重要职务,最好让年富力强的人担任,自己应该另谋所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果潜心钻研学术,开办军校培养干部,对自己来说,倒是最合适的。于是,他提笔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培养,而培养干部最难的又是高级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
创办军事院校,刘伯承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早年曾赴苏联留学,先后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是学校的高材生。回国以后,他又先后担任过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校长和政治委员,有丰富的治校育才经验。
最终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刘伯承的请求。他给刘伯承发了一个急电,希望他迅速来北京主持筹建陆军大学。刘伯承接到这份电报后,把在西南的工作迅速交代完毕,然后乘飞机离开重庆到了北京。
毛泽东
刘伯承到北京后,首先聆听了毛泽东关于创办陆军大学的指示,然后又去见周恩来,周恩来对他说:"中央军委已经组建了陆军大学筹备委员会,这个筹委会就由你负责,军委正从全国各大战略区选调陆军大学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前中央军委曾考虑把校址建在东北,现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把校址建在东北显然不太有利,你看在北京或者其他省市有没有适合的地点,你们筹委会先在北京考察一下。"
刘伯承于是和筹委会把北京勘查了个遍,把八里庄、石景山、八大处、永定河等地也都看了一圈。刘伯承认为八里庄的位置还行,但供水困难;圆明园这里没有多少建筑,办学合适,但考虑到圆明园是历史见证,军队不应该占用。总的来看,北京确实没有太理想的建校地点。
圆明园遗址
想着想着,刘伯承突然眼前一亮:不是还有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嘛!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刘伯承曾任南京市市长,他知道华东军区在南京有一所军政大学,这所军校设在南京城的东南角,占地约3平方公里,房屋面积达4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设施也比较齐全。我们何不以这所学校为基础,来办陆军大学呢?
于是刘伯承马上向周恩来报告了这一想法,周恩来也非常赞同,他认为现在正是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的关键时期,可以先把学校设在南京,待将来条件具备了,可以再迁到北京来。
关于学校的名称,刘伯承认为学校不久以后肯定还要增设海军科和空军科,因此把"陆军大学"更名为"军事学院"更合适,周恩来也表示同意,他说:"就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吧!"
谈话的最后,刘伯承问周恩来:"总理,我想,校址既然设在南京,能不能让陈老总来兼任政委呢?"
周恩来明白刘伯承的心思,他不禁笑着说:"陈老总是华东军区司令员,你让他兼政委,找他要人、要钱、要房子就方便了,是这个意思吧?"
周恩来
刘伯承不好意思地说:"是啊!我是有这个‘坏’意思。"
周恩来说:"这倒不是什么坏意思,你这个想法是不错的。"
但因为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工作也很繁忙,此事最终没有实现。但陈毅对学校的筹建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军事学院得以顺利地创建和不断发展起来。
1950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2月4日兼任政治委员)。1951年1月8日,军事学院开课。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原国民政府国防部大院举行成立典礼。毛泽东为学院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朱德也题词: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
刘伯承在学院成立典礼上讲话
学院创办之初,教职人员非常缺乏。刘伯承启用了数百名旧军官担任军事学院的教员,其中有原国民党军陆军副总长、国防部的作战厅长,有原国民党军队中的师长、军长、司令等,凡有一技之长者就用,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
有一位叫陈颐鼎的教员,就是刘伯承"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陈颐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曾参加过北伐战争、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抗战胜利后,陈颐鼎任国民党军第70师中将师长。1947年7月,第70师在鲁西南战役中被刘邓大军全歼,陈颐鼎和副师长罗哲东都当了俘虏。
陈颐鼎被俘以后,内心十分不安,他不知道解放军会如何处置自己。他曾几次想上吊自杀,但因为被看守得紧,一直不能实施自杀计划。有一天,看守的士兵通知他:刘伯承要见他。
陈颐鼎以为刘伯承要亲自审问他,他的情绪更加低落,他于是将手表和身上值钱的东西交给了罗哲东,还写好了遗书,并托罗哲东以后设法带给他的妻子。
陈颐鼎
但陈颐鼎被带到刘伯承的住处后,却发现屋里已经摆了一桌酒菜,此时刘伯承走了出来,他对陈颐鼎说:"陈将军,你受惊了请坐,请坐!"
