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北方的兄弟城市够意思,唐山被架在火上烤,郑州马上来解围,郑州红了,丹东抓紧接过热搜。 与两位大哥相比,丹东小弟这不算大事,如只看警方通报还以为只是一起妨碍警察执行公务的小案件,视频公布后,舆论变向,丹东小城火了一把。说到底是警民如何相处、如何执法问题。 做个大胆预测: 最后结局是70岁男子郝某成袭警罪成立,但情节轻微,又事出有因,不予起诉。更乐观的是不移送,作撤案处理。 结合警方通报、公布的视频和网友提供的细节分析这起社会热点的前因后果。 01 冲突过程有点戏剧色彩 6月21日,女子郝某莉驾车带70岁父亲郝某成看病(后改口是去医院取药)。 因健康码是黄码,被卡口警察拦下。 郝某莉 情绪非常激动地与警察交涉。 郝某莉 激动可以理解,自己有社区开的外出通行证明,当天也做了核酸,为何不能就医? 但情绪激动确实不利于事情解决,甚至会刺激警察采取更严厉措施。 随后,郝某莉 要求自行返回家中也被拒绝(有说还想继续闯卡)。 郝某莉 与警察发生肢体接触,然后摔倒 。她的摔倒是否因警察的拖拽推搡动作所致,需要看更清晰的事发视频,但就目前公布视频而言,郝某莉摔倒应是顺势而为,略 有夸张成分。 女子父亲看到女儿摔倒在地,护女心切,冲动地向前打了警察一耳光。 就是这一耳光,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视频上只能大致判断这记耳光的力度以及巴掌与警察身体的结合程度,但是警察也倒地了。 综合老人的年龄、病情和警察的年龄和职业特点,警察倒地也有点夸张的成分,以至于网友说,"不是东北爷们很硬壳吗?怎么警察如此弱不禁风?" 结果是警方以妨碍公务执行将女子行政拘留十天,因疫情原因暂未执行。她父亲则涉嫌袭警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起初警方通报内容对郝氏父女很不利,但视频公布后,公众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于是此事上了热搜。 02 为何说是双输? 很明显,郝氏父女二人是输家。 本来因疫情被静默在家几十天郁闷得够够的,身体又有病。 没料到外出拿药因为不冷静的行为,一个被行拘,一个可能要负刑事责任。 舆论再理解、再支持也改变不了父女俩是输家的局面。 俗语说,民不与官斗,私权与公权本来就不平等,面对警察执法,明智的行为是以理服人,主动示弱,取得执法人员同情和理解,而不是逞强犯愣,以弱冲强。 被执法的输了,执法的警察也不是赢家。 虽然妨碍执行公务的父女二人一个治安处罚,一个刑事追责,维护了警察本人的执法尊严,但是把本来一起普通的警民摩擦上升到采取刑事措施解决,展示了其执法水准。另外一碰就倒,还问"录上了吗?",其执法形象也受到公众质疑。 虽然这只是一名警察的一次工作表现,但在互联网上,可是代表一座城市、代表整个警察行业执法水准和形象。 从这个角度说,警察比郝氏父女输得更惨。 有网友说,警察工作强度这么大,还要求执法艺术,是不是太苛刻了? 执法艺术不是指演技,而是指工作方式、方法。要灵活,不要机械;要解决矛盾,不要激化矛盾。 说个人遇到的真实案例吧。前段时间,有家人住院,急需院外一种药品。该药只在和平区一药店在售,还没有快递外卖,当时和平区因疫情全区静默。起初,卡口的年轻警察不允许东先生进和平区买药,并说,如果要进去,就不能出来了。 东先生没有冲动闯卡,也没有胆量袭击警察,一边给12345政府热线,一边向另一位老警察说明自己家人等药救命的紧迫性。 后来老警察说,只要药店给开具取药证明,根据规定,进去后可以出来。 这就是老警察,有时老不只是代表年长,也代表经验、灵活和温情。 03 舆情为何分裂 一般而言,群众支持警察严厉执法,特别是对待像唐山光天化日公然殴打女人的嚣张暴徒,希望警方马上将其绳之以法。对无理取闹撒泼打滚妨碍公务执行的蛮人泼皮,也希望警方采取强制措施不容犹豫。 群众从心理上也非常依赖警察,不但在个人遇到危险会第一时间想到警察,在遇到麻烦事时也愿意找警察。说中国警察是全世界上最忙的警察一点也不为过,不然为何在警察前面加上"人民"二字呢。 这次事件出现反转,是因为疫情让公众有了代入感,对郝氏父女二人产生了共情。 疫情带来不便很多,就医的痛点感受最深,正常的就医受阻是人们最反感的一刀切防疫表现之一, 甚至有人因看病受阻失去了生命,这是最让公众受不了的。 我们的抗疫之所以伟大,是我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生命至上。 有网友常说,疫情防控是为了保护生命健康,如果因为疫情防控让患者看不了病,那就违背了防疫的初衷,话虽尖锐,但不无道理。 生命权、健康权是个人最为重要的,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性权利,其他权力实施尽量不要阻碍公众保护自己生命健康。 