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自然,是一个没永无止境的事情,这是人类的一个天性,也是我作为一个自然野生动物摄影师正在做的事,探索未知的世界。"——奚志农 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与参与此次巨树科考的科研团队(受访者供图) 10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野性中国"工作室等组成的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目前"中国第一高树"云南黄果冷杉的等身照,经测量其准确高度为83.4米。 从2018年的云南高黎贡山28米高的大树杜鹃、2019年大理云龙县曹涧林场34米高的铁杉、到2021年高黎贡山72米高的秃杉,再到今年(2022年)西藏察隅的83.4米高的云南黄果冷杉,这已经是"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奚志农第四次拍摄巨树等身照。 中国巨树云南黄果冷杉等身照,高度83.4米 (摄影及合成:"野性中国"工作室) 为什么要给巨树拍等身照?测量巨树的过程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巨树顶端的景象是怎样的?对此,南都、N视频采访了"中国巨树科考计划"发起人奚志农和攀爬至巨树顶端的科考队员刘团玺,从第一视角感受巨树的魅力。 什么是巨树等身照? 参与此次巨树科考的户外运动从业者刘团玺解释到,巨树等身照就好像我们人类去拍身份证等身的全身照片一样,对于树而言这是自然影像的记录,也是科普的记录。 这次云南黄果冷杉巨树等身照的拍摄由四位科考队员精密协作完成,先用无人机每隔几米拍上三张到六张一组照片,然后再隔几米一组,一直拍到树顶,这样得到160多张不同高度的照片。再后期拼接完成,整体画幅超过3.5亿像素,可投屏于百米巨幕以展现巨树细节。 奚志农关于巨树科考的愿景 奚志农说,把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记录下来是他一直不遗余力在做的事情。无论是从早年的滇金丝猴到藏羚羊,还是后来的雪豹、绿孔雀。而他关于树的最初印象则是来自童年。"因为我妈妈教书的学校里面有很多高大的桉树,有猫头鹰在上面叫,那个时候还有点害怕。后来看到那么多被砍伐的树,还有运木头的卡车车厢里面一段段的木头,那个时候就想树被伐倒之前,它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存在。" 奚志农拍摄巨树等身照的想法是源于多年前国家地理杂志拍的北美红杉和巨杉,他说当时就想过学习国家地理杂志那样的方法拍中国巨树。后来奚志农到台湾出席该杂志的一个活动,那期国家地理的封面是台湾杉"三姐妹",这棵大树是台湾本土的团队和澳大利亚的团队联合完成的等身照拍摄。由此,自2018年,奚志农便带领其团队启动了"中国巨树科考计划"。 作为"中国巨树科考计划"的发起人,对奚志农而言,寻找巨树测量巨树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去刷新它的高度,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攀树测量这个过程对巨树作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所以除了完成巨树测量和等身照拍摄,他更希望科学家们能够真正到树上去,近距离做更深入的研究。 在2018年2月份,奚志农带队尝试拍了最大的杜鹃花(树),他说这是一个特别令人遗憾的一个开始,仅仅只是拍了一张等身照而已。到了2019年,他们又拍了第二张等身照,但是也有遗憾,人攀上了1200多年的铁杉,但是树已经死了好几年,最后只能探索树上面附生寄生的植物,所以也不完美。一直到2021年9月份高黎贡山的秃杉,奚志农说他才算真正把最初的愿望实现了,让科考人员上到树上去完成科学的采集与探究,进行更进一步的保护规划。 打13次豆绳,最终攀树完成测量 "中国第一巨树"的发现源于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柯研究员团队对上察隅镇布宗村巨树群落进行植被调查。他们连续发现多棵高75米以上巨树,其中一棵云南黄果冷杉经过无人机初步测量达到了83.2米,超过了分布于云南省贡山县的72米秃杉、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76.8米不丹松,以及台湾省南投县的81米台湾杉的测量纪录。