陈颐鼎没想到刘伯承竟对自己如此礼遇,他感到十分惊讶,刘伯承又真诚地说:"我十分了解陈将军,也很佩服陈将军。抗战期间,陈将军还是爱国的。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你带领部队打得很出色。抗战胜利后,你率领第70军到台湾去受降。蒋介石打内战兵力不足,才将你从台湾调到鲁西南。你是内战的参加者,但很快就当了俘虏,与那些一贯仇视中共的国民党将领是不同的。"
陈颐鼎听到这番话以后,非常感动,他说:"久仰刘将军的军事才华,我陈某人败在你的手下,无怨无悔啊!"
刘伯承又说:"共产党对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官兵一律优待,愿意回老部队的或回老家的都发给路费;也可以留在我们后方解放区。走什么道路由你自己选择。"
陈颐鼎果断选择留在解放区接受改造。1951年5月,他终于结束了改造,回到南京的家中,与妻子团聚了。
陈颐鼎和妻子
刘伯承第一次来到陈颐鼎的家时,便直奔主题:"中央任命我担任军事学院院长,但教员严重匮乏,尤其像陈先生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教员,更是奇缺。我此次登门,就是来请陈先生的,恳请陈先生屈驾本学院就职。"
但陈颐鼎却推辞说:"我是解放军的手下败将,没有什么本事。"
刘伯承说:"我们的军队要面向未来,迎接新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模式的挑战,单靠自己土生土长的教员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才行。"
陈颐鼎本想答应,但一想到要给那些打败自己的人当老师,总觉得有些尴尬,他于是说:"我还没有思想准备,你容我考虑几天,行吗?"刘伯承表示同意。
两天后,刘伯承第二次前来拜访陈颐鼎,此时陈颐鼎因患感冒,正卧床休养。刘伯承于是说:"有病就好好休息,等病好了再去报到吧!"
陈颐鼎连忙推辞:"我毕竟是败军之将,《日本军事操典战术五十讲》曾说过:1个实战,比100个理论要好。不能用我的错误实践去影响学员。"
陈颐鼎
刘伯承说:"此言差矣,克劳塞维茨曾说:兵学是经验的科学。历史中的事例,在经验学中,可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但陈颐鼎仍然没有表态,刘伯承只好告辞。在回去的路上,秘书对刘伯承说:"陈颐鼎这个人架子太大了,您刘院长亲自登门,他还不答应,是不是太狂妄了?"
刘伯承却严肃地说:"不能这么说他,陈先生是个难得的教员,他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他一定能给学员们上好课!"
几天以后,刘伯承第三次登门,这次他没有立即提到军事学院的事,而是拉着陈颐鼎一同坐车来到光华门,此时他对陈颐鼎说:"陈先生,14年前,你指挥部队在这里打鬼子,当时的情形你还记得吗?"
刘伯承
陈颐鼎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激动地说:"那情景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70军1万多人,参加淞沪战役,死了5000多人,剩下的5000多人在光华门全部被打光了。我没有守住南京,对不起南京父老,对不起70军的弟兄啊!"
刘伯承说:"古人言:‘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陈先生,回首往事,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几点教训呢?"
陈颐鼎终于被刘伯承的诚意感动,他答应出山任教,此后他开始在南京军事学院重新续写军旅生涯的新篇章。
但军事学院的学员大都是我军功勋卓著的战将,有很多学员根本瞧不起来自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教员。有一天下课后,有的学员说:"这位教员老兄是国民党军的厅长。"还有的人说:"×教员是咱们的手下败将,他有什么资格来教咱们?"一时间,有些班学员与教师之间关系不融洽,妨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院有一位名叫黄剑夫的教员,曾是国民党第16军少将副军长兼109师师长,他在淮海战役中被杨勇指挥的部队所俘虏。有一次黄剑夫来讲课,值班员故意不喊起立和报告,这让黄剑夫站在台上非常尴尬,还好杨勇马上喊了起立,并向黄教员恭恭敬敬地报告,这才化解了尴尬。
刘伯承得知此事后,马上在全院教师和学员大会上进行讲话,他说:
在我们学院,有不少人看不起出身旧军官的教员同志。今天,我坦率地告诉大家,我也是旧军官出身,也当过四川军阀嘛!我和朱老总都是半生军阀半生革命。毛主席说过:革命不分早晚,不计先后,站到革命队伍中的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积极为我们传授军事科学和文化知识,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们,协助他们搞好教学。大家都是中国人,要团结起来,共同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刘伯承
刘伯承的话给了学员们很大的震动,他又趁热打铁,决定请廖耀湘来学院上课。当时廖耀湘还在战犯管理所改造,他得知此事后,连忙推辞说:"啊!这怎么行?一个战犯,一个败军之将,怎么能给胜利之师讲课啊?不行,不行!"
