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1963年,福建龙岩专署办公室内,秘书像往常一样将收取的信件进行分发。 有一封信件,被放到了副专员吴潮芳的办公桌上,信件署名"杨月花"。 吴潮芳从旁边的暖水瓶中倒了杯开水,便坐下来开始查看桌子上的信件,杨月花的来信并未引起他的注意,以他的经验,应该也同其他来信一样,不外乎是一些反馈到专署的事务。 他拆开土黄色的信封,抽出厚厚一叠信纸,扫了一眼开头,大致了解了来信的意图,是一名叫杨月花的女性,想通过专署帮助寻亲。 "寻亲?这应该不是专署的事吧。" 吴潮芳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正准备将信件重新装入信封,纳入到转发处理的信函堆里,却突然发现其中的一行字:我大约出生在1929年,父母可能是曾在龙岩战斗过的老红军。 "1929年左右,龙岩战斗过的老红军!" 吴潮芳腾地站了起来,这两条信息相结合,带给他的震惊太大了。一封群众来信引发的巨大震动 作为龙岩专署副专员的吴潮芳,每天收到的信件、接收的信息,可以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为何偏偏这一封极为普通的来信,竟带来如此巨大的触动? 杨月花此人,吴潮芳并不认识。 图1 发到专署要求帮忙寻亲的信件也并不少,但因为寻亲的事,并非专署工作范畴,大都转发给其他对应的部门处理。 可这封信里的寻亲信息,却极为特殊。 吴潮芳是土生土长的龙岩本地人,出生在龙岩小池乡赖邦村,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龙岩通。 他对龙岩太了解了,不仅是龙岩的地理、人物,更重要的是龙岩的历史,特别是龙岩近代革命的历史。 1929年,对于吴潮芳来说,是一个令他铭记一生的年份。 那年,吴潮芳年仅25岁,刚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并任中共小池区委委员,为接应毛主席与朱总司令领导的红四军,领导发起了小池起义,消灭了当地的小池民团。 图2 并作为地方上的中共骨干党员,全面参加了红四军攻打龙岩的战争。 攻下龙岩后,红军在当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吴潮芳出会小池区苏维埃主席。 正是因为他亲自参与了那场历史性的重大战役,对当时的人与事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 如果真的如杨月花所言,她的父母必定是红四军的成员。 而当时的红四军以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为基础,一路辗转到广东潮汕、湖南境内,并于1928年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 图3 参加龙岩战役的,只是红四军的部分队伍,部队的情况及主要领导,吴潮芳都十分了解。 因为当时特殊的革命环境,夫妻都在红军中的并不多,再加上红军在龙岩每次停留的时间并不久,主要是采用游击战术应对国民党的福建驻防部队,所以,当时在龙岩的红军指战员的新出生婴儿并不多。 其中,令吴潮芳印象最深的,则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第一个孩子的出生。 图4 对于此事,原本吴潮芳并不知情,真正的知情人,则是他的老上级,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 邓子恢也是龙岩当地人,较吴潮芳年长8岁,1929年出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负责福建特别是龙岩一带中共地方武装的发展,在红四军攻打龙岩的战役中,将地方武装与主力部队有机结合,对福建红色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5 因为同时龙岩人,又是多年的革命战友与上下级关系,邓子恢调任中央工作之后,仍一直与仍留在龙岩工作的吴潮芳保持密切联系。 其中邓子恢一直交代让吴潮芳重点关注与跟进的,就是寻找毛主席的大女儿毛金花一事。 吴潮芳对于邓子恢的心情十分理解,因为这件事,邓子恢一直对毛主席心存愧疚。 当时的革命形势,可以说瞬息万变。 红四军首次攻入龙岩后,随着一声啼哭,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毛主席的大女儿出生了,当时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毛金花"。 图6 但是,随着国民党主力部队的回防,红四军不得不快速撤离龙岩。 毛主席考虑到带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不仅不利于行军,而且也会让孩子冒着生命危险。 便联系了熟悉本地情况的邓子恢:"子恢,你看能不能在当地找个合适的人家,把孩子先寄养下来。" 这件事对于邓子恢来说并非难事,便爽快地应承了下来。 想来想去,他在熟悉的人中,选择了与自己有些交情的翁清河,一个老实巴交、又没有孩子的鞋匠。 图7 当红军部队撤离的时候,邓子恢仍不忘一再嘱托翁清河,要好好照顾这个孩子。