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天天读:2022年01月10日人民日报金句摘编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 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全军各级始终聚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深化理解,拎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纲"和"魂"。 组织红色经典"故事会",打造红色历史"云课堂",构建红色基因"传承谱"……这是全军运用红色资源学史悟史的生动缩影。 党史学习教育重在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真正学出坚强党性、学出信仰担当。 百年党史砺初心,奋斗强军启新程。全军各级将深入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必将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携手实现现代化,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必将书写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一座名为《信仰》的雕塑巍然矗立,刻画着71名共产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他们所处年代不尽相同,身份、年龄也存在差异,但都有着坚毅的神情、挺拔的身姿,象征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从理想信念中获得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指路明灯,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获得辨别是非、廓清迷雾的政治慧眼,获得抵御侵蚀、防止蜕变的强大抗体。"前进道路上,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每名党员都应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永远信党爱党为党,在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回溯党史,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朱德毫不动摇地追随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部队孤立无援时,他没有迟疑和退缩,始终坚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经受5年多的牢狱之灾,叶挺并未屈服,出狱第二天就立刻重新申请入党,誓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照耀着我们党历经血与火的考验,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保持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战士们却从未退缩,勇毅向前只为崇高革命理想。"虽然有苦,还是甜多",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爬最高的山、走最险的路、去最偏远的村寨、住最穷的人家,步履匆匆只为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实践启示我们,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 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今天,我们早已远离战火纷飞的险境,长期过着和平生活,特别是面对各种诱惑,最容易患上理想信念缺失的"软骨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可能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始终葆有赤子之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能让鲜红的党旗始终凝聚起磅礴力量。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从长征的血战到抗日的烽烟,从建设的探索到改革的攻坚,从发展的事业到复兴的伟业,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展现着一个政党的恢宏气象,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天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更当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这是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翻开党史这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更能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能深刻体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一次净化灵魂的思想淬炼。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常伴身边的必读书、喜闻乐见的畅销书。 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水打山崖,风过林海。百年党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在奋斗中淬火,于奉献中闪光。 抚今追昔,党史学习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领悟到,在骤雨狂风中破浪前行,在运筹帷幄间化危为机,在康庄大道上高歌猛进,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 风云激荡百年路,思想之旗领航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史学习教育,凝聚起这样的共识。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抚今追昔,党史学习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领悟到,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这是我们亲眼见证的成就: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在社会主义中国成为现实。 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大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中国之治"展现出令世界惊叹的能力和效率。 这是我们亲眼见证的突破:"天问"落火,"天和"驻空,"羲和"探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抚今追昔,党史学习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领悟到,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一部百年党史,既是一部壮丽的史诗,也是一首精神的赞歌。党史学习教育中,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参观者络绎不绝,广大党员、干部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让红色血脉薪火相传,让精神动力生生不息。 岁月峥嵘,初心不改;历史沧桑,精神永恒。回望百年征程,多少枪林弹雨,多少壮怀激烈,多少坚定前行,精神的乐章在神州大地前后相续,复兴的浪涛在历史长河奔涌激荡。"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只要精神在,灵魂就在、生机就在、力量就在!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 从历史看向未来,我们既有"知所从来"的定力,也有"识其所在"的清醒,更有"明其将往"的自信。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们的道路无比宽广,我们的前景无比广阔,我们的未来无比光明! 我们要走的路,仍需从没路的地方踏出来、从遍布荆棘的地方辟出来。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发扬"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历史。 一段时间以来,餐饮浪费现象得到一定遏制,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但制止餐饮浪费需要久久为功,防止反弹。尤其是逢年过节,聚会增多,一些场所点菜讲排场、上菜吃不完的情况又有所抬头,需要引起注意。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把持续改善民生作为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一年,我们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努力实现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给群众稳稳的幸福。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聚焦民生领域短板弱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呈现新的特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在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不少老年人面临的金融"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难以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银行业从线上线下多方面加强适老化改造,使智能化服务更加适合老年人,并不断改进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到、更暖心的便利化服务。 人在草木间,便是一个"茶"字。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座山,一片茶园,几百年光阴中的相守、传承和精进,最后留下的,该是让人唇齿留香的东西。我啜饮着杯中的茶汤,在升腾的热气中,感受着那份在时光中传承不息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