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开国大将,总是很谦虚。 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喜欢比较,而这位开国大将的儿子便和其他孩子们比自己爸爸的职位,可是当孩子问起爸爸的职位时,开国大将却声称自己就是个勤务员。 他就是低调的许光达将军。 许光达 众人都说他太谦虚了,可是许光达却直言一句大惊小怪,不过别说是职位了,就连后来自己的手术出了意外,中央下令追查医生的时候,许光达居然也是轻飘飘的就这么一句话…… 许光达给儿子立下三条命令 说起职位,许光达总是很严谨的。 很多人不知道,1955年,在新中国举行第一次授衔仪式的时候,许光达被毛主席亲自授予开国大将军衔。 但是谦虚的许光达觉得自己实在不合适授予大将,实在太高了,于是许光达三番两次的上书毛主席,希望能够降衔。 毛主席 当然,毛主席并不同意。 过意不去的许光达终日难眠,幸好妻子给出了一个主意,表示要求降衔不行,降薪可以试试。 所以这也是后来为什么10位大将中,许光达的工资是最低的一位的原因。 因此,许光达总是不轻易炫耀职位,包括教育孩子们也是如此,当然,依然阻止不了孩子们的攀比。 一天下午,许光达下班回来,看到儿子许延滨正在和孩子们玩耍,许光达正要上前去逗逗儿子,没想到却听到孩子们正在说着什么。 原来,孩子们正在攀比自己爸爸的职位,一个说自己的爸爸是司令,一个说自己的爸爸是将军,然后七嘴八舌地比较起来。 许光达夫妇与孩子 说得正起劲的时候,许光达决定走进院子打断孩子们的对话,这样攀比可不好,儿子看到许光达后,也跑到爸爸身边问道: "爸爸,你的官大不大?" 许光达灵机一动,说道: "不大,爸爸的官小,是个人民的勤务员。" 儿子听到后也只好败兴而去。 这件事情引起了许光达的重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白了,孩子们这时候的性格人品要慢慢形成了,攀比可不是好现象,许光达决定纠正一下孩子们。 许光达 众人得知后,都说许光达太谦虚了,什么勤务员啊,可是许光达却并不在乎这些,还说大家大惊小怪,相反,孩子们的攀比现象才需要引起重视。 于是一天上午,许光达专门喊来儿子,当场下了3条命令:第一、等上学后就立马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 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 第三、不准司机去接孩子上下学,让他自己独立; 除此之外,许光达还严格表示,若是敢在外面用他的职位炫耀办事,被他知道的话,那这个家就永远不要回来。 许光达 看着父亲严肃的神情,许延滨知道这是很正经的话题,所以很是重视,包括长大后,父亲定下的规矩,许延滨一条都没有犯过。许光达因为一个原因坚决不让孩子出国留学 许延滨是个懂事的孩子,很是听父亲的话。 后来许延滨上学了,在学校的时候许延滨从不多讲一句自己家里的情况,就连填表的时候,表上家长一栏的名字,许延滨也是只填母亲,不填父亲的。 很快,许延滨就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了,因为许延滨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都很优秀,所以学校方决定推荐许延滨到国外留学。 许延滨 不过在审查许延滨档案的时候,大家忽然发现,从小到大的档案中,许延滨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档案里只有母亲的名字。 这把校方给惊呆了。 当时出国留学不容易,校方自然要选择合适优秀的学生去外面上学,如果许延滨真的有政治历史问题,那自然不能去了。 于是校方开始调查许延滨的父亲,不调查还不要紧,这一调查把校方吓了一跳,原来许延滨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大将之一的许光达将军啊。 于是,校方决定亲自拜访许光达将军,一来是通知家里校方决定送许延滨留学的事情,二来是征求一下许光达将军的意见。 