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阿哥这个称呼是清朝专属的称谓,阿哥在满语中是父母称呼儿子的称谓,那么皇阿哥顾名思义就是皇子的称谓了,清朝的皇子享受什么级别待遇那得看很多方面了,下面就来说一说清朝的皇子级别待遇。清朝皇子爵位承袭制度 清朝的政治制度虽然继承于明朝,但是清朝的爵位传承制度与明朝确实颇有不同,明朝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基本都是生而为王,而清朝则不同,清朝的皇子要想获得爵位大致需要看皇子本人对朝廷的贡献、皇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以及皇子母系家族的身份背景。 再者清朝的皇子未必都是王爵,而且清朝的爵位制度是降级承袭爵位,也就是说假设皇子即使承袭了王爵,他的儿子再往下是要降级承袭爵位,所以清朝的皇阿哥享受什么待遇要看他的爵位是什么了,爵位不同所受到的级别待遇自然不同。 清朝的爵位分为十二等十九个级别待遇,和硕亲王爵位最高,每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亲王世子还有每年俸银6000两,禄米6000斛; 往下就是多罗郡王,每年俸银5000两,禄米5000斛,郡王长子是每年俸银3000两,禄米3000斛; 多罗贝勒,每年俸银是2500两,禄米2500斛; 固山贝子每年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奉恩镇国公每年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奉恩辅国公每年俸银500两,禄米500斛,镇国公和辅国公还分为不入八分,不入八分的待遇和奉恩待遇是一样的,只是在仪仗方面的八种标帜有区别,不入八分的少了八种标帜而已。 公爵以上都是享受超品的待遇,之后就是各种将军待遇了: 镇国将军属于一品武官,这其中又分一二三等级别。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辅国将军属于二品武官,也分等级以及兼承袭云骑尉的世职。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奉国将军属于三品武官,还是分等级以及兼承袭云骑尉的世职。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属于四品武官,只有承袭云骑尉世职区分。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如果这个皇子不受皇帝喜爱,任何封爵都不给,那就算作是闲散宗室,在清初时期闲散宗室是没有任何级别和待遇,也没有朝服与顶戴,只是身份登记在皇室族谱《玉牒》之中,在待遇上几乎与普通平民无异,唯一能让人辨识他是皇室宗亲的就是腰间的黄带子而已。 不过这是相对于一般闲散宗室来说,如果是皇子那就是皇帝的儿子,皇帝再不喜欢他在他年长以后也会让内务府给他分府,由内务府给他一笔钱财独立去皇宫外面居住,只是每年不领取朝廷俸禄由皇帝的私人账户内务府给他们钱而已。 比如康熙的很多儿子在他在世时都没有封爵,最典型的就是康熙的十三子胤祥,最初康熙十分喜爱胤祥,给胤祥赏赐很多,胤祥分府之后也得到了内务府给的不少钱。 但后来因为一废太子事件,胤祥失宠于父亲康熙,从此失去父亲喜爱,直到康熙去世都没有获得封爵,只是闲散宗室,也就是说在康熙时期胤祥是没有俸禄的,不过早年他受到康熙喜爱,后来分府搬出皇宫后内务府也给了他不少钱,内务府每年还会给这些没有爵位和官职的皇子发钱,因此即便胤祥只是闲散宗室不领俸禄也都足够他子孙几代人生活了。 不过闲散宗室待遇到了乾隆时期得到了很大改变,乾隆认为闲散宗室贵为皇亲贵胄居然待遇与平民无异,这是对皇家的侮辱,于是乾隆规定凡闲散宗室都享受四品官的待遇,配发四品武官朝服和顶戴,而四品武官在清朝的待遇还算很高,大概每年俸银在110两左右。 