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临近收尾 旅游达人的朋友圈已经囊括大好山河 我们"宅家党"也不能落后 这就来看看 福建人如何宅出水平! "东南西北"绕一圈 "万平豪宅""千年古街" 宅的最高境界来了! 古厝 "厝",在福建的很多方言中,是 房屋、家 的意思。 自西晋"八姓入闽"始,大批中原移民带着不同的文化族群进入福建。 福建各地的府第民宅,也因此呈现出 丰富多元 的形态。 闽东 闽南 闽西 闽北 闽清宏琳厝 皇宫当游紫禁城,民居应览宏琳厝 今天的省会福州,历史上也一直是福建的政治中心。明清以来,其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位逐渐凸显。 福州因此官宦云集,名家辈出。这些官商富户建起的府第大宅,规模宏伟,尽显气派。 宏琳厝。戴翔华摄,图源福州乡村振兴公众号 坐落于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的宏琳厝,由清乾隆年间药材商人黄作宾及其长子黄宏琳历时28年建成而居。 宏琳厝占地面积约17800平方米,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善,素有"皇宫当游紫禁城,民居应览宏琳厝" 的美誉。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人带路,十有八九是要在这里迷路的。 宏琳厝。图源遇见福州公众号 宏琳厝第一进由家中的小字辈居住;第二进由家中的中字辈居住;第三进由家中的老字辈居住,意为"长幼有序"。 第一、二、三进大厅。林双伟摄,图源福州乡村振兴公众号 宏琳厝之细节处理也可见古人的建造智慧—— 主座与内外横厝之间建造水圳,引入山泉水供日常洗涤与防火之用; 所有卧室都用木地板架空,地栿处开猫退,可以防潮,又可以让猫进入捕鼠、防蛇虫等; 为防止匪患,宏琳厝四周建起高高的封火墙 ,并建造高耸的碉楼。 宏琳厝。图源《福州古厝会说话》 宏琳厝内部。原浩摄,图源福州乡村振兴公众号 小知识>>> 既然说到封火墙,那必须得提福州"特产墙"——马鞍墙。 马鞍墙是封火墙的一种。在福州古民居中,常可见这些高高的、厚砖或土筑的围墙,状似马鞍,由此得名。 在福州三坊七巷,线条流畅的马鞍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南安蔡氏古民居 中西合璧大观园,一砖一瓦筑乡愁 看这极具辨识度的红砖白石燕尾脊,不用说也知道——这里,是闽南。 闽南特色建筑群。泉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宋元以来,泉州港、月港、厦门港先后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人物庶繁,驿道四通,海商辐辏,夷夏杂处,权豪比居"。 随着各国商人纷纷涌入,南洋、欧洲等地的建筑风格也随之进入闽南,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红砖建筑文化。 南安蔡氏古民居。图源福建档案公众号 庞大建筑群——蔡氏古民居 ,位于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是闽南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 红白相间的色彩、三段式的硬山屋顶、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整齐有序的建筑序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尤其壮观,充满了节奏感与韵律感。 蔡氏古民居。泉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1854年,16岁的蔡资深随父蔡启昌下南洋,经过多年打拼,最终位居马尼拉富商巨贾前列。 清同治四年(1865年)蔡启昌蔡资深父子衣锦还乡,在村边建起两座大厝。 后历经近半个世纪,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全部完工。 夕阳下的蔡氏古民居。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这座建筑群融合了大量外来元素,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巡礼,有人形容其是一座"大观园",一厝之内,各国风采俱现。 2001年,南安蔡氏古民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城培田村官厅 聚族而居凝心力,崇文重教出人才 说到闽西古建筑,你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不是一座座客家土楼? 其实,在当地有一种比土楼更为广泛存在的建筑形制,叫做"九厅十八井" 。这"九"和"十八"并非指代具体数字,而是泛指民居中的厅、井数量之多。 培田古村落。连城县宣和镇供图 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闽西地区是客家人的聚集地。 背井离乡的客家人,渴望拥有几世同堂的安居家园,也重视家族团结,聚族而居 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而"九厅十八井"的府第民宅就是这种选择的物化体现。 培田古民居。图源文旅龙岩公众号 位于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的培田村官厅,是五堂二横的九厅十八井式民居,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官厅集居住、祭祀、藏书等功能于一身,其布局结构可谓精妙绝伦,谁看了都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感叹一句—— "这就是传说中的空间管理大师吧!" 官厅。连城县宣和镇供图 培田享有"福建民居第一村"的美誉 ,它是迄今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这个客家小山村拥有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 ,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 培田古街。图源文旅连城 培田村不仅在建筑上颇具特色,其人文底蕴更是深厚。 据族谱记载,明清以来,培田登科入仕者达191人;新中国成立后,培田有20多人获博士学位。 "崇文重教 耕读传家"碑文。陈寿南摄,图源闽西日报 除书院、学堂、藏书阁外,培田村内还开设"容膝居" 妇女学校,专门为妇女们授课讲学。可见当时培田人的思想开放、颇具远见。 容膝居。连城县宣和镇供图 武夷山下梅大夫第 茶香满溢下梅村,木质美学简而雅 一路向北,寻着茶香来到武夷山下,来到"万里茶道"的起点——下梅村。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村落建于隋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图源学习强国 全长13000余公里的"万里茶道" ,其参与人口之多 、行经的区域之广 、商品流通量之大 、对历史文化影响之深 ,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 万里茶道。图源清新福建公众号 清雍正年间,下梅邹家因做西客茶生意成为下梅首富,邹氏先祖邹英章也被誉为开创万里茶道第一人 。他,就是这座大夫第的主人。 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下梅村现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民居。 青砖匡斗马头墙、砖雕门楼小天井 ,大夫第的建筑风格与徽派建筑有相似之处,又有闽北建筑的典型特色。 下梅大夫第。图源左海之声公众号 闽北林木资源丰富,山多田少,民居多用木料。大夫第更是连柱础都采用硬木, 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石质柱础。 其木质柱础为八角鼓状,下部木雕如意纹,上部做柱櫍,中间浮雕花卉器物,简洁大气,尽显原木本色。 邹氏大夫第。图源清新福建公众号 在这座大夫第中,最精美的建筑空间还属私家花园"小樊川" 。"小樊川"仿江南园林风格而建,园名是唐朝杜牧后人杜光操 题写的。 "小樊川"以方形池塘为中心,四周围以石雕围栏,栏板镂雕,望柱浮雕,望兽圆雕,十分精美。 小樊川。武夷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邹氏大夫第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下梅的民居建筑范本 ,还是武夷山茶叶贸易发展的历史见证。 金秋十月 不妨抽离城市的喧嚣 走进这一座座静谧的古宅 感受时间流淌的痕迹 聆听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邂逅一场古朴的老厝之旅吧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内容来源:《府第民宅》(福建古建筑编辑委员会 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福建日报公众号、清新福建公众号等 编辑:荆子玉、郭金铭 审核:雷光美、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