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考大学有多困难有多艰苦?不少人患上高考后遗症
70年代中期,应该是我国学龄人口最多的时期,为了让农村的孩子都有书读,全民办学兴起,大队办小学,办初中,公社办高中。
高考不能忘却的记忆
书都有得读了,但办学质量肯定是无法保证的。这么多小学、中学,师资怎么保证?根本无法保证。"代课老师"这个时代性职业,如雨后春笋,只要上过高中,很多都能找到一个代课教师的职业干干,村办初中也好,公社办高中也罢,最好的教师就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我上的那个中学高中老师,三分之二都是当时区办中学的毕业生。
高中生教高中生,今天有多少人能想象得到?
村村社社办中学
好在这种状况才持续了二年,社办高中一律停办,我上了一年的高中,被选拔进了区高中,那时,选拔考试中,平方差的分解因式都不会做!这么说,大家就知道,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底子"虚"到什么程度!
区级高中对我们来说,首先是远,大部分学生都要步行二十到四十里不等的乡村小路或山路,不可能有车子乘,也没有车子乘。每周六下午放假,回家补充一周的大米和咸菜,周日下午挑着补充的"弹药"返回学校。偶尓遇上马路上有拖拉机开过,就可见追着拖拉机跑的学生,象极铁道游击队扒火车情景,运气好点扒上去了,就少走近三十里地。十六七岁的年纪,一周去回二次三十~四十里的地,有时出发稍晚点,都要走到天黑。
回一次家补一次粮菜,小腿酸疼几天。
补一次"弹药"来回六十里地
没有人会叫苦!大多同学都觉得很辛运,因为能考到区级中学,就是冲着考大学去的!也只有上了区级高中,才有可能冲刺大学之门。大家感到幸运,是因为政府及时停办了社办高中,要不然,我们很有可能就是一批眼巴巴看着敞开的大学之门,却无缘踏进大门的遗憾者。大家感到幸运,还因为,区级高中当时一下充实了不少上过大学的刻班出身的高中老师,而这些老师大多因为是右派被从县中学下放到区高中当高中老师的。
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恩赐!
老师们教学水平大多不错,无奈我们基础太差,很多高中的知识都需要初中知识为基础,而那时的我们上的初中课程大多还是农机课之类,根本没有受过系统数理化基础教育。所以,老师教的还不错,我们学得却很艰难,很多知识点,吃进去是生的,熟不了,不会贯通。
学习条件真的很艰苦!一个学校一台柴油发电机,发出来的电时强时弱,就象夏天荧火虫,一闪一闪,而且三天二头发生故障,人人都得备着煤油灯。
更艰苦的是还缺水,学校在一个小山沟,全靠一口老井供几百学生吃喝洗用水,到了夏天,连续几天高温,老井里的水就"捉襟见肘",仅够供食堂蒸饭烧菜之用,学生用水需到三里之外的河里去取,晚上河里洗好,取一脸盘清水回宿舍,第二天早上洗漱之用。
老师讲的很好,我们学的很难
对知识的饥渴,无暇顾及条件的艰辛,日复一日,二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考上大学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虽然同学们都是奔着大学这个"龙门"去的,但是,那几年,区级中学能考上大学的真是凤毛麟角!一是录取比例实在太低,以浙江为例,82年录取比例仅为17.1%!这个比例数包含了本科、大专和高中中专。于是应届生大多是考不上的。我当年在班里的成绩虽然也在第一梯队,但是实际上与考上大学还有很大差距,记得我笫一次高考总分成绩与录取线居然差了一百二十多分!
很多立志的考生,一边努力着,一边心里早早做好落榜上高复班的准备。
高复高复,没考上就复
那些年,高复班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从县中到区级中学,都有一到二个班的高复班。高复班就象一只大锅,把我们二年区级高中里匆匆装进的一肚子半生不熟的知识,慢慢煮熟。
有的基础稍好点的,高复一年就顺利考上,基础差点的,高复二年,三年,最多高复五年最后考上的也不少见!
没有坚强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是坚持不下去的。
而我,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幸运儿,高复二年,考上了普通大学本科。
岁月匆匆,四十多年前,同学们那一张张纯朴青涩的脸,一双双如饥似渴渴望踏进大学之门的眼睛,愰如眼前。每年高考的那几天时间,记忆总会不时地被拖回到那个年代的那些日子,想忘却而不能!这就是典型的高考综合后遗症!多少人患上不得而知。
我考上了985
如今,国家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考作为一项公平公正的升学国考,还是每个莘莘学子踏进大学校门的必跨门槛。211,985,双一流,成为千百万学子"互卷"的目标,能上大学是一个基础目标,上个好大学是必须努力的目标。也许,现在上个好大学,并不比过去考上大学更容易,但是,不言而喻,我们现在的教育条件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至少可以在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中专心专志的学习和迎考。
如果你有相似的经历,请在评论区交流。(文章中图片均来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