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的新思路
文丨燕志华
在海天舆情爆发之后,这两天网民又对李宁的看起来有些"辣眼睛"的产品进行了负面评论。
应该说,这样的新品看起来虽然并不符合大众的审美,说它像日军服装也是有那么点感觉,但是这方面并非主要问题,因为设计师从来都是脱离普通大众审美的,往往都是特立独行,追求某种独特的先锋风格,如果引发争议,反倒构成新闻性和传播话题。但是李宁此次危机的爆发,不仅仅在于审美的争议性,而在于其中的一组产品风格勾起了网民群体不愉快的集体回忆,伤害了网民情感, 更在于,公司高管回复的内容激怒了网民,引发了次生危机。
正如李宁电商向总经理冯晔就公开发文说:"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
这样的回复几乎肯定会带来一个"激怒"网民的效应。因为 当大批网民就你的产品进行负面评价的时候,基本上你就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而且意味着公司在网络中处于一个道义的低点。 因为你是大众消费品,如果大众不接受,你何谈什么市场价值!无论网民怎么看、怎么品评,你都需要虚心接受,并给出较为合适的回应。因为他们中有很多是消费者。他们不接受,你的市场就会受到威胁,如果他们被激怒了,会伤害到品牌的美誉度和各种声誉问题。
如果网民批评,公司不光没有接受,反倒桌子一拍,跟网民杠起来,那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何网民扒出了公司的高管之一是日籍华人,相关的阴谋论又出现了,说不定被网民扒出更多的内幕也未可知。激怒网民,是最坏的后果,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后果。
眼下很多公司已经有了回应社会关注的沟通思维,但是如何回应却没有把握好尺度,话语思维还需要改善。
比如,在过去数月中间,我们会发现不少企业的产品出了问题,然后企业尽快发了通报,但是常常会激起新一轮的怒火,在于通报表达中往往是"以我为主",而不是以网民的感受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为主,必然会带来通报的语气和思路有问题,起到了反作用。比如:
自己的汽车出了车祸,导致了伤亡,公司第一时间的通报是"事故和车辆无关",紧急甩锅;产品被投诉,设计师首先站出来否认有问题,错的是消费者。就以此次李宁公司的回应来说,显然是说有问题的是网民,是他们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公司有问题!
此次事件其实还暴露了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一旦危机爆发,公司的高管在对外发声的时候,应该通过公关部门或者声誉管理顾问的把关并接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