而后奚志农及其科考团队对巨树所在地做了风险评估,科考队才前往探索。 巨树所在的察隅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平均海拔2800米。纵横切割的地貌、复杂多变的独特气候也给科考团队的前行带来不少挑战。 参与巨树科考的工作人员正在打豆绳(受访者供图) 本次云南黄果冷杉的科考使用机械式直接测量法,人工攀爬到巨树顶端,确定最高树梢之后,将金属卷尺从树梢放下至地面测量。户外运动从业者刘团玺是此次科考队的巨树攀爬技术指导,和队友们一起爬到了这棵巨树的树顶附近进行了高度测量。 刘团玺向记者介绍,他们今年8月份去到西藏察隅这棵巨树之下主要有三个目标:第一是要拍一张自然影像记录这棵云南黄果冷杉巨树的全身照,也就是等身照;第二是要出具一份测量学的测量报告;第三是要带着国内植物研究种质资源库的专家、学者,真正去到树上零距离参与科考,去采种、评估、检查、测量树的健康状况。 作为专业技术指导,刘团玺表示,他们从树底爬到巨树顶端大约需要20分钟,此外他们还提前对科考专家进行为期3天的训练,评估他们的心理状态及体能技术。 "我们去勘测攀树的时候,不得不选择能够承受我们绳索重量和人体重量的第一个安全的树杈。我们通过一个两米长的超级大弹弓,把类似于钓鱼线的攀树豆绳,打到30米甚至40米的高空中去。随后,用豆绳把攀登用的主绳吊到半空中去,然后人工去做一个承重的测试,后来我们3个攀树师就轮流着,把4根攀树用的主绳挂到了树顶的80米的位置,其它的三根绳子是60米和50米的空中。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知道这个豆绳打5次能成功,还是打20次能成功,这就是野外做科学考察以及户外运动的不确定性。我们终于在第十三次的时候,把攀树豆绳给打上去了。后来爬上树去以后,我们用卷尺完成的测量。" 巨树顶端的景象 攀上巨树顶端的刘团玺(受访者供图) 作为攀爬到巨树顶端的科考人员之一,刘团玺回忆到,攀树的时候随着升高,投入到工作当中以后,就忘记了高度带来的害怕。在这片中国最完整的最成规模的原始森林里,他感觉到植物的神奇,海拔2300百多米的地方两侧的U型峡谷地貌一眼望去郁郁葱葱,景色非常的壮丽,他"不自主地感觉树好像在跟自己说话"。 "8月9号的下午我在树顶上待了两个小时,我就做了一个冥想,然后又睡了十几分钟,那种感觉非常奇妙。有的时候天空中会有喜马拉雅的鹰飞过来,丛林里有鸟,山谷里有从森林里蒸发出的雾气,这种感觉像漫画、动画片里面的人间最后的原始森林,就是那样的一个梦幻的情景,在100米到50公里的视野范围之内,都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 巨树顶端视野里的原始森林(受访者刘团玺供图) 这棵中国巨树83.4米,相当于28层楼高,此次科考队也创造了中国巨树新的攀测和采集纪录。经攀树采集调查,他们在这棵中国最高树上共发现高等植物50余种,包括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等多种类型,显示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胸径环测和实地倒木树轮调查,测得该巨树胸径达207厘米,树龄在380岁上下。巨树目前处于寿命周期中期,结实、正常,基本判断该云南黄果冷杉仍然处于健康生长阶段。 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 奚志农说,他们探索技术的脚步不会停止,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更高的树的纪录不断刷新,他们会去做进一步研究,进一步保护。 "我们开了这个头,那科学家也会继续探索,他们探索完了,如果有更高的话,我们继续去。" 奚志农认为能够有机会不断去突破新的高度,或者说是树的厚度、宽度,还是会感觉很欣喜。他说,"因为对普通人来讲,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两天在北方低头满地的落叶,然后抬头大的树连树梢都看不到。而树本身又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也是这个星球上科学探索技术进步的见证者,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者。" 记者:康浩颖 孙桂芳 周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