因此皇子们的待遇就要看他是受封什么爵位了,皇子们的爵位其实在乾隆之前想晋封爵位就得靠上面说的皇子本人对朝廷的贡献、皇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以及皇子母系家族的身份背景这三点,但是到了乾隆之后,由于乾隆后面的几位皇帝所生皇子并不多,所以中晚清时期的皇子大多都能获封亲王或郡王爵位。 下面主要就说一说乾隆之前清朝初中期皇子们都是如何获得封爵。皇子本人对朝廷的贡献 在清朝初期也就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祖孙三代时期,皇子想获得封爵主要就要看皇子的战功和对朝廷的贡献,所以努尔哈赤大多数儿子由于军功不高,对清朝建国贡献不大都只被封为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等爵位。 努尔哈赤16个儿子中被晋封亲王爵位的儿子只有四人分别是代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还有一位郡王阿巴泰,而且阿巴泰在死后被追谥为亲王,不过他是凭借儿子岳乐的战功被康熙追谥为亲王爵位,因此算上阿巴泰也不过五人被封王爵。 努尔哈赤这五个晋封王爵的儿子都是对清朝建国立下大功,尤其是代善和多尔衮都是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人,而多铎率领清军平定了南方,阿济格率领清军平定了西北的明末农民起义军,虽然后来阿济格被废除爵位,但他在生前确实享受到了亲王爵位待遇,阿巴泰则跟随皇太极多次征讨蒙古各部,所以他们都是靠军功获封王爵。 当然这其中还有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和第十子德格类,他们如果不是因为想与皇太极争位,死后被废除爵位,以他们俩的军功在清朝入关后肯定是亲王爵位。 所以说在清初时期皇子们想获得封爵就得靠军功和对朝廷的贡献来获得封爵,虽然清初时期皇子起始封爵都比较低,但其实到了康熙之后,皇子封爵基本都是从贝子爵位开始封起,比以前从公爵和将军的爵位封起要高了不少。皇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 到了康熙之后,清朝已经统一天下,没有那么多战事发生,所以也没地方让这些皇子们刷军功,因此这时候皇子想获得封爵那就得看他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亲密度以及在政治上的贡献了。 康熙的三位兄弟,二哥福全、五弟常宁、七弟隆禧三人都被康熙晋封为亲王爵位,这就是因为康熙怜悯父亲顺治英年早逝,所以对兄弟们比较关爱。 这其中康熙尤其器重二哥福全,福全在康熙时期被晋封为裕亲王兼议政大臣,既有爵位又有极高的政治地位,这就在于福全与康熙年纪相仿,自幼与康熙一同读书成长,所以兄弟感情非常深厚。 而且福全在政治上对康熙朝贡献也很大,帮助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都有贡献,尤其是后来福全更是指挥大军征讨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因此后来康熙让福全儿子保泰继承爵位时特许少降一辈传承爵位,保泰直接承袭了裕亲王爵位,虽然福全没得到世袭罔替的爵位待遇,但康熙让他的儿子少降一辈继承爵位也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福全就是典型的既与皇帝关系亲密,还在政治上有巨大贡献而被封王的皇子。 还有就是像上面提到过的康熙第十三子胤祥,虽然他在康熙时期没有封爵,但是到了雍正时期他获得了雍正喜爱和重用,因此被封为了怡亲王。 雍正除了晋封胤祥为怡亲王,还任命他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在雍正时期胤祥成为权力盛极一时的权臣,当时胤祥在清政府的地位仅次于雍正算是第二把手。