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蹬转有了,但是总感觉打球没力,是什么原因?
乒乓球的发力是一个协调发力的过程,并不是只有了"蹬转"的动作,就会击出很大力量的球。具体造成击球无力的原因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摩擦多、撞击少,"打摩"比例失调。
说实话,我自己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击打和摩擦的比例不合理。平时为了增强正手弧圈的攻击力,练球时也跟球友进行了多球单项练习。"蹬转"的动作都有了,可就是球打不出力量。究其原因就是摩擦过多。
这种球旋转很强,由于摩擦过薄甚至出现不"往前走"的现象。然而,正是由于摩擦占比大太,造成了"只摩不撞",撞击的力道不够。因此,也会出现蹬转很到位,但无法打出前冲的效果。通过反复实践,我个人认为要想弧圈又转又冲,摩擦占3即可,撞击还是要占到7分力。特别是大球时代,撞击已成为首要因素。
第二,动作小、吃球厚,没用好拍头发力。
虽然也做了蹬转动作,但蹬转的幅度大小是有区别的。有些人蹬转只作了一半,那也会出现发力不足的情况。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吃球太深、太厚,将球兜住了没有瞬间甩出去。蹬转之后的发力是一个从脚到腰再到手的发力过程,这个爆发点还是在手指手尖。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到一个点发出去,那才力道十足。
之前看过王楠教小朋友正手攻球发力的视频,王楠讲道:"我们一定要用好拍头,你把力从脚底下传导上来,要用拍头打出去,这样才有力。"你自己可以试一下,看看是用拍头打有力,还是用拍子的中部或底部打力量大。要想击球有力,找好拍子的部位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重心高,假蹬转,为了动作而动作。
很多球友在练习正手攻球时,都是处于"假蹬转"状态,甚至是为了动作好看、标准对着镜子练,有些为了蹬转而蹬转。这些为了动作而动作的"表演",都失去了实效性,没有任何攻击力。我有一个球友他太死板,看到有帖子说正手攻球的夹角是30度,于是他就照着镜子练,多一度少一度都精益球精,结果练出来的动作是夹着胳膊在击球。这样的动作能发出多大的力来?
虽然也有一部分球友攻球动作不规范,用大臂抡起来扣杀,可你看小胖、马龙对于打高球,也都是抡圆了上力量,不再追求什么蹬转发力。要根据实际的来球去发力,不要一味死抠教条。对于低弧线的来球,一定要降心重心,不要站着、直着身子去蹬转,重心不降低是转不出力来的。对于弧线较高的高球,也完全可以不用蹬转,直接抡大臂扣杀即可。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体会和回答,欢迎各位球友留言、探讨,感谢关注!我是骑马寺的少年。
看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感觉都挺有道理的 ,就是不太全面,这里我把发力不好的原因罗列一下,
重点问题讨论一下:摩擦太多,向前撞击少;没用板头发力。其实大多数球友发力动作存在问题:1.引拍时身体重心没有往脚内侧压。2.蹬转时胳膊和身体不同步 ,胳膊发力早了,身体没转起来,胳膊就发力 ,是典型的胳膊带动身体发力 ,正确的姿势是身体先转动,胳膊后动 。3.胳膊发力距离过长,转动身体 带动胳膊发力 ,会产生一个鞭打效应,球拍在短时间,很短的距离速度加速到最大,然后开始减速,如果发力距离过长,击球时的球拍速度已经开始下降,没有用最快的速度击球,所以打的球就显得没有速度。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请收藏?点赞加关注,有其他问题、不同意见请在评论区讨论
此问题可以看出:莫非击打乒乓球的力道,仅仅是靠蹬转就可以获得吗?
有了蹬转那只是产生力道的一半,而另一半即:手臂的引拍同样重要。甚至于其重要性还高于蹬转。
蹬转收一一是当今业余乒乓正手攻球的"三字经"。
但並不是正确的"三字经"。
所谓蹬、转、收,讲的是:脚蹬地,转腰,收小臂。
这是什么动作呢?或者说什么动作需要先蹬后转再收呢?
