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鞋子呢?" "妈妈,我的杯子呢?" "妈妈,我的裤子呢?" "妈妈,我的画笔呢?" ………… 这些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早上本来时间上已经够紧张的了,还要在孩子机关枪式的提问中匆忙准备早餐,好不容易收拾好要出门了,孩子却说自己还忘了这样忘了那样。甚至都快到学校了,孩子却突然说道:"妈妈,我忘带数学作业了!"这时候,老母亲的情绪无疑是崩溃的,怒火中烧,一时间难免就会因为没控制好情绪而说出下面这些不太合适的话语: "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的啊!" "你就不能细心一点儿吗?" "都怪你没有提前准备好,真是的!" "怎么现在才发现啊,我这上班都要迟到了!" "你刚才怎么不好好检查呢?" "你怎么回事啊?你怎么连收拾书包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其实,孩子早上丢三落四,他自己的心情也是不好的,若家长再说一些不太合适的话语,就很容易加深孩子的自责和愧疚情绪,而这样的情绪会影响孩子一整天的学习状态。那么,为什么孩子早上总是忘东忘西、丢三落四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父母习惯帮助孩子整理物品,导致孩子有了依赖心理。 ▶️孩子做事没有计划和条理,难免会做了这件,忘了那件。 ▶️早上起晚了,时间太紧,孩子手忙脚乱给忘记了。 ▶️孩子做事总是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 ▶️早上家长催得紧,孩子心理焦急。 导致孩子早上丢三落四的原因有很多,但丢三落四确实不是一个好习惯,家长可以借助话术来帮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孩子在临出门时说自己有东西忘了拿或找不到了,或者在半路突然说"作业忘记带了"的时候,家长们不妨试试这么回复孩子: "你这样可不行!丢三落四不是个好习惯!" "早上忘带东西很容易使人烦躁,以后咱得注意一下,争取出门不忘东西。" "啊!那怎么办呢?如果回家取的话,你上学肯定要迟到了,妈妈上班也会迟到呢!" "一次忘带情有可原,妈妈有时候也会忘记,但你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早上时间太紧了,你也是手忙脚乱的,难免给忘记了,以后咱们在晚上把书包整理好吧!" 确实,孩子出门总是丢三落四,我们做家长的也难免会急躁,但急躁终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言语话术来帮助我们孩子认识到丢三落四是个不好的习惯,引导孩子进行反思,找到丢三落四的根源,进而从根本上改掉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 1
孩子丢三落四,源于父母事事包办 纪伯伦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并非因你而来。 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总是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一切。 认为孩子只需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 很多父母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哎呦,放下放下,这些事情不是小孩子该做的,你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孩子房间乱了,父母就早早凑上去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家人吃完饭了,孩子把碗放下就去做作业或是玩手机; 地上有垃圾,孩子看到了也视而不见,等着妈妈来打扫; 孩子做完作业后,妈妈收拾杂乱的书桌; 早上上学时,帮孩子穿好衣服,整理好书包…… 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就差帮孩子吃饭睡觉了。 甚至孩子的每一次尝试,父母都会流露出紧张的神色,阻止孩子去冒险。 随着孩子与外界的接触,父母更是进一步地挡在了孩子和世界中间,亲自充当保险杠和护栏,好像只要有自己在场,孩子就有安全的保障。 殊不知,这是赤裸裸的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权利,让孩子错失了许多成长的机会。 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养成了依赖的心理。 孩子会认为反正自己不做,爸妈也会帮着做,没什么影响。 就这样,孩子做事就有被动性,责任心也无从培养。 慢慢地,孩子就会越来越懒,到最后变成做事丢三落四。 2
父母越懒,孩子越独立 邻居家有位小姑娘,今年10岁,小小年纪会做饭、会洗衣、会扫地、会做手工…… 我们都羡慕她爸妈,说小姑娘真厉害。 而她妈妈只是笑着说: "我只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能做的事我绝不帮忙。" 女儿房间乱的时候,她就提醒女儿该收拾整齐了,自己却在一旁乐得看她整理; 女儿上科技课要回家准备各种材料,她就让她自己准备; 女儿要买什么,就给她钱让她自己去小卖铺买; 女儿要收集标本,她就带她去野外,看着她动手做; 女儿把作业本落在家里了,她坚决不送过去她,让她吸取教训…… 为什么有些孩子依赖性强,有些孩子却独立呢? 正是因为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导致的。 父母越勤快,孩子独立性越弱; 父母越"懒惰",孩子独立性越强。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要学会偷懒,懂得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大包大揽,养出一群"十指不碰阳春水"的"小皇帝"、"小公主"。 各位家长要明白这一点: 父母的懒,是懒得剥夺孩子体验自己生命的权利。 父母的懒,是懒得压制孩子创作和认知的机会。 父母的懒,是给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父母懒一点,孩子会更加独立。 3
孩子丢三落四,适当惩罚是必要的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嘱咐多次,孩子还是听不进去。 但偶尔让孩子受一点小小的惩罚,他反而能够记忆深刻。 所以说,适当地惩罚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总之,育儿的过程就是: 陪伴→放手 、 爱→管教 。 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出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孩子。 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方法: 自从孩子上学后,丢三落四的毛病就出来了,老师也反映过这个情况。这个问题挺严重的,因为我已经一周内帮他送了两三次作业本。但是我又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找闺蜜发牢骚。 闺蜜说:"你有没有想过,每次你帮他送作业本,他心里就有依赖,就不会觉得这是个毛病,怎么改得了?" 听了闺蜜的话,茅塞顿开!如果不是闺蜜及时提醒,我还真的没有意识到。没过几天,孩子又一次没有带作业本。这次,我拒绝帮他带作业本。 当天放学回家,孩子闷闷不乐,因为没有带作业本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趁着这个机会,我跟孩子说: "这就是做错事情,必须要承担的后果。以后你可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不要再丢三落四了。" 