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在1932年,红军返回龙岩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之后,思念心切的毛主席与贺子珍,本打算将孩子接回身边,却得到了一个噩耗。 "孩子已经没了。"翁清河冲着邓子恢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看到这个场景,邓子恢也只能选择了相信,并将情况反映给了毛主席与贺子珍,看着二人承受着丧女之痛,邓子恢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但邓子恢对翁清河的说辞也并没有完全相信,甚至期望是翁清河骗了他,期望毛金花还活着,如果能找到,压在他心中几十年的愧疚之情才能有所减缓。 图8 为此,他一再叮嘱吴潮芳,务必多多留意毛金花的信息,哪怕有一线希望,他都不愿放弃。 而一直将此事放在心上的吴潮芳,自然而然地将"杨月花"与"毛金花"联系到了一起。 但他并不敢确定。 只能一方面亲自上门向杨月花了解身世,一方面向邓子恢进行汇报。 因为杨月花的身世,事关毛主席,虽然自上到下做到了尽可能地保密,但还是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图9 有关杨月花的相关资料,被呈报给了周总理与毛主席,消息也传到了贺子珍那儿,贺子珍因为身体原因,便委托自己的哥哥贺敏学前往相认。有关杨月花的坎坷身世与回忆 杨月花一直并未怀疑过自己的身世,她一直认为自己是母亲邱兰仔的亲生女儿。 因为母亲一直很疼爱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在母亲的庇佑下,杨月花还是平安健康地成长起来,还接受了母亲所能给予的力所能及的教育。 母亲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从小对她和哥一视同仁。 正是因为母亲邱兰仔的付出,让杨月花获得了很好的成长。 图10 1950年,她便担任了当地的妇女主任,随后又担任了龙岩东街的团支部书记、县纺织门市部副主任等重要职务。 而且还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并把母亲邱兰仔接了过来一起生活。 直到有一天,在1963的一场忆苦思甜会议上,通过舅妈郑秋的回忆,才知道,自己并非邱兰仔的亲生女儿,而是抱养的。 事后,杨月花向母亲求证的时候,邱兰仔开始时仍一口咬定她是自己亲生的,但拗不过杨月花的一再追问,最终还是承认了。 杨月花是他们夫妻俩花了20块大洋,从一个在当地炸油条的山东人那儿买来的。 图11 那人叫张先志,也将实情跟邱兰仔说了,杨月花并非他亲生,原本是想将她抚养长大,只因妻子离世,生活困顿,只能把孩子继续转手。 既然将自己卖给邱兰仔夫妻的张先志,并非自己的亲生父亲,那么她的亲生父母又会是谁呢? 邱兰仔看着杨月花期盼的眼神,摇了摇头:"张先志也是从别人那儿转手过来的,他也不知道你的亲生父母是谁,当时,我们也没想去了解,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哪还有什么线索。" 杨月花听到母亲如此说,眼神便黯淡下来,确实,已经近三十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即便探究下去,也很难有什么结果。 只是,令她惊讶的是,她没想到自己幼年时的身世竟如此坎坷。 图12 看着像亲生母亲一般,辛苦抚养她长大的邱兰仔,杨月花便不再继续追问,但想着被亲生父母抛下,心中还有隐隐有些发痛。 "月花啊,你的父母有可能是当年来龙岩的红军。"邱兰仔仿佛突然想起了什么,接着道:"龙岩就这么大点的地方,当年人口也不多,乡里乡亲的,彼此都沾亲带故,谁家生个孩子,十里八乡都会知道。" 邱兰仔拉着杨月花的手:"可是,当时的新生婴儿,并没听说哪家卖了的,除非——" "除非什么?"杨月花着急问道。 "除非你的亲生父母不是本地人,而是当时来龙岩的红军。" 图13 如果自己的亲生父母是红军,更不可能将自己的孩子卖掉,其中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变故? 一种可能,父母在战斗中牺牲了,孩子被人收养转卖了。 另一种可能,父母将自己送给别人寄养,寄养人出现了什么变故或者把自己转卖给了他人。 但不管怎样,听母亲的分析,虽然尚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但父母的身份倒是越来越清晰。 作为龙岩领导干部身份的杨月花,对龙岩的历史非常了解,结合她不是十分确定的出生年份,杨月花进一步地查询了当年的档案资料,更加确定自己的父母,就是当年进驻龙岩的红四军成员。 图14 当年攻打龙岩的红军人数并不少,想从中找到亲生父母,有如大海捞针。 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与情况,红军在龙岩是几进几出,在持续的战斗中出生的婴儿必定极少。 而对于在战争中出生的婴儿,对于红军指战员来说,为了确保不影响行军打仗、保障婴儿的安全,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将孩子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里。 