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个更高明?
综述
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 他们在我国的历史上缔造了两个盛极一时的王朝,虽然彼此之间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但是在很多细节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在明朝,王爷没有收到皇帝的命令是不能进京的, 他们只能在各自的王爷府内进行管辖;但是在清朝,所有的王爷都要在京城内活动,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出京。
然而,明朝和清朝之所以这么做,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防止王爷领兵谋逆 。那么,既然目的相同,明朝和清朝之间的做法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王爷
我们都知道,皇帝门前是非多,古代皇族对皇子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针对这些皇子,还出台了许多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有关王爷的分封制度。
从汉朝开始,皇帝的儿子和兄弟基本都会案例封王;而魏晋时期,王爵的分封方式又划分为亲王和郡王两个级别, 亲王往往是和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而君王则是皇帝用来分封重要大臣的方式。
郑憔曾经在《通志·职官略》中谈及王爷的封爵制度,说"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
由此可见,北齐时期,爵位的划分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到了隋朝的时候,爵位仅留王公侯这三级,并且,"王"的地位和数量得到了加强。
一般来说,明朝时期的王爷会被皇帝分封到京城之外的各个地方,这么做是为了更好的帮助皇帝拱卫边防, 因为在古代的皇帝的眼中,江山是一家之天下,只有和自己最亲密的人,才不会背叛自己。
而且这些亲王一旦被分封至各个地方,还会帮助王室巩固政权,从而镇压各地的叛乱之举。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并非是明朝独有的, 细数中国的历史,之前的历朝历代几乎都采用了这样的分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王爷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给秦始皇一扫六合带来了太多的麻烦,所以,当秦始皇上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分封制, 因为他知道,这种制度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容易造成诸侯割据的结果 。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再次恢复了分封制度,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盛世,但是没多久 ,分封出去的王侯基本都雄踞一方,产生了谋逆之心,因此,刘邦虽然成为了皇帝,但是戎马一生,陷入了无休止的平叛之路。
再往后,西晋也继承了分封的制度,司马炎不停的分封宗室亲王,以为这样就能安抚四方,保证自己的集权, 结果当他死后,"八王之乱"立刻爆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朱元璋也是同样的道理,建立明朝后,他对分封制度更加严苛,此前,皇帝分封能够容许异姓亲王, 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只有朱家的子弟才能令他安心,于是,朱元璋将自己的所有儿子都分了封,派他们镇守各地。
但是聪明如朱元璋也难以把握所有儿子的心理,在他去世后, 燕王朱棣领兵谋反,将当时的皇帝朱允炆推下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
由此可见,分封制度由来已久, 虽然能够帮助国家稳定一时的局面,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制度遗患无穷。
清朝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这个朝代有鼎盛的辉煌,也有没落的硝烟, 因此,它总结了明朝的教训,最终决定,让所有的王爷都留在京城,这样以来,王爷们就不能前往各地就藩,清朝内部的局面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但是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养痈遗患, 这些久居深宫的王爷们压根不懂得人心险恶,也不懂得权衡利弊,和朝廷的大臣们走的很近 ,因此,极容易成为大臣们玩弄权术的"道具"。
如果说明朝将王爷派到各地从事政务,是在培养王爷们各自的能力, 那么清朝将王爷们拘束在京城之内,就容易导致王爷们赋闲在家 ,十分悠闲,久而久之,这些王爷们的治国理政之能就只能流于表面。
一般来说,这些闲散的王爷很少会参与战场事务,他们的工作多半都是在京城之内进行活动,比如参加一些民间巡视和监察活动,基本都是些闲杂琐事。
当然,这之中也有例外, 比如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禵就曾经作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藏,为国家的边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就短期时间内来看,王爷们坐镇京中确实有一定的好处, 这便于皇帝专心执政;但是目光放长远一些,这种举措却会带来"内忧外患"的结果。
从"内忧"的角度来看,皇子们虽然长期聚在一起,但是私底下却明争暗斗相互算计,容易造成手足相残的闹剧, 他们为了夺取皇位的继承权,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九子夺嫡"就是很好的例子,皇子们拉帮结派,导致朝廷内部乱作一团。
从"外患"的角度来看,当皇子们坐镇京中的时候, 戍守边疆的臣子必然会担当重任,这就容易导致边疆将士拥兵自重,甚至谋反,给朝廷带来难以解决的麻烦。
结语
总之,一步错,步步错,不管是将皇子们留在京中,还是将皇子们派往各地,都具有相应的好处和坏处,两者之间难以做到真正的权衡, 因此,古代帝王不能完全遵循于政事和军事,在很多时刻,还得习得攻心之术,将一碗水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