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前和建国初期,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物资奇缺。什么都靠进口,外国人叫洋人;从外国进口的东西就叫"洋货"。大宗的工业制品根本不用说,就连百姓日常生活的日用品都靠进口。如日用品中有洋油——煤油、洋瓷盆——搪瓷盆、洋镐——十字镐、洋钉——木螺丝、洋碱——肥皂、洋蜡——蜡烛、洋火——火柴、洋灰——水泥、洋伞——雨伞……。 这些名字,在50后或是以前出生的人再熟悉不过,顺口不过;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老百姓还称自行车为"洋车"。 总之,好像我国什么都不会造,一切都靠进口,什么物品前面都带有"洋"字。看看这些日用品再熟悉不过、再平常不过。然而,就是这些东西竟然都是进口货,实在令人心酸,凭今天年轻人的思维,绝对不相信那时候的中国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需要进口…… 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独立自主,不屈不挠,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组织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抒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更是飞速发展,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外国会造的,我们会制造,外国不会制造的,我们领先创造,彻底改善和扭转了一味依赖进口的局面,大到国防和太空科技、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样样都赶上和领先了世界先进水平,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日常习惯叫法,"洋货"在脑海中的印象逐渐消失,"洋"字淡出了人们的习惯用语。 看今天的中国,太空有天宫、北斗卫星,天上有"歼"字系列先进战斗机,地上有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高铁,海里有航母、有"07x"系列的两栖登陆舰和"05x"系列导弹驱逐舰,以及够到地球各地的"东风传递"……。昔日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今天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 人。人们再听到物品叫"洋"字,感到很稀奇、很新鲜,中国人靠洋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杨晓航 原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