胤祥为雍正朝做出巨大贡献,可以说是他联手和雍正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因此胤祥在死后获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 胤祥也和福全一样即是在政治上对皇帝贡献极大,也是与皇帝私人关系极为亲近,以政治贡献而论胤祥之于雍正远胜于福全之于康熙,所以胤祥获得了铁帽子王待遇也比福全高得多。 因此在清朝皇子想获得更高待遇的爵位还得看他对皇帝的贡献以及和皇帝的亲密度。皇子母系家族的身份背景 古代俗语都说是母凭子贵,其实在康熙时期也发生了很多子凭母贵的例子,而康熙时期的皇子想获得封爵母系家族出身背景也很重要。 康熙的第十子胤誐就是凭借母系家族出身获封了郡王爵位,胤誐生母是康熙宠爱的温僖贵妃,而温僖贵妃的父亲正是康熙初期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也就是说胤誐的外公是辅政大臣遏必隆。 而遏必隆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儿子,最关键的是遏必隆也是皇亲,他的生母是努尔哈赤的女儿穆库什,也就是说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外孙,这么一说是不是缕清了,胤誐外公的外公和祖父的祖父是同一个人,那就是努尔哈赤。 因此胤誐血统高贵,母系家族政治势力还十分强盛,所以胤誐直接被父亲康熙从光头阿哥晋封为郡王爵位,而康熙的其他儿子基本都是从贝子或贝勒开始册封才陆续晋封王爵的,比如雍正在皇子时期就是先晋封贝勒,最后才晋封雍亲王,而胤誐的起点则要比其他兄弟都高一些,就在于他的血统高贵,母系家族身份背景强大。 再对比一下康熙的第二十三子胤祁,他的生母是汉八旗出身的静嫔石氏,其生母石氏家族出身低微,再加上胤祁本人轻佻浮躁,没出息,人际关系还差,与雍正关系出的并不是很好,所以在康熙和雍正两朝胤祁都没有获得封爵,而且也不受皇室重视。 雍正其实在对待没有参与争夺皇位的兄弟上面还是不错的,很多没有参与争夺皇位还没有封爵的康熙皇子在雍正时期大多都被晋封亲王到贝勒的爵位,只有胤祁在雍正时期被封为镇国公爵位,这是进入康熙时期之后皇子获封的最低爵位了。 镇国公这种爵位在进入康熙时期之后基本都是册封给血缘关系较远的皇室宗亲,康熙的儿子们最低的爵位也不过是贝子爵位,而胤祁则刷新了当时康熙诸子获封最低爵位的下限。 胤祁获得如此低的爵位主要在于他本人没出息,没能力,还生性轻佻浮躁,生母石氏家族出身低微,在政治上还没有贡献,与皇帝雍正关系还很一般,所以他在雍正时期只获得了镇国公封爵。 幸亏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比较宽仁,一点一点将胤祁的爵位晋封到了贝勒爵位,胤祁才避免了成为康熙诸子中爵位最低的尴尬。 因此来看皇子的生母家族出身也是能决定皇子获得什么封爵的考量因素,这也叫做子凭母贵。写在最后 所以说清朝的皇阿哥属于什么级别享受什么待遇就得看他的封爵,而决定他的封爵就主要是上面说的三点因素了。 清朝其实在封爵制度上把控比明朝要严格得多,不过主要在于乾隆时期把闲散宗室都定为了四品武官待遇,以至于随着时间推移皇室成员越来越多,给清政府财政增加的负担也就越来越大,这些闲散皇室宗亲每年什么都不用干收入就比普通民众高出几十倍。 久而久之这些皇室成员就成了国家蛀虫,国家财政被他们拖垮,也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阿哥是满族对儿子的称呼,皇阿哥自然就是皇帝的儿子,所以皇阿哥并不是爵位、官职,也就不存在级别一说。 虽然是皇帝的儿子,但皇阿哥们的待遇还不如普通人家的阿哥,规矩也比普通人家多得多,童年其实是很悲催的。 清朝为了防止母凭子贵导致外戚干政,所以规定皇子出生后就得从生母那抱离,交由嬷嬷、奶妈抚养,也有的会交给没有生育但受宠的嫔妃来抚养,让嫔妃过过当妈的瘾。 