唯有正手近网挑打和近台快带,才是蹬转收。
很明显:把正手快带当成了标准的正手攻球的动作。这实际上是动作要小论的翻版,因正手快带的确动作很小,于是被认为是最好的正手攻球动作。
那么问题来了,蹬转收所产生的正手快带,打的就是一个"快"字,並不是正手攻球力道的最大化。
因此用快带的动作(蹬转收)希望能打出正手的力道来,可能吗?根本不可能。难怪感觉蹬转收都有了,却仍感觉发不出力。
那么乒乓球的正手攻球怎样才能发出大力呢?或者说怎样的"三字经"才能让正手攻球有力呢?
这就需要再加一个字一一"引",成为"四字经"。
引、蹬、转、收。
"引"就是引拍。正手攻球的力道首先就在于引拍,若没有充分的引拍,仅仅靠蹬转收是发不了大力的。
这就如同搭弓射箭,必须要把弓拉圆,方能射出有力的一箭。
乒乓球的正手攻球也是如此。
没有充分的引拍,后面的三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不客气的说,在业余乒乓球界的确是有很多奇谈怪论,正手攻球不得引拍就是一个最大的笑话!
君不见:世界乒坛高手哪个正手攻球不是引拍到了极致?可偏偏业余界却大谈不得引拍,因为怕动作大了,反应不及时,因此强调蹬转收。
其结果就是:把正手快带的蹬转收当成了正手攻球的金科玉律。快带没问题,发力打则不行。
好了,要想正手攻球收放自如,力道十足,请记住:引、蹬、转、收。
这才是金科玉律。
谢谢您的邀请!
咱们言简意赅只说重点。
从提问来看,是在力量的传导上脱节了。
在正手攻或者拉球的发力上虽然有发力次序,但整个发力却是一气呵成,在瞬间完成的。
一、以正手攻为例
在准备姿势上,待来球从桌上弹起后,迅速向右转腰把身体重心压在右脚上,手臂随腰一起置于身体右侧(这个就是以腰带手),也是为了拉大击球工作距离,这就形成了前腿蹬后腿弓的态势,也就是蓄势待发的态势。待球弹起到高点前期或者高点期时,发力蹬右腿、催跨、转体、甩臂撞击球。这个发力要一气呵成,瞬间完成。
二、重点:
1.击球是"撞击""撞击"……而不是推。
2.蹬腿转腰是为了给挥臂击球加速度,蹬腿转腰形成一个"离心力",挥臂是借助这个力加速撞击来球,同时给一个扇面的收臂,制造稳定弧线。所有这些是瞬间完成,发力得当,击球就是一道白光一闪而过。
整个发力过程是
准备姿势—向右腿转腰压重心蓄势待发—蹬腿—转腰催跨—转体—甩臂—撞击—收臂。
一气呵成,不可犹豫。就像拳击的重拳,一拳致命。
以上皆是原创,全新视角全新观点解析乒乓球技术,喜欢的点赞加关注,谢谢!
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蹬地转腰上了,没有考虑过力的传递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没有吧转腰蹬地的力量转化到你的身体,手臂,手腕,手指。
力在某一个环节分散了,或许是拍型不对,或者是引拍角度不对,又或者击球时机不对,击球点不对都有可能把你的力散掉。
先说拍型和引拍。这是你的发力接触球的一刹那所能转化力多少的关键。如果拍型吃不住球,引拍角度太薄等打球不实就会比较"虚"。球就么有足够的动能和旋转。给对方的感觉没有威胁甚至不能过网。
击球时机和击球点。拿上旋和下璇来说吧。上旋球我们的技球点实中上部,击球时机是上升期或者高点期。能借用对方的力量旋转。把球打实。如果去拉下降期力就已经散掉了,旋转就会抵消你的力量。让你感觉击球振手无力,还很容易下网,或者你几点不对了会出台。
下旋球我们的技球时机是下降初期击球点是球的中下部。我们可以借用下降的力量,合上我们向上⬆️的力量在借用旋转将球拉或者冲会对方球台,力量感爆棚速度非常快,但是你如果打上升期或者高点期就很很危险而且击球点多是上部或者下部。在你没有足够爆发力的情况没有足够力量摩擦制造弧线就会下网。甚至下璇会让你感觉一碰就下网根本没有发力机会的可能。所以力量也被散掉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只是动作有了却没有悟透协调发力。这个不用捉急你可以继续练,孰能生巧,很快就能摸到门槛了,加油
!