许光达家庭合影 许光达得知孩子的表现,很是欣慰,孩子成长的很优秀,是孩子的努力,他期待孩子能为社会贡献。 但,许光达不同意孩子出国留学。 校方不理解,表示推荐许延滨出国留学,是早就定下来的,和许光达将军没有关系,并没有存在什么背景问题,完全是因为许延滨本身足够优秀。 可是许光达还是不同意,而不同意的原因,许光达也表明了出来。 原来,许光达觉得自己的孩子虽然优秀,但到底是高级干部的子女,只要带着这一层关系,到了国外的时候,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照顾, 这对子女的成长完全没有任何好处,所以还是推荐优秀的工农子女去吧。 而许延滨得知后,也很是同意父亲的决定,父子俩就这样让出了出国留学的名额。 许光达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许延滨虽然没有出国,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还是成为了国内出色的科技人才,实现了为国贡献的伟大心愿。中央连下3条命令追查医生 到了1963年,许光达的身体出了一些意外。 或许是工作疲劳过度,许光达的眼睛视力一天不如一天,后来眼睛周围直接肿到睁不开了,于是很快便住进了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经过医生检查,确诊是睑腺炎,需要立刻动刀做手术。 经过医院决定,许光达的手术由医院眼科的一级教授张福星操刀。 张福星 虽然张福星很是专业,但是毕竟60多岁了,身体不如从前硬朗,所以在手术期间,张福星不小心碰伤了许光达的眼角膜,眼睛的情况比之前还严重了。 得知许光达手术出了意外,中央立马下达了3条命令指示:第一、追查医生责任; 第二、许光达转院到北京医院治疗; 第三、医生写出事故报告; 出事后,张福星也吓坏了,他没想到自己会失误,所以张福星很怕被问责。 许光达 许光达很快醒了过来,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立马向许光达传达了中央对于张福星医生的处理,许光达得知后,立马也向中央提出3条要求:第一、不用转院; 第二、仍然请张福星教授治疗; 第三、不要追查责任; 妻子得知后,也很是支持丈夫的决定,为了安慰张福星教授,妻子在许光达的安排下,亲自找到张福星教授,还将他接到家里来做客, 消除张福星教授的思想负担。 而张福星教授也被许光达将军的信任所感动,随后通过高超的技艺,再次为许光达做了手术,而手术也非常成功。 周总理给许光达授衔 在及时的治疗下,许光达的眼睛很快就恢复了正常,面对中央的追查和众人的关心,许光达也表示了感谢,同时也淡定地说道: "你们这些人就喜欢大惊小怪,如果一位普通病人手术中出了这么点毛病,你们也会这样大动干戈吗?搞得满城风雨,没必要嘛!" 说完这些,许光达又表示,应该要理解医生,疏忽是难免的,及时改正就好了,完全没必要因此葬送人家的职业生涯嘛。 许光达的广大胸怀,也保住了一个好医生的命运!许光达对装甲兵司令部下达了一条命令 疗养好身体,许光达再次将目光投入到自己的专业中——装甲兵。 许光达和战士们合影 但是60年代的时候,装甲兵中出现了一个问题,这让许光达很是头疼。 因为乡下贫穷,所以装甲兵司令部机关好多干部的乡下亲戚,都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一时间,北京涌入了大量的人员,长期在装甲兵司令部长吃长住。 这导致本就不富裕的装甲兵,彻底"破产了" 。 作为装甲兵的司令,许光达很是担心两个问题:第一、战士亲戚带来的孩子经常在装甲兵司令部玩耍,扰乱了办公秩序; 第二、长吃长住影响不好,容易造成军队涣散; 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光达主持会议,上级组织和装甲兵党委制定了一项决定,那就是从今以后,装甲兵司令部机关干部要动员亲戚不要投奔到北京来,来了的只允许住3天,然后尽快返回原籍。 许光达 没想到的是,又一个困难摆在了许光达的面前。 原来,就在决定刚刚下达不久,许光达的四哥和六弟便来北京投奔他来了,他们觉得毕竟许光达现在是大将军了,投奔一下也不为过吧。 