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陈毅元帅离世两年后,他的妻子张茜也重病卧床不起了,粟裕夫妇经常去探望张茜。 在张茜弥留之际,陈毅幼子陈小鲁向部队告假回来了,粟裕夫妇带着女儿也来了,粟裕把女儿和陈小鲁的手放到张茜手中,说:"你放心吧,孩子们的婚事已经定下来了。我们会照顾好小鲁的。" 次年,陈小鲁、粟惠宁二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二人相濡以沫地扶持着共同前进,陈小鲁46岁时已是上校军衔,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却毅然决定转业投身商海,妻子对他的决定也是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延续着父辈"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朴素的元帅幼子陈小鲁 陈小鲁是陈毅元帅最小的儿子,因为母亲张茜已经生育了两个儿子所以第三胎希望是个女儿,但不成想这胎依旧是个儿子,因此陈小鲁还差点被母亲送人,后来,这件事情在家中也常常被作为笑资谈起。 陈小鲁出生时正是解放战争后期,父亲陈毅时任华野司令员,山东战势正紧,他跟着父母奔波在各个战场,没过过一天安稳日子。 建国后,陈毅到中央就职,八岁的陈小鲁就和父母一起到北京定居了,他们与邓小平等人是邻居,但小鲁既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什么官职,也不知道自己家的邻居都是身居高位之人。 父亲陈毅经常教导小鲁和哥哥们,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每个时代的人民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无论你们将来身处何处、身居何职,都要记住:要为人民服务。 陈毅还要小鲁记住:父辈是父辈,不要依仗父辈的地位功绩来享受特权、享受优待。 陈小鲁每天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乘坐公交车上下学,在学校,他的穿着打扮和其他同学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其他同学的衣服还要旧,因为他的衣服都是两个哥哥的旧衣服,有的衣服上还有补丁,同学们都以为陈小鲁家生活一定很困难,但陈小鲁却很坦然,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 1966年,此时的陈小鲁已经高三了,像千千万万的父母一样,陈毅夫妇也期盼着小鲁能考上一所满意的大学,像两个哥哥一样学成后为国效力。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特殊时期的到来,期盼已久的高考被宣布取消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陈小鲁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兴高采烈的, 教室里到处散落着书本,有的孩子甚至把书本撕碎了撒下空中,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笑闹声,此时的孩子们包括陈小鲁在内,都不知道这将对他们之后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响。陈毅元帅因病过世 随着特殊时期愈演愈烈,陈毅此时正受到批判,为了保护陈毅和陈小鲁,周总理亲自出面把陈小鲁安排到东北一个部队农场去劳动锻炼。 走之前,周总理对陈小鲁说:"小鲁,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和你爸爸好。你一定要好好表现,干好了才有入伍的可能,不要再给你爸爸添麻烦了。" 总理停顿了下,又说:"记住,不要把你的去向对任何人说,到了部队也不能给任何人写信,包括你的家人。这是一条铁律。" 陈小鲁到了农场才发现,他所在的部队农场在盘锦,这里是水稻基地,条件异常艰苦,周围三十里内杳无人烟,就连农场所喝的水都是苦涩无比的,因为含碱量太高了。 虽然陈小鲁来这里之前过的也是很朴素的生活,甚至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也算得上艰苦,但比起这里来之前的生活简直可以算是天堂了。 而且陈小鲁不属于部队正式编制人员,所以在这里他不发军装、没有工资,全身只有离家时妈妈给塞的一百块钱。 但陈小鲁牢记周总理的话,为了自己为了父亲,他从不抱怨咬牙坚持着,他和其他战士吃同样的饭菜,出操、下田等一样不落,甚至比其他战士干得更努力。 就这样,陈小鲁到部队已经两年了,部队除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知道他是陈毅的儿子外,没有一个人知道陈毅元帅的儿子和他们一样在辛苦的劳动着。 陈小鲁连续两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但他仍然是个编外人员,仍然没有津贴,没有替换的军装。 后来,连里知道了陈小鲁的情况,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而上级也很快有了行动,为陈小鲁破例发了两百块钱的补助,还发给他一套新军装,更让陈小鲁高兴的是,由于他在部队这些年的优异表现,1970年3月组织同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他正式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 两年间,陈小鲁思想、身体都成长了不少,他已经适应了部队这种艰苦的生活,但是他对父母家人的思念之情也越来越浓了,这些年,他听从总理的嘱咐,不敢跟家里有任何联系,他只能从报纸上去了解父亲的点滴。 