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谢幕,才发现大部分理财经理都在裸泳
当我还是孩童的时候,父母领着我去银行办理业务,我看着工作人员在电脑上熟练的操作,成千上万的人民币被他们收进柜台,嘴上还谈论着对我来说高深莫测的理财投资,一瞬间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很厉害。
也许就是小时候的一次不经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些想法,我在后面的学习中,一直也把进入银行工作当作奋斗的主要目标。
十几年过去了,我考上了一本大学,选择了金融专业,毕业后也比较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国有银行,正式接触银行业。
时至今日,当初的憧憬均已成为现实,我在银行业已经工作了十年,几乎每一个岗位都有轮值,所以更有发言权,正好这段时间资本市场经历着调整,导致很多客户都损失不小,我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个理财经理,如果只能在行情好的时候让客户赚钱,这不是他的本事,而是赶上了好时候而已。
只有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理财经理才更具有价值,能在投资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依旧让客户的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这才是理财经理的硬实力。
很可惜,从这一次的情况来看,很多理财经理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大部分人都在"裸泳",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甚至还不如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客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所以现实会如此苍白无力,银行和理财经理都有责任。第一,客户风险评估形同虚设。
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都需要在银行柜台或者手机银行上进行一次风险评估,银行会根据评估结果对客户进行精准的资产配置。
可是,有几个客户在做问卷的时候,真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很多时候都是听理财经理的"建议",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往上提一提,这样才能适配所有的理财产品。
理财不等于存款,特别是资管新规出台以后,理财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出现亏损的情况其实也是正常现象。
若客户可以如实进行风险评估,理财经理可以专业对待,我想这一次理财亏损,并不会有这么多客户会感到如此不安。
第二,理财经理不全是专业人士。
银行这些年其实一直都挺缺人的,所以对于理财经理的要求实际上也是越来越低,我就看到过一个专科出身、专业是舞蹈的同事,在银行实在没人的时候,被迫上岗。
我并不是说这样的人就当不好理财经理,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金融知识,对资本市场也没有成熟的看法,从事理财经理岗位确实比较吃力,甚至需要有一些客户来充当"试验品"。
虽然都拿到了银行内部的理财产品销售资格,但是这种考试有没有水分,银行有没有走个形式,谁也不好说了。
没有经过熊市检验的理财经理,真的不能算一个合格的理财经理。
第三,只卖"贵的"产品,不卖"好的"产品。
理财经理并不能随心所欲给客户配置产品,银行后台有零售业务部,他们会要求理财经理主推什么产品以及限定产品范围。
这就很好理解了,银行主推的产品,肯定是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中收利润的产品,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产品。
为了完成任务,很多理财经理出于无奈,也只能尽量去营销一些本不适合客户的产品,如果行情比较好,那自然或多或少都可以盈利,客户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可是一旦行情结束,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之前没有认真给客户配置产品的理财经理,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了。
虽然大部分责任在银行,但这一次吃了亏的客户,最好也自己反思一下,毕竟钱都是自己的,交给别人打理之前,也要看看他们是不是有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