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诸葛镇上小诸葛村 文/吴传忠 好友相邀去刘家大崮看河,没想到在半路上我被一个倚山傍河的村庄吸引住了,在这里逗留了好几个小时。 收获颇丰。 上小诸葛村,位于跋山水库西岸,韩、莱公路从村东经过。一条发源于上胡同峪村的小河从村前缓缓绕行…… 雨刚停不久,雨后清新的空气,弥漫了整个村庄。我贪婪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放眼望去,这倚山傍河的村庄多么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呀,整个村庄都显得那么的宁静,那么的安逸。 路过一家门前,大哥和大嫂正在平屋顶上倒腾扒好的玉米,我到屋顶一看,大哥家的玉米被整齐地挂在了平屋周围,还有一部分在平屋中间,大哥一边干活一边对我说,再不抓紧晾晒,玉米就会发芽了,这几天的雨下的真不是时候。 沿村前小河逆流而上,不远处有一座气势宏伟的两孔石桥,虽没有年代记载,看桥面上的石刻"自力更生,建设祖国"的字样来推断,建桥时间应该在五十年代末或者是六十年代初。 从桥上回北岸,在一片小松林中有一块民国元年重修的石碑。 上写着:重修碑记 大明誌公神 民国元年歲次壬子季下上浣 葛庄庄 金牛官庄 李家营庄 小诸葛庄等字样。 这位大爷说,这是神仙刘志公的墓地,他是俺上小诸葛村人,传说很久以前刘志公是一个石匠,他在村后这座山上干活,他娘来给他送饭吃,发现他的饭量越来越小,后来他娘喊他吃饭,找不到他的人了,只听到他干活的声音。后来就传说他升天成了神仙。天旱的时候,四邻八乡的人来求他下雨,很灵,求下来的雨不说是狂风暴雨的下,都是稳凡凡的下。祈雨的时候,王路、葛庄、石埠子、河西、坡庄等好些村都一起祈雨。天气干旱祈雨的时候,石碑前烧纸钱都烧糊了。 告别大爷,我和好友又到了83岁的陈为周大爷家里。陈大爷和陈大娘正在吃饭。问起村庄的变迁,82岁的陈大娘说,我今年82岁了,是我20岁那年搬迁的,当时我来上小诸葛相亲,正好赶上移民搬迁,村里有好多村民将生活生产用品搬到于家河村大街上等着车来拉,向东北搬迁。这些搬迁户到了东北没有几年,由于水土不服大部分都搬回来了。 上小诸葛没有库区移民搬迁的时候有多少人口啊?我问大爷。 大爷说,有600多口人。一部分搬迁到东北,只有400来口人搬到现在的这个上小诸葛村。 现在上小诸葛村人均多少土地? 人均也就是六分来地。 没有搬迁的时候呢? 那时候土地多了去了,1947年的时候,俺村将土地送给稷山官庄,稷山官庄都不要,稷山官庄也在跋山水库库底,库区移民的时候,稷山官庄也整体搬迁到临沂去了。 土地这么多,上小诸葛村有大地主吗? 大爷说,光地主刘元家就有300多亩旱涝保收的良田,养着6头牛,雇了不少的长工和短工。修建跋山水库后,这些好地都被水淹了,就剩下些山岭薄地。 现在大爷靠什么生活? 我是大队干部退休,有工资。 大爷当了多少年的村干部啊。 我23岁就开始当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后来又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长。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我就退休了。 大爷现在能领多少钱啊? 库区移民补助、烈属补助、村干部退休工资、老年金,每年能领一万多块钱。 您家大爷是在哪里牺牲的? 淮海战役胜利后,我父亲随军南下解放重庆的时候牺牲的。 老人家述说着往事,没有抱怨,只有满足和感激之情。这些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过的事太多了,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了故事。我很愿意采访他们,跟他们聊聊就能聊出很多不知道的往事,很珍贵的,也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