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最近,看了《奇迹男孩》,过程流了几次泪。 影片主角奥吉,因天生脸部畸形,一直呆在家里戴着头盔生活—— 这不仅成功防止了他的模样吓到别人; 同时也完美隐藏了他内心的脆弱自卑。 直到10岁那年,妈妈坚持将他送进公立学校上5年级,接受现实的考验。 影片真正发人深省的, 不是奥吉在学校历经重重挑战,最终被授予荣誉勋章的励志故事; 而是,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中被自卑裹挟、被朋友背叛,或被校园霸凌时, 他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度过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父母必看的教育类电影,它完整地诠释了: 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出不自卑的孩子。 这个过程,离不开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阐述的,关于孩子成长的3层需要: 理想化客体需要: 我愿意无条件陪在你身边 理想化客体需要—— 指孩子在成长中,尤其是沮丧或恐惧的时候, 需要与有力量的他人相联结,获得被支持、被安抚的体验,从而产生安全感。 比如一个2岁孩子磕碰到头了,哭着跑向妈妈—— 这就是孩子向妈妈寻求理想化客体的需要。 当妈妈温和地抚摸拥抱孩子,亲吻他的额头,孩子很快就恢复平静,甚至额头也感觉不到疼了。 是因为妈妈有魔法吗? 当然不是。 这一种典型的日常互动,其实就是—— 父母发挥理想化客体的功能,给予孩子力量,安抚了孩子内心的恐惧。 通常来讲,理想化客体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 其一:以陪伴者姿态, 给幼小的孩子提供安全、支持的功能。 影片中奥吉的妈妈,一直梦想成为儿童读物插画家&美术老师。 奥吉出生时,她只差一篇论文就能拿到硕士学位了。 但为了儿子,她选择了暂停学业—— 随后10年里,她全方位照顾奥吉成长,陪伴他做了27次脸部手术,教授他各类学科知识。 但她并没有放弃画画,且她画的每一幅画作,主题都是奥吉。 用女儿维娅的话来形容: "弟弟就是妈妈心中永恒的太阳。" 在妈妈无微不至的陪伴下,奥吉健康地成长,并爱上了科学,梦想有一天成为宇航员。 直到10年后,奥吉开始到学校上学,妈妈才回归学业,继续完成硕士论文。 其二:以保护者姿态, 给痛苦的孩子提供平静、安抚的功能。 奥吉正式上学第一天,被班上同学嘲讽为"小丑""怪物",没人愿意跟他玩。 晚上回到家,他躲在头盔里闷闷不乐,不肯吃饭。 妈妈温和地劝他摘下头盔,与之交谈—— 奥吉: 我为什么长得这么丑? 妈妈: 你一点也不丑,奥吉。 奥吉: 你是我妈妈,被迫无奈才这么说。 妈妈: 正因为我是你妈妈,我最了解你,所以我说的话才最算数。 奥吉: 因为我的长相,没人愿意和我说话,他们会一直这样吗? 妈妈: 我不知道。 沉默半晌,妈妈坚定且温和地看着奥吉: "亲爱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印记—— 你第一次手术时我长了这条皱纹, 你最后一次手术时我长了这些皱纹。 心灵这张地图,给我们指引前方的道路; 而外貌这张地图,则记录我们走过的路途。 它从来都不丑陋。" 听完这番话,奥吉终于放下自我攻击,笑着与妈妈相拥。 从中不难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如果父母能够无条件陪伴孩子,予以保护,孩子就会获得基本的安全感。 它能够帮助孩子忍受并转化各种不良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挫败悲伤等,令孩子重新获得力量,恢复稳定。 这,就是满足孩子 「理想化客体需要」 的重要性。 镜映客体需要: 我喜欢看到你真实的样子 镜映客体需要—— 指孩子在成长中,尤其是他展现某些特质的时候,需要有人给予肯定,令他获得自我价值感。 比如,孩子第一次弹出完整的钢琴曲,兴致勃勃地向父母展示新技能—— 这就是孩子向父母寻求镜映客体的需要。 当父母耐心地聆听,并予以肯定和赞许,孩子就会主动加强练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这个过程,父母无需介入教授孩子技巧,而是需要: 发挥镜映客体的功能,映射孩子的内心想法,回应他的内心需求。 通常来讲,镜映客体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 其一:以"镜子"姿态, 映射并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影片中,奥吉出于自卑,很长一段时间都将自己隐藏在头盔后面,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有一天,爸爸悄悄将头盔藏了起来,以此促进儿子勇敢面对自我。 奥吉知道真相后,有些恼怒,冲爸爸吼: "爸爸,那是我的礼物,你怎么可以将它藏起来呢!" 这时,爸爸捧着奥吉的头,坚定且温和地看着他: "奥吉,请不要生气, 你一整天都不摘头盔,我都看不到你的脸了。 我想看你的脸,虽然你不喜欢它,但我喜欢。 那是我儿子的脸,我想看我儿子的脸。 你能原谅我吗?" 那一刻,奥吉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向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 爸爸发自肺腑的欣赏与接纳,既稳稳接住了奥吉的自卑与羞愧,也引导着奥吉一点点走向自我接纳。 