皇子在成长过程中,基本很难与生母见面,每天见面的主要是奶妈和看妈,一个喂奶一个照顾日常生活,所以清朝的皇子和生母的感情都比较淡,反倒是奶妈和看妈更亲近。 等长到六岁时,就得统一到阿哥所去居住,紫禁城里带"所"的地方就是阿哥们的住处,比如北五所、南三所、西三所。 最为悲催的是,到了六岁皇子要开始上学读书了,上课的地方就在上书房,位于乾清宫皇帝办公室附近,皇帝工作闲暇随时会来视察一下,想逃课是没可能的。皇子每天早上5点开始上课,一直到下午4点结束,中午没休息,下午4点后还得学习弓马骑射。 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这5天可以休息,其他时间都在学习,而且未经皇帝许可不得擅自离开皇宫,想出去玩是不可能滴。 生活方面,洗衣做饭自然不需要皇子自己动手,但伙食并不好,没有想像中的饕餮美食大餐,甚至还可能吃不饱。 就是这样的生活,要从六岁一直熬到十五岁,在十五岁时皇阿哥们会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封爵、开府、结婚,然后从皇宫中搬出去单过,当然太子还是继续住皇宫里。 封爵后,皇阿哥们才真正翻身了,根据爵位不同,可以领取俸禄。 清朝宗室有十二等爵位,一般来说皇阿哥至少也可以封为贝子,以后根据功劳还可以升爵 相比清朝的皇阿哥们,明朝的皇子们就轻松得多了,明朝为了防止皇族成员造反,所以皇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皇子基本都会封为亲王,用高爵厚禄圈养在各自封地,不让他们从政,也不让他们出封地,老老实实享福去,别折腾就行了。 所以明朝宗室没有培养出一个名臣将相,反而到了明朝中后期,遍地的王爷占据无数良田、领着朝廷的俸禄无所事事,而一些家道中落的皇族后裔又因为身份无法从事其他工作,过得凄惨无比。 清朝刚好相反,皇子未经许可不得出京,所有宗室爵位也没有相应的封地,只有俸禄和府邸。但爵位是可以靠功劳争取的,甚至皇位都有机会争取,因为清朝并未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清朝没有皇子造反,每次夺嫡之争却都是血雨腥风,也正是这种争斗让清朝宗室培养出许多人才。 清朝皇子待遇根据时代的不同也有很大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草创期、早期和成熟期。 康熙帝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可以算是草创期。 这一时期皇子的地位与生母的地位息息相关。 满人比汉人更重视嫡庶,如果是庶出,那真的是被看做奴仆。 比如说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他因为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庶妃伊尔根觉罗氏,所以很不被兄弟待见。 有一次宴请蒙古王公,原本想让阿巴泰也出席,没想到阿巴泰还装上了,傲娇的说自己要坐主桌,结果被代善一顿狂喷,大意是你本来是奴仆,是我们好心让你当上贝勒,你居然不知道自己本份,还想坐主桌,看把你狂的。 比如努尔哈赤另一个庶出的儿子巴布泰,结果最后只封了不入八分镇国公,这是非常低的爵位了。 到了康熙朝,清朝典章制度基本上算是建立了,这个时候虽然皇子们封爵还是要考虑母妃出身,但是也不是唯母妃论了,但是这个时候封什么爵位完全看皇帝心情。 比如康熙的第八个儿子胤祀,虽然母亲出身低微,但是由于康熙帝喜欢,他就越过好几个哥哥,封了贝勒。 到了乾隆帝时期,乾隆终于把皇子封爵制度正式确定了下来。 比如乾隆就规定皇子最低爵位是贝子,所以没有明确封爵的皇子一律享受贝子待遇。 至于说什么级别,既然身为皇子,自然是一律超品,所谓超品就是高于正一品。 下面简单列一下清朝的宗室爵: 和硕亲王 多罗郡王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所谓不入八分,就是不能参加王大臣会议,没投票权) 不入八分辅国公 以上都是超品爵位。 