还要引拍、收小臂和扣手腕,引拍的幅度决定了击球的加速和加力距离,收小臂非常关键,很多小朋友运动员能够打出非常暴的正手攻,肯定不在于他的绝对力量,除了蹬转协调,还在于非常规范的收小臂动作,最后的小动作手腕内扣,和收小臂一起构成鞭打式攻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加强摩擦,而忽视击打 ,摩擦和撞击兼顾,胳膊和蹬转要同步,要在手臂挥动速度最快时击球。
也许有以下几个原因:胶皮太软。比如蝴蝶05这样的胶皮,抽球就使不上劲。这种情况下试试一些硬胶皮,比如狂飙。球拍太轻。如果底板不到90克,胶皮也比较薄,打出来的球力量就会不够。击球姿势或者击球点不对。对比一下马龙的姿势和击球点,球拍角度。击球点太靠前或者太靠后打出去的球都会显得没有力量。还有,上臂贴太紧了也不容易发力。这个看水谷隼打球就知道了,他上臂夹的太紧,所以正手没有威力。
乒乓球的动作基本上都是内在的发力顺序的外在表现!你蹬转了,但是没力说明你的发力存在错误!或者说不协调!或者说不完整!
这个问题就在昨天,小编还和陪练的一位女士球友提出此类问题,她的发力总是加不上。于是,小编尝试用各种方法,形象的比喻给球友,尽量让她明白正反手攻球如何加上力量。
首先,不论正反手,要想把乒乓球打出速度和力量来,必须像甩鞭子一样发力。想象一下,手里拿个鞭子,要把鞭子甩出"啪啪"响声,一定是会用脚底腿部蹬地,蹬转带动腰胯部,再传导到上身再到大臂,大臂带动小臂再到手腕手指。这样甩出去的鞭子,在鞭子尾部快甩到最前面时,突然反方向收回,这样才能有"啪啪"带响的声音,让力量充分爆发出来。而乒乓球正反手攻球发力就应该类似这种甩鞭子的方式发力,只是传导过程要一气呵成。
问题中说到的有蹬转,但发不出来力,那就是上面所说的一气呵成没有完全到位,没有最终传导到手腕手指,那么攻球的力量也就不够了。当然,这个动作完成了,但还有一种情况,也会造成发不上力。那就是球拍的板形与乒乓球相触碰时的摩擦和击打的比例和角度不同,发力程度也会不同。摩擦过多,球的旋转有了,但球的速度和力量也不够。反之,击打过多,摩擦过少,速度和力量有了,但旋转不够,于是上台率大大降低。
例如,日本队的伊藤美诚的打法,为了追求速度和力量,进攻时击打过多,摩擦过少,过去的球低平有速度有力量,但就会造成上台率大大降低。当她的上台控制的比较好时,就会显得所向披靡,没几个能赢得了她的。但在我们国家队教练员和刘国梁主席的谋略下,用我们拿手的加力前冲弧圈球控制她的进攻后,让伊藤美诚的进攻效率大大降低。再用速度控制她的占位,左右调动她的同时,将她打退台。于是,伊藤美诚的近台快攻没了,她中远台防守过来所谓的弧圈球只能鞭长莫及了,最终只能眼看着自己被动挨打了。
当然,打好乒乓球还有个最重要环节,是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基础,那就是移动步伐。不管是练习乒乓球的基本功,还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因为乒乓球始终处在两方球台上的移动当中,这就需要运动员也要在移动当中去处理每一个球。不论是出台的正反手攻球,还是台内防守中搓球、摆短、拧拉等等。都需要运动员用步伐来找球,让身体和手持的球拍与乒乓球始终保持恰当距离,来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一旦步伐不到位,或球离太远身体够着打球,或球离身体太近顶住球拍,其结果动作走形也是发不上力。
总之,乒乓球运动可是个非常有趣的运动项目,里面奥妙太多,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想打好乒乓球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编一直乐在其中,也希望广大乒乓球爱好者能够在健康运动过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