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什么让你朝思暮想的美食?
家乡的美食很多,冷面、辣菜、汤子面、小鸡炖木菇、黏火勺子、煎饼、……最爱的东北大酱,纯手工的,冬月黄豆洗净入锅按比例添水烧柴火煮三天,颜色深红出锅,我们最爱干的活摔大酱,把煮熟的豆子趁热盛到盆子里,弄碎用手现在盆子里摔,最后不粘手了在到案板上摔,值到成型圆的或者长方形放到一边晾干,用纸包好放到火墙上隔心。第二年三月三下大酱,把隔心好的酱块用刷去毛,按比例对好的盐水放人缸里,每天早晚打耙一个月后咸鲜香可口的大酱做好了,挖些野菜打碗鸡蛋酱,蒸碗辣椒酱就大葱香味浓郁。
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是陕西省汉中市的一道传统名吃,被评为汉中四大小吃之一, 菜豆腐是我记忆中的美食,可以说是舌尖上的美味,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菜豆腐配陕西凉皮更是一绝,美的很,夏天吃一碗清热解暑又开胃。不但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故乡的回忆,更是家的味道。它最早由谁发明的已经无从考证,但坊间流传的说法是与汉高祖刘邦有关,当年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时就有此吃法,由此可见其历史悠久。不管它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现如今菜豆腐俨然就是汉中美食的代表。如果你来汉中朋友用菜豆腐招待你,那无疑是把你当作贵客来看待了。美食有美食的讲究,吃菜豆腐时需配小菜,小菜的配法也极有讲究,一般是用葱花、香菜、姜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核桃仁末、油泼豆瓣酱、咸菜、红油辣子等拌匀入盘下饭。这饭菜吃起来急不得,要有章有法,一口豆腐,一口汤粥,即一口浓香,一口清香,对比换口,乱招式便走了韵味儿。先小心翼翼地呷一口热滚滚的汤,吸气品,清香自然,浸润双肋;再用筷子夹上一撮配菜抹于豆腐上,送入口中,细嚼慢咽,浓香悠长,弥漫鼻息。豆腐绵甜,汤粥酸香,小菜麻辣,那种难言之妙令人回味无穷。
济南美食,有糖醋鲤鱼,九转大肠,葱烧海参,四喜丸子等,都是俺喜欢吃的。
谢邀:我的家乡在东北黑土地长大的人,我最爱吃东北的小鸡炖蘑菇,杀年猪烩的菜一一酸菜丶猪血肠丶猪肉片三样一起炖,吃起来味道美极了,真是东北最好吃的美食。……
天津让人朝思暮想的美食
对于团长来说天津的美食实在是多,虽然有很多一年不如一年了但是还是挺喜欢的,也许是念旧吧。
1.煎饼果子
尽管天津有多少有名的店,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家门口的味道,便宜而且还能自己带鸡蛋。
2.包子
这里说的可不是狗不理,而是自己家里包的,天津包子有名,大家也喜欢在家包包子,自己家的包子馅大实惠,口味也好,每家都觉得自己家的包子比狗不理好吃
"安远三鲜粉"由本地米粉煮就并伴以猪小肠、猪肝、猪瘦肉三鲜浓汤而成,创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旺在当代。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汉族文化的特点,被誉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活化石"。相传"三鲜"之名取自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粉即米粉,属客家饮食,咸、香、辣,素、鲜、土,风味古朴,形态自然,味道醇美,绿色营养,越来越受欢迎,周边县市颇有名气,2010年被江西省烹饪协会评为"江西名小吃"。
坐标福建泉州泉港,每次回家必吃的小吃有浮粿,肉羹汤,九层粿,海蛎煎。
浮粿选用最新鲜的海蛎、瘦肉、包菜、胡萝卜、以及姜泥和蒜泥和当地特有的地瓜粉等为原料,调制成稠稀适中的浮粿团,用五角模具定型,将浮粿团放到锅中炸至几分钟,颜色诱人且香气扑鼻的浮粿就诞生了。出锅后的浮粿外酥里嫩,入口香气四溢,鲜味十足。食用时蘸点酱醋,更为香嫩可口。