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许光达的日子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不过许光达还是热情的招待了兄弟,到了吃饭席上,四哥和六弟原以为许光达能给吃顿好的,没想到端上来的,也就是个炒白菜和煮黄豆,这还不如他们在老家吃的呢。 四哥和六弟以为许光达是故意的,于是黑着脸吃完饭,然后进了房间休息去了。 吃完饭,许光达又忙碌的工作去了,而妻子邹靖华也在许光达的安排下,决定将最新的决定告诉四哥和六弟。 许光达、邹靖华 接着,邹靖华端着两杯茶送到了四哥和六弟手上,四哥开口询问许光达干嘛去了? 邹靖华回答上班去了,最近很忙。 四哥也没好气的表示他是大忙人,一年四季也不顾家,话里话外的一直怼着邹靖华。 邹靖华深吸一口气,冷静的向四哥和六弟表示,最近装甲兵司令部下达了一条命令,那就是前来北京投奔的亲戚,都只能待3天,不能长吃长住。 四哥倒是不以为然,什么话还不是他这个弟弟说了算? 邹靖华摇摇头,表示这是党委的决定,紧接着邹靖华表示给四哥去买3天后的车票,让他们在家里等。 右一为许光达 一听这话,四哥和六弟瞬间站起身来,怒气冲冲地呛着邹靖华,这不就是下逐客令吗 ,感情他们亲兄弟还不能通融了? 邹靖华摇摇头,表示要尊重党委决定。 四哥和六弟还是不甘心!四哥和六弟最终决定离开北京 第二天上午,许光达专门请假,打算陪着四哥和六弟在北京逛逛。 刚要出院子的时候,四哥发现院子里有一大堆粮食在运送,四哥生气了,既然有这么多粮食,还差他们两个人的?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留在北京? 许光达解释,这些粮食是要送到灾区的,并不是大家留下来要吃的。 右一为许光达 听到这话,四哥也不好说什么了。 到了晚上,四哥怎么也睡不着,他不明白,弟弟是司令,他留下来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留下他吃饭,他能吃多少啊? 睡不着的四哥决定起身到处走走,看到许光达的房间还亮着灯,四哥决定找弟弟聊聊天,正要开门的时候,四哥听到了弟妹和弟弟的对话。 "为了四哥和六弟的事情,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了。" 邹靖华叹了口气。 许光达也长叹一口气,开始向妻子解释,自己爹娘死得早,家里全是四哥他们在操持,而且小时候,他的衣服鞋子也都是四嫂做的,哥哥嫂嫂对他实在好,而且因为他当兵的事情,也没少被牵连,可是四哥四嫂没有一句埋怨…… 许光达 说完这些,许光达哽咽了。 直到这时候,四哥才终于明白,弟弟并不是针对自己,并不是因为什么嫌贫爱富才不愿意留自己在家里吃饭,实在也是中央的规定,他作为领导必须带头执行啊。 于是,四哥推开门走了进来,而许光达夫妇也很是震惊,四哥走过去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表示自己和六弟明天就走。 许光达也明白,这是哥哥又一次的体谅他了,眼泪也忍不住的再次落下。 第二天早上,许光达把自己家里最好的东西拿了出来,做了一桌子菜,接着还把一些烟酒都送给了四哥和六弟,让他们带回去尝个鲜,除此之外,他也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再送给兄弟了。 许光达、毛主席 四哥知道弟弟不是小气的人,这么多年也给他们送这送那,断不会藏着掖着,于是便收下了弟弟的好意。 吃完饭后,许光达夫妇将四哥和六弟送到火车站,直到火车发动后,他们才离去。 俗话说得好,自古忠孝两难全。 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选择不同,境遇便不同,而许光达将军,却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量两全彼此。 无奈,但并不可惜! 致敬许光达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