其二:以见证者姿态, 看见并欣赏孩子真实的进步。 正式上学前一天,妈妈带着奥吉去学校注册。 心高气傲的同班同学茱莉安,屡屡出言讽刺奥吉。 当天晚上,奥吉在餐桌前一边吐槽茱莉安,一边诚惶诚恐,担心未来在学校遭受不友好对待。 爸爸附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句:"奥吉,要是有人欺负你,你就欺负回去,谁都不要害怕。" 一开始,面对同学的嘲笑与中伤,瘦小的奥吉只是默默忍受,不敢反击。 直到有一次,在遭受一群高年级同学霸凌时,奥吉为了保护朋友,果真跟对方打了起来。 当他自豪地把受伤的手臂展示出来时,爸爸一脸震惊: "你赢了吗?我有种感觉你可能打赢了,对吗?" 奥吉: 是的,不仅如此,那帮人还是7年级的。 爸爸: 非常酷! 从那以后,奥吉从敢怒不敢言的受害者,变成了自我捍卫的反抗者,既保全了自己,也赢得了尊重。 从中不难看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如果父母能够全然接纳孩子的样子,看见孩子的价值,孩子就会获得自我价值感,形成自信。 这份自信,能够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接纳和自我保护,从而愈加坚定、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 这,就是满足孩子 「镜映客体需要」 的重要性。 孪生客体需要: 我和你一样,也会难过 孪生客体需要—— 指孩子在成长中,尤其是他被排斥的时候,需要体验到与他人的基本相似性,获得归属感。 比如, 弟弟会嚷着要买跟哥哥一样的超人玩具,妹妹会嚷着要穿跟姐姐一样的粉色裙子; 即便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也会主动与同龄人保持一致,一起交朋友一起玩…… 这就是孩子向外界寻求孪生客体的需要。 这个过程,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适度放手,授权孩子向第三方寻求联结。 孪生客体的功能,有助于孩子融入同龄人团体,使之不再孤独。 影片中,妈妈明知道奥吉去到外面,必然会因为长相问题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 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将儿子送去了学校。 因为只有在学校,奥吉才有机会接触同龄人,满足自己的孪生客体需要。 果然在那里,奥吉交到了生平第一个好友杰克,两人玩得非常开心。 但好景不长。 在万圣节当天,奥吉兴致勃勃地跑去学校找杰克,却无意间听到杰克正在背后讲自己的坏话。 奥吉伤透了心,躲在房间不肯出来。 这时,姐姐维娅走了进来,温和地坐在弟弟身边。 奥吉: 我讨厌学校,讨厌! 维娅: 奥吉,其实我也很难过。 奥吉: 难过?大家会躲着你走吗?会说你有细菌吗? 维娅: 不会。 奥吉: 我只有杰克一个朋友,所以别拿你和我相提并论,行吗? 维娅: 行。你注意到米兰达最近没来我们家吗? 奥吉: 怎么啦? 维娅: 她暑假参加夏令营了,现在她不喜欢我了。 奥吉: 为什么? 维娅: 因为上学就是这么糟糕,人也是会变的。如果你想当普通小孩,就免不了遇上这种事情。所以,现在我们是同病相怜的好朋友了。 从姐姐真挚的眼神里,奥吉获得了情感的归属与共鸣—— 原来,姐姐也跟自己一样,被最好的朋友"抛弃"了; 原来,自己并非孤零零一个人! 那一刻,他终于开始释怀,并放下戒备,跟着姐姐一起出去玩了。 当从姐姐这里获得了孪生客体的美好体验以后,奥吉逐渐将它泛化到与其它同学的关系中,收获越来越多的朋友。 从中不难看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如果能够跟同龄人产生深度联结,就会获得一种心理归属感。 这份归属感,能够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在新的关系中变得愈加真实、从容且完整。 这,就是满足孩子 「孪生客体需要」 的重要性。 写在最后 影片的最后,奥吉顺利从小学毕业,并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校长颁发的荣誉奖章。 原因并不在于他的学习有多优秀,而是在于: 他的存在本身,就无形中感染并激励着无数人成长。 奥吉的故事,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镜子,映射着许多孩子成长的影子。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也许是生理上的自卑,比如天生体弱、肢体残缺、相貌瑕疵等; 亦或是心理上的自卑,比如不被周围人认可、理解与接纳…… 这既是一种常态,也是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无法迈过的一道坎。 奥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 要想帮助孩子摆脱自卑的裹挟,需要—— 一个理想化客体, 在他幼小时予以陪伴,形成力量; 一个镜映客体, 在他受挫时予以涵容,形成自信; 一个孪生客体, 在他孤单时予以联结,形成归属。 如此一来,孩子就可以坚定从容、放心大胆地走向自我成长了。 END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绵羊倾诉APP倾诉师。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