战犯管理所所长姚伦诚恳地说:"这样吧!就算组织上交给你的一个任务,怎么样?"
廖耀湘只好说:"我去试试,讲不好马上回来。"
廖耀湘来到军事学院后,竟然发现刘伯承亲自出来迎接他,感到受宠若惊。刘伯承开门见山地说:"这次,请你来当我们的老师,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讲讲你在缅甸抗日取得一定成绩的‘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法及城镇村落战斗;二是讲讲你对辽沈战役的体会,实事求是,作战中,双方的优缺点都可以讲;三是讲讲你对我军建设的建议。"
廖耀湘
廖耀湘有些诚惶诚恐地说:"刘院长,我怕讲不好啊!"
刘伯承却坚持说:"放心讲吧!这三方面的问题,只有你能讲,我们只能当你的学生。"
廖耀湘于是登上讲台,开始讲课。讲着讲着,他仿佛又到了缅甸,来到了野人山,来到了缅北战场。他把军事理论与实战典范有机结合起来分析,讲得深入浅出、出神入化;台下的将军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一堂课讲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伯承鼓着掌来到讲台,紧紧握着廖的手说:"廖将军,你的课讲得真生动!"
在缅甸战场的廖耀湘(左)
在讲到辽沈战役时,廖耀湘的调子比较低沉。在辽沈战役中,廖耀湘指挥的第9兵团6个军10余万人被人民解放军全歼,他本人与新六军军长李涛也当了俘虏。廖耀湘说:"当时,陈诚部署辽西会战,我曾对其部属蒋继志说过:‘锦州攻坚,凶多吉少,极为不智。’但是,长官决定如此,其可奈何,只好舍身硬碰。数日之后,新六军果然在黑山全军覆没。"
这天晚上,廖耀湘一个人在校园里散步,突然一个军人拦住了他,向他敬了一个军礼,然后说:"廖老师,我是参加黑山阻击战的一个团长。我有个问题请教你。在黑山阻击战打得最为激烈的时候,你们再鼓一把劲,就很可能攻下黑山,就可以避免全军覆灭,为什么你们突然后退了呢?"
廖耀湘一语道破天机:"国民党的军心涣散了。"
廖耀湘
尽管刘伯承选拔了一大批教员,但随着学院各系、专业的不断扩大,教员队伍仍明显缺额。1955年,在党的七届五中全会时,刘伯承主动向毛泽东建议:批准从军事学院毕业学员和其他军队院校的毕业学员中间选留一批做教员。
毛泽东听后风趣地说:"这个办法很好,可是,你怎么不早喊呢?"
刘伯承说:"我很早就喊了嘛!每次给中央和军委的工作报告都论及此事。"
毛泽东说:"你喊得声音还是不大嘛!"
刘伯承欣喜地说:"那好,以后我就大声喊。"
刘伯承回到南京以后,立即向毛泽东报送了《关于军事学院情况及提请补充教员的报告》,提出:"为了解决学院教员队伍严重缺额的情况,请军委授予我一个权力,不管是从哪里来的学员,只要学有专长,能胜任教学工作,我都可以选留作教员。"毛泽东很快批准了这一报告。
刘伯承和陈毅
于是军事学院把很多品学兼优的学员留下当了教员,从第一、二期毕业学员中,就留下了三四百人。由此出现了所谓"5分当教员,4分当参谋,3分当首长"的说法。
大多数优秀学员都想毕业以后回到部队去施展才华,不愿留校。有一位入学前任师长的学员就坚持拒绝当教员,尽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但他仍然不干。刘伯承知道以后,当即下令关他1周禁闭,如果还不服从分配,加重处分。几天以后,系领导再找他谈话时,他便服从分配了。此事对学员们震动很大,此后再也没有不服从分配的事情发生。
就这样,军事学院在刘伯承的引领下,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尤其是战役系第一期的52名学员,全部是正军职以上,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将军班,在1955年授衔时,这52名学员都被授予将军,其中有5名上将、23名中将、24名少将,他们毕业以后,都在各个部队和机关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为我军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南京军事学院,就没有后来的一系列现代化军事院校。对中国军事教育事业,刘伯承元帅可谓是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