"羹"的做法,闽南人最擅长了,蛏羹、瘦肉羹、海蛎羹、大肠羹等,都是先将食材加入调料腌制后,加入地瓜粉抓取均匀混合,在下入锅中煮。
大肠羹也是如此,大肠羹味道独特,加入醋、白酒等调味,喝起来有点酸,又有辛辣感;再加入白萝卜一起煮,又多一份清甜感。
做九重粿一定不能心急,从选料到蒸熟每层米浆的火候把握,甚至要依照天气情况添加食用碱,每个步骤都不能大意。细活慢工才能做出最好的九重粿。
研磨前先要把米淘净,浸透约1-2个小时,然后研磨成米浆均匀倒入蒸笼。蒸至粿面发亮呈透明状后再倒入一层,如此反复,最后蒸出来的磨粿就会有一层层的层次感。
九重粿分杂米粿和花生粿,花生粿在米浆中加入了花生、生姜、盐等调料,与米粿相比,又多了一种不一样的风味。逢喜庆的节日时,当地人还会在米浆里加入一点点食用红色素,稍显红色的九重粿就会更添喜庆的色彩。
咸香的花生粿颜色稍暗,表层是褐色的,切开却是灰色的。花生的碎末隐约可见,看着就让人很有食欲。花生和生姜的味道均匀地分布在九重粿的每一层中,一口咬下去,既有粳米的香味又混合着花生的味道。花生粿一直是店里销量最好的糕点。
九层粿的吃法有或一层一层地撕开直接吃或蘸糖吃,也可以煎炸。
海蛎煎应该是比较出名的一道小吃了,泉港的海蛎煎在酒席上甚至是可以直接当主食的,没有放鸡蛋和蕃茄酱,直接上图。
家乡的米线和水饺是我朝朝暮暮的想着的美味。
之前我不曾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我广州做过暑假工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义。工厂里面的菜品虽然躲,但是没有吃到过一点是复合我的胃口的菜,哪怕是最好的水饺和米线,都吃不出家乡的味道。
回家到家,在家里一碗普通的青椒瘦肉粉,堪比外外面的顶级大餐。毕竟家乡水,家乡粉,和家乡人一起吃,味道特别不一样。
老家济宁鱼台县城,现在济宁工作生活,偶尔会专门回鱼台吃顿早餐[捂脸],最怀念、朝思暮想的就是鱼台的煎包,在我心里鱼台的煎包哪一家的都好吃[捂脸],因为喜欢包子全身煎的金黄酥脆的那种口感,鱼台的包子都是那样的。在济宁吃不到,济宁的包子都是像马村煎包那样只煎底部的,不喜欢。在济宁快十年了,从来不吃马村煎包,因为和我心中的煎包根本就是两个东西,所以经常会专门回老家吃煎包,喝白粥,从小吃到大。有朋友说济宁的白粥(糊粥)好喝,其实和鱼台的一比,差太多了,鱼台有一家卖了三十多年的白粥,那叫一个美!另外就是让我特别喜欢的就是鱼台的蛙鱼了[爱慕][爱慕],无法言传。有机会的朋友亲自去品尝吧,一口能销魂[呲牙][呲牙]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济宁市。家乡让我朝思暮想的美食当属济宁"糊粥"。
济宁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菜系属鲁菜系。由于济宁市区有古老的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所以城市的饮食结构南北方兼具。济宁有着丰富的早餐,如胡辣汤、糁汤、菜盒等不一而足。但要说最令我朝思暮想、最有济宁特色的,当属济宁"糊粥"。
糊粥盛行于微山至济宁的运河两岸,约有几百年历史。糊粥是用小米、黄豆熬制的粥,粥熬好后呈淡黄色,有一股淡淡的糊香。糊粥外观看很粘稠,实则很细腻,入口如水。济宁的"老饕"喝糊粥是不需要其他餐具的,待盛到碗里的糊粥稍稍冷却,一手捧碗,嘴沿碗沿慢慢地吸一口,那股小米和黄豆混合的、带着点糊糊的香气的糊粥进入口中,入口即化,没有任何残渣,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吸吮过的地方会留下一个小小的"豆窝",而碗中其他地方却似没动过一样,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感觉。食客们会端着碗,沿着碗沿,一口糊粥、一根油条,吃得不亦乐乎。同时,糊粥又是包容的。"粥泡豆腐丝"、"粥泡羊肉"、"粥泡咸黄豆",各式泡法可以使糊粥与泡的食物包容,相得益彰,而不会抢了其他食材的风头。
糊粥,像极了济宁人的性格,直爽、干净、干脆。同时又包容大度。济宁糊粥,我朝思暮想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