但最近父亲的消息越来越少了,几近与没有,他的心也越来越沉重,他很担心父亲,但他不知道的是父亲在1970年末查出患了直肠癌。 远在北京的陈毅夫妇也在思念着幼子陈小鲁,这孩子已经两年多没跟家里联系了,只知道儿子是在陈锡联的部队中,也不知道过得好不好。 一次会议中,病弱的陈毅元帅正好看见了陈锡联,这位老帅悄悄地试探着问陈锡联:"陈司令员,听说小鲁在你的部队,他……" 通透的陈锡联把老帅扶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低声说:"陈帅,放心吧,小鲁表现很好,已经是名合格的军人了,我会尽快安排他休探亲假。" 果然不久后,陈小鲁就回家探亲了,他已经三年没见过父母家人了,他刚走进院子,就看到母亲搀扶着父亲在院中等他,他看到父亲异常衰弱,一问才知道,父亲患了直肠癌,最近刚做了手术。 陈小鲁哭了,这个坚强的孩子,在农场那么艰苦的环境他都没有哭过,可现在,他看到日渐衰老的父母,尤其是衰弱到极致的父亲,他忍不住哭了。 最初,母亲张茜还在极力地忍着不哭,但见到小鲁的那黑瘦的脸庞,她还是忍不住哭出声来了,而一生铁骨的陈毅元帅竟然也抹起了眼泪。 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听说陈小鲁回来探亲了,还特意请小鲁到家中吃饭,周总理对这个明显成熟了不少的孩子夸奖道:"小鲁,真是虎父无犬子,陈帅教育的好啊,三年来,你在部队表现很优秀,你没有跟任何人联系,你做到了,不简单啊。" 听到总理的夸奖后,小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探亲假很快就结束了,陈小鲁只能告别父母按时赶回部队。 等陈小鲁接到通知再次回到家时,已经是父亲的最后时刻了,当时父亲已经昏迷了,母亲在父亲耳畔不断地呼唤着父亲,告诉父亲小鲁回来了。 父亲好像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尽力睁开沉重的双眼看向小鲁的方向,突然父亲嘴角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微笑,他嘴唇微动了几下,好像是想和小鲁说些什么,但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1972年1月6日,饱受病痛的陈毅元帅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中年上校转业投商 自陈毅元帅离世后,陈小鲁一直沉浸在丧父之痛中无法走出来,那段时间情绪特别低落,张茜非常担心儿子,她和陈毅的老战友粟裕夫妇对陈小鲁也是特别关心,因为粟裕的几个子女和小鲁从小玩到大,关系都不错,所以粟裕夫妇经常邀请小鲁到自己家做客,这样年轻人在一起多聊聊、玩玩,也能缓解下小鲁的悲伤之情。 慢慢地,陈小鲁终于走出了悲痛,在这段时间里,他对粟裕夫妇的感情加深了。 而粟裕的女儿粟惠宁和陈小鲁两人年龄相当,从小就在一起玩,算得上是青梅竹马,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两人也都是互有好感,再加上粟裕有意地撮合,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1975年,陈小鲁和粟惠宁在亲人的祝福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粟裕夫妇望着这对幸福的新人,不由一阵感慨:"陈帅,张茜,两个孩子终于在一起了,二位老友放心吧,我们会好好照顾小鲁的。"。 陈小鲁夫妇二人婚后生活很幸福,唯一的不足就是两地分居,一年只有屈指可数的时间在一起。 结婚的第二年,陈小鲁已经是沈阳军区第39军244团 政治处主任了,当时中央正在推行干部年轻化,而小鲁是沈阳军区最年轻的团干部,大家都说陈小鲁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组织上却突然接到了陈小鲁的调职申请,调职理由是:夫妻长期两地分居。 军区领导多次找陈小鲁谈话,希望他能留下来,并明确告知小鲁他是军区重点培养的骨干,而且很快就要给他升职了,但小鲁都委婉谢绝了。 军区只能同意,陈小鲁被调到了北京总参二部。 1981年,陈小鲁被组织上派驻到英国,先后任驻英武官助理、副武官,这一去就是四年。 而妻子粟惠宁却一直在二炮研究院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期间因为表现特别优异,还被授予了大校的军衔。 四年后,陈小鲁终于结束任期回到北京,由于他在国际战略有很深的研究,他被任命为北京国际战略研究学会的副秘书长,期间,父亲的老战友们也曾想为他安排更好的工作,但小鲁都没有接受,因为此时的陈小鲁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有了新的想法,他想转业去投身商海。 这时的陈小鲁已经是上校军衔,而且已经是四十六岁,如果现在选择下海,就意味着年近五旬的他要离开他熟悉的军队,在这个陌生的商海中从头开始创业,而这一切都还是未知的。 但他的妻子却给了他无限的信任和支持。 最初,陈小鲁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辛辛苦苦打拼了几年后,总共才赚了几十万,等分完红利,还完当初下海是借的钱,也就不剩什么了。 但陈小鲁却从这几年的打拼中总结出一个原则:做人不能违心。 在之后不断的历练中,陈小鲁成功了,他先后成立了好几家公司,他也成了别人眼中的商场成功人士,但成功后的陈小鲁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为人民服务。 他晚年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成功回馈给人民,回馈给社会,他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了"虎父无犬子"的另一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