镇国将军(一二三等) 辅国将军(一二三等) 奉国将军(一二三等) 奉恩将军(一二三等) 在清朝,皇阿哥是对皇帝儿子的称呼,而且是只对没有爵位的皇阿哥称呼,如果皇帝儿子有爵位了,就不会再称呼皇阿哥了,而是以其的爵位来称呼,而皇阿哥不属于什么级别,是对皇帝还没有爵位的阿哥的统称,真正有级别的是这些皇阿哥在成年以后所被封的爵位,像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些才是属于级别之分。 就以我们所熟悉的雍正皇帝来说,胤禛一直到康熙三十七年的时候,胤禛被封为贝勒,所以在康熙三十七年之前,胤禛被称呼为皇阿哥或者四阿哥,但是在康熙三十七年胤禛被封为贝勒以后,就不可以在称呼为皇阿哥了,这个时候称呼胤禛就得改口,称呼贝勒或者四贝勒最准确,也是从这一刻起,胤禛开始就在众多阿哥当中有了级别了,级别就是贝勒,还不是最高等级。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废太子胤礽为皇太子,又对自己的儿子们进行了一次大册封,在这一次,胤禛被册封为和硕雍亲王,这个时候的胤禛可以说他的级别已经在皇阿哥中不算太子,那就已经是最高级别了,因为在大清时期,宗室爵位最高就是亲王,所以已经到顶了,要是在进一步就是皇帝了,所以这时候称呼胤禛就要叫王爷了,或者以其的王号"雍"叫其雍亲王也可以。 但是在有清一朝,不是所有的皇阿哥都可以被封亲王的,尤其是清朝初期,在努尔哈赤手里的时候,那个时候称呼为后金更合适,那时候的爵位最高就是贝勒,清初的四大贝勒就是那会后金级别最高的四位领导人。后来,在皇太极时期,才明确把宗室爵位封为十二级,由上到下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虽然在皇太极时期,对爵位有了明确的等级,但是清朝初期的爵位确是含金量最高的,哪怕是皇帝的儿子,没有功劳,也别想有太高的爵位,所有的爵位都是要用军功去换的,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除了皇二子,三子,八子幼殇了,剩下的皇子都活过十岁了,但是这八个儿子,除了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剩下的七个儿子,除了皇长子豪格,皇五子硕塞,皇十一子博果尔被封为亲王以外,其余的四位皇子都是公爵,连个贝子都不是,可见清初爵位之严格。 而每一级别所不同,他们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所以皇阿哥跟皇阿哥只要被封的爵位不同,所享受的待遇就不同,而有爵位的皇阿哥跟没有爵位的皇阿哥,那待遇更是不同,有爵位的皇子,就可以自己出宫到外边给自己开衙建府邸,并且会在皇宫领一份差事。而没爵位的皇子就没这么自由了,他们就跟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就一直生活在皇宫里,靠着朝廷养活着,一直到乾隆时期,乾隆觉得这些皇室的孩子没个体面的工作,无所事事,太不像话了,才规定,只要成年没有爵位的,一律按四品官算,给身四品官的衣服,自己去吏部找个官做,这才让这些没有爵位的阿哥慢慢的活出了点滋味。 清代大多数时候会对皇子授予爵位,一般起爵贝勒,母亲地位高,皇帝喜欢的能有郡王。较少存在年满15岁封贝子,或者干脆没有爵位的光头阿哥。 当然,等某个兄弟继承皇位,通常会对其他兄弟补封爵位,但大不了就是一个郡王而已,然后逐步降等,很难有什么政治上的发展或者晋升爵位。 通常,皇子待遇从经济上看还可以。 没有封爵前,统一居住阿哥所。 年满15岁,皇帝为其指婚,正式结婚后迁居到赐予的府邸,开府受爵。享受爵位带来的荣耀与利益,还有皇帝分给的八旗若干个牛录做各旗的小领主。 表现好,读书好,人缘好,背景强,这些阿哥会被皇帝逐步重用,参与朝政,与老师母族妻族合作谋求皇位,这甚至是满清皇帝鼓励的行为。若儿子不去争,那皇帝怎控制去政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