公安机关包括其他部门,为群众就医尽量提供协助,而不是增加难度,这基本上是社会共识。 据媒体报道,在事发当天,丹东市委书记、市长召开会议,提到要高度关注民生,正确引导舆情,完善就医保障机制。 可以说,当地从政府层面已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但还是在群众最关心的就医方面出现问题。 还有一点大家都明白的原因,就是丹东长达近两个月的封控(至今高铁飞机都停止营运),大家的情绪都很压抑,遇到引爆点,情绪瞬间就被点燃。甚至有人把丹东黄码闯卡与郑州乱赋红码事件 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舆情支持父女二人,再自然不过。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支持涉事 警察。 认为,女子属于黄码限行人员,虽然她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和社区开具的外出通行证明,但她父亲没有,就不应该带她父亲外出,这是破坏防疫大局。 再说,她不听劝阻,她父亲也确实动手打警察,涉嫌袭警罪没问题。 但总体看,支持父女的更多。 正如胡锡进评论此事说,这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冲突,是公众的价值判断与司法权威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警方发通报前没预料到,这值得丹东警方深思,也值得全国各地的执法机构举一反三。 04 追究刑责是否是最优选择? 这起普通的执法摩擦带火了一个法学学术名词——刑法谦抑性。 所谓刑法的谦抑性,又称刑法的必要性, 指立法机关只有在该规范确属必不可少———没有可以代替刑罚的其他适当方法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将某种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设定成犯罪行为。 著名刑法学专家陈兴良认为,"谦抑,是指缩减或压缩。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替代措施) ,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就本案而言,本来就是一起因正常执法过程中产生的警民摩擦。在事情、后果并不严重的情况下,上升到刑事惩罚,还要检察机关介入、审判机关审判,监狱部门改造,这需要多大的社会成本。 更大的成本是被追责的个人。我国没有犯罪前科取消制度,个人一旦被判刑,就终生留下案底,对个人及其子女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人非常忌讳刑事处罚,非常胆小怕事。别说是被刑事处罚,就是民事诉讼成为被告都感觉丢人。 在该事件中,开始有点冲动的郝某莉,看父亲动手打警察后,立即把父亲拦住,说不要袭警。这正说明,她懂法,且担心涉嫌袭警。她的略带夸张的摔倒也可能是与警察斗智的一个小伎俩。 可惜队友太冲动,"对手"又弱不禁风。 很多法律专业人士也在网上发声,认为,虽然《刑法》修正案增加了"袭警罪"是"为切实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维护民警执法权威,保障民警人身安全,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但在罪责认定上要慎之又慎,必须注意个人权利与警察执法公权力之间的平衡,不能将法律的天平过分倾斜于警察,也要考虑行为的起因、性质、情节和后果等,不能仅仅有撕扯行为或者打了警察一拳就对行为人以犯罪处理。 诚然如四川大学法学教授韩旭所言,丹东一事的起因,源于郝某莉被民警拖拽倒地,情急之下作为父亲不可能无动于衷,郝某成仅仅是上去打了民警一巴掌,性质并不严重,情节并不恶劣,完全可以依照《刑法》"但书"的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来处理。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郝某成护女袭击警察,应该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但他不是坏人,行为不算恶劣,如果代价是被追刑责,就有点过了。 涉事女子事后比较冷静,表示服从大局,也会申请复议。 当地政府也表示,已注意到网络舆情,正进一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