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凰寺闲坐。 听一位女香客向游江老师诉苦:"为什么我老公不爱跟我交流,甚至在电话里面聊不到三句,他就开始挂电话。" 游江老师问她:"你跟他都说了些什么内容呢?" 女香客说:"我一接他电话,我就明白他要想说什么,所以不想听他啰嗦,直接对他说你不用说了。" 游江老师答曰:"你这样打断别人说话,是我也会直接挂你电话。人学会说话只要两年,说好话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你错就错在不会说话。" 人这一辈子,想要运气好,命中占三分,做事占三分,把话说好占了六分。 想要得到好的人缘,就要多想想怎么去说好每一句话。生活中,少说这几句话,能让你少走不少弯路。 01,不要再说了,你想要说的我都懂 "不用说下去了,你想要说的我都懂"这句话很多人都经历过吧。 当你想跟别人倾诉时,此时只好将想要说的话咽回下去,你的内心感觉怎么样?武断,鲁莽,无礼! 试问对方真的能理解到你的意思吗?真的有过感同身受? 人海森森,人有千貌。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难处,即便我们无法理解,但也不必随意妄下断语。 身边的一个小故事。 朋友上班的超市是一家私人企业,老板有点刚愎自用。每次员工向老板反应客观问题的时候,话还没有说到一半,老板就大手一挥,你不需要再说了,我明白了。 老板用武断的手段来压制员工,只不过是不愿意面对缺点而已。但问题依旧存在。 渐渐地,员工也明白了,再次反应问题的时候,都是经过过滤的话题,老板看到的是一片祥和,听到的是歌功颂德。问题一天天积累,却得不到及时的疏通,最后在某个不经意间垮掉了。 问题是一天天积累的,倒塌是一瞬间的过程。 盲目打断他人说话,其实是看不起他人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甚至比起争吵更令人生厌,争吵至少还会有公平辩解的机会。但也要为自己的自大买单。 02,一点小事而已,也太矫情了吧! 不经他人苦,莫论他人非。 一句话说出来非常容易,可是对听的人来说却是句句诛心。 你没有历经他人的痛苦,也没有尝试过他人的艰辛,怎么能理解到别人的心情呢? 所以你没有资格对人说:"一点小事而已,别那么矫情!" 在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痛苦之前,请不要对人乱扣帽子,当你经历的时候,未必能有别人豁达。 前不久一位朋友埋怨我,说:"老邹,你稍微出个远门,就爱写成羁旅类诗词发在朋友圈上,真有这个必要吗?" 触景生情写点小诗,在朋友看来是矫情。 当你背上行囊远离故乡,奔赴你人生的并不是闲庭信步,大多数时间是一路风尘。路上会有风,也会有雨。异乡的土地上,连呼吸的空气都会带着陌生感。在旁人眼里,谁都可以忍受,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 怎么解压?唯有默默忍受,此时发个朋友圈缓解一下内心的苦闷,难道有错吗? 心理学有一个效应叫做:"投射效应"。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作为标准。 经常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别人身上,换谁也不愿意跟这样的人交往。人缘越差,越难有福报。 这世界永远没有感同身受,别人看见的只是表面,永远不会感觉到内心的苦楚。针扎在谁身上,谁才知道痛。 所以,没有亲身体会过别人的生活,就永远不要去揣测别人,更不要乱加指责和批判。 是人都不容易,我们要做的是多体谅,少说风凉话。你一句矫情,就有可能让人"雪上加霜"。 在这薄凉的世界里,人有良善之心,既是温暖自己,也会善待他人。 03,你真笨,能不能聪明一点? 小时候,一旦我们考差了,父母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能不能聪明一点?" 长大后,经常听隔壁大叔被老婆骂:"你好笨哦,这么赚钱的事都能搞砸!" 事做错了,考差了,吃饭漏饭粒,路走错了,做生意亏本……,都会是骂人笨的理由。 很多科学研究证明,父母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和成长,甚至导致智商降低。 我身边的一些小细节。 小时候辅导孩子做作业。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题,教半天孩子依旧不会,于是习惯用吼叫的方式促使孩子集中精神听讲。 然而,事与愿违,孩子反而错得更多,更不容易学会。 后来向许多老师求教,最后才懂得:在大人施压的环境下,孩子的内心是紧张和恐惧的,大脑馄饨一片,根本不利于思考。长此以往,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差,反应变得越来越迟钝。 终于成了父母嘴里的"笨蛋",怪谁? 后来,我就汲取了教训,对孩子的作业以引导为主,用平和的语言和孩子沟通,这样往往事半功倍。 对于孩子,多以鼓励代替批评,积极暗示,会让孩子朝着父母期待的样子成长。 对待孩子的教育是如此,看清身边人的缺点时,也是如此。 04,后记: 经历多年,我才发现真正情商高的人往往都混得风生水起。 总结了一下,他们从不随便否定别人,而是看情况提出善意的建议: 在对方倾诉时,他们什么做,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对方的感受; 在别人属于安慰的时候,站在对方的立场,给予中肯的建议; 对方遇到的烦心事,他们像镜子一样,不断感受对方的情绪,并善意的反馈回对方。 让人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慢慢地会更加敞开心扉,愿意死心塌地跟他们做朋友。 这世间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要能多给予对方一些理解和尊重,你的人缘就会变得更好。人缘一好,福报自然来。 邹謇,祖籍四川渠县,现居重庆。已出版散文集《淡淡的槐花香》,《四月青阳》,《春风拂面》。长篇小说《阴阳跨界人》,《太医令》等。多家平台签约作家,多篇文章纳入中考题库。生性淡泊,有故事,有信仰。众生见我类草木,我见众生是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