孩子点点头,从那以后,每天睡前都会检查一遍上学需要带的物品,做事有条理多了。 其实丢三落四并不是大毛病,但却表现出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长期这样丢三落四,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不严谨的人,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影响的。 因此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就要及时提醒孩子,并让孩子改正。 那么发现孩子丢三落四后,家长要怎么办呢? 小妙招 滨海新区大港三号院小学教师刘国芬向家长传授法宝—— "一本一袋" 。 低年级小学生丢三落四是通病。原因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课堂上,学生没有认真听、仔细记老师的要求,放学回到家后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师的话,所以第二天上学便会出现丢三落四的尴尬现象。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用脑瓜儿记住,没落到纸上,第二天上学就有可能带错或忘带东西。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为了防止孩子忘东忘西,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本,让孩子在学校把老师要求带的、交的东西都记全、记准,逐渐培养孩子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为了防止孩子乱放乱找作业,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文件袋,告诉孩子把每天写完的作业用固定的文件袋装起来,第二天上学带着文件袋,交作业的时候,把文件袋中存放的各学科的作业拿出来上交。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除了"一本一袋",刘老师还为家长提出了帮助孩子纠正丢三落四习惯的两个治标治本的好方法。 方法一 家长要学会"狠心",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买单"。 对于孩子上学忘带文具的行为,家长有时要忍心让孩子接受惩罚,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付出代价。 有时,孩子忘带作业或课本了,会和老师说:"哎呀!对不起老师,我作业落在家里了,您能借我手机吗?我马上打电话让我妈把作业送到学校。" 没有特殊情况,老师尽量不要把手机借给学生,家长也要坚持原则,"懒一回""狠一点"不给孩子送作业。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如果家长给孩子送作业,就会使本应孩子承担的过错变成了家长代为受过。 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反正我没带作业,老师会借给我手机,我可以打电话让爸爸或妈妈给我送来,我忘带作业不要紧、没关系。"这样孩子的责任心永远不会增强。 家长不给孩子送作业的后果就是:孩子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认知:"我忘带作业,就会受到批评,下回我得长记性,别忘带作业了。" 让孩子因过错而受到惩罚,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有效解决孩子丢三落四的行为。 方法二 家长要学会"放手",引导孩子独立做事,并教给孩子做事的步骤和方法。 孩子做事丢三落四一般也有两个原因: 一是孩子做事没有方法、没有头绪,胡子眉毛一把抓,做事往往事倍功半; 二是孩子做完事之后,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及时评价,孩子的正确做法得不到强化,错误得不到纠正,就难免重蹈覆辙。 孩子需要成长,家长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和机会,要给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家长应减少包办代替,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让孩子减少对家长的依赖。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教给孩子做事的步骤和方法,让孩子做事有头绪、有条理、有章法。 例如,整理书包。不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整理书包的任务都是由家长代劳的。家长代替孩子整理书包,孩子第二天到学校打开书包后不知道课本和作业放在书包的哪个位置,就会乱找一气、费时费力。 培养孩子整理书包的习惯要分步骤: 第一步 家长要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看清楚书包共分几层、有多少个口袋,告诉孩子书本和作业要按照尺寸大小放到书包适合的位置上。 第二步 家长给孩子做示范,再让孩子练习几遍,直到孩子熟练掌握为止。 有的家长会问:"每天的课程表不一样,每天要带的书本和要交的作业也不一样,该怎么办?" 第三步 别急!第三步:家长要教给孩子看课程表整理书包的方法。孩子知道课本在书包里的摆放方法之后,让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把作业放入文件袋,然后再对照课表把要带的书本,按尺寸大小放入书包中相应的位置。 此外,孩子还可以把红领巾、跳绳、毽子等物品,放到书包固定的口袋里,以便查找。 第四步 家长让孩子把以上方法练习一至两周的时间,偶尔抽查,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家长还要及时评价孩子的行为。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刚才妈妈教给你做事的方法,你能够按照步骤去做,这点非常好。有个地方你没有按照步骤去做,漏掉了哪一步…… 这样,孩子就知道,刚才在做事的过程中,自己是不是都按照要求去做了,是否做得很完美,或者说哪些地方容易漏掉等。 评价可以使孩子印象加深,更能鼓励孩子更好地自主做事。 如果没有家长的及时评价,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也不在乎做得好不好,这不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 整理书包的任务要在前一天的晚上完成,第二天出门前进行清点检查;日常物品摆放要分门别类,不能杂乱无章; 书籍看完了、玩具玩完了要放归原处、不能置之不理……类似这样的生活习惯,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孩子丢三落四的行为。 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创建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孩子一起共同维护。 写在最后:家长要学做保镖而不是保姆,减少包办代替,尽量让孩子完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亲切地提醒、耐心地指导,而不是动手代办,失败了可以让他重新再来,长期坚持,孩子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给予孩子这种身体力行的锻炼机会,会使孩子形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愿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孩子们都将不再焦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