杨月花眼前一亮:自己可能就是被寄养的。 那么,如果想了解当年红军是否有婴儿出生,或者出生婴儿的信息,只需要找到当年熟悉红四军与龙岩战役的人就可以。 "你可以联系一下专署的吴潮芳副专员,他当年全程参与了龙岩战役,肯定知道些信息。"有熟悉当时历史的老领导,给了杨月花一个建议。 这才有了杨月花直接给吴潮芳写信,让他帮忙寻亲一事。 图15 因为杨月花对自己的身世信息了解有限,绝大部分都是靠母亲邱兰仔的回忆与梳理,只知道自己父母可能并非当地人,又被多次转手买卖。 其中关于自己的亲生父母可能是老红军一事,也仅限于推测。 但就是这点零星不全的信息,以及杨月花并无依据的主观推测,让吴潮芳眼睛一亮。 如果真是1929年在龙岩出生的婴儿,又是红四军留下的孩子,那么,基本上可以确定,这孩子,就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大女儿毛金花。 一波三折的认身之路与遗憾 吴潮芳在向上汇报的同时,同步亲自下去走访当事人,整理线索。 首先,他亲自约见了杨月花和她母亲,但邱兰仔的关于杨月花的线索只到了前一个收养人张先志那儿,仅凭这条线索,还没法确定杨月花是红四军留下的孩子。 图16 其次,他再一次上门见了当年毛金花的第一个寄养家庭,就是鞋匠翁清河。 但翁清河仍一如既往地咬定,当初寄养的孩子已经死了。 吴潮芳并没放弃,不断地做翁清河夫妻二人的思想工作,最终翁清河的妻子松了口风。 原来,当年因为红军撤离,国民党军队重回龙岩,翁清河夫妻怕收养了红军的孩子一事一旦传出,自己一家会因此获罪,便连夜将孩子送到了一家店门口,希望由别人收养。 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杨月花几经转手,最终被邱兰仔夫妻买下。 按照翁清河夫妻提供的线索,吴潮芳一路摸下去,事情终于有了眉目。 图17 正如邱兰仔所说,杨月花的亲生父母并非本地人,否则不可能没有关于她身世的任何信息。 另外,当年红四军新出生并寄养在当地的婴儿,只有毛金花。 那么,杨月花就是毛金花的可能性极大。 但因为部分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事,有关毛金花与杨月花的身世关联线索并不完整。 吴潮芳只能将自己掌握的信息与判断,全部汇报给邓子恢。 当年并没有亲子鉴定的科学手段,邓子恢同样也是束手无策。 他便联系了在上海治病的贺子珍,希望她能亲自前往,看能不能凭着母亲的直觉,对杨月花做进一步的确认。 图18 贺子珍疾病在身,又一直在住院治疗中,因为身体的原因,只能放弃亲身前往的念头。 时间来到了1973年,当时贺敏学来探望妹妹贺子瑜时,听到了有关外甥女的消息。 "还是我去吧。"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站了出来。 贺子珍点了点头:"孩子右膝盖上有颗痣。"这是她能记下的有关毛金花的唯一特征。 当贺敏学来到龙岩,见到杨月花的第一面时,他基本上就能确定下来,杨月花就是毛金花,是毛主席与贺子珍失联了多年的大女儿。 图19 杨月花与妹妹贺子珍长得太像了,而且面相中又有几分毛主席的神韵。 当他提出要看看杨月花右膝盖上是否有颗痣时,杨月花连忙挽起裤腿,右膝盖上的痣清晰地展露在贺敏学面前。 "你一定就是我的外甥女,我先认下了。"贺敏学激动地拉着杨月花的手,泪流不止。 他知道,无论是毛主席,还是自己的妹妹贺子珍,当年得知毛金花已经不在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以至于这么多年来,二人仍没有放下对这个大女儿的思念,以及没能保护好孩子的深深愧疚。 作为亲舅舅贺敏学对杨月花的身份确认后,也曾想过让杨月花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相认。 但此时的贺子珍一直重病在身,经受不了较大的情绪波动与影响,贺敏学既想促成母女相认,又不得不考虑妹妹的身体。 图20 1974年的时候,原本曾安排杨月花与毛主席父女相见,但当时主席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最终只能取消。 一直到毛主席、贺子珍相继离世,杨月花也未能见到亲生父母一面。 如今的杨月花又93岁高龄,依旧生活在龙岩,过着子孙承欢膝下的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结语 杨月花作为毛主席的孩子,被很多人所关注。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像杨月花这样的革命后代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一出生,父母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将他们寄养在老乡家中,并最终失去联系,在彼此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平的痛。 正是这些革命先驱,舍小家顾大家的高风亮节,才成就了中国辉煌灿烂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