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企业职工退休工资是按着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的这三项重要的指标来计算个人基础养老金。 企业职工的退休金除了个人基础养老金部分,还分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和个人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是根据你个人账户当中的余额和你的退休年龄,来决定你最终能拿到多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钱。 个人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根据你有没有这个视同缴费年限来决定能不能够领取到个人过渡性养老金。视同缴费年限一般是针对在1992年之前参加工作的人群,那么这一部分人群只要是在1992年之前,每参加一年的工作都会被认作是一年的视同缴费年限,最终计算成为过渡性养老金,累加到总的养老金当中去。 所以说企业职工的退休金一共有这三部分组成,那么就是个人基础养老金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还有就是个人过渡性养老金部分。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大家实际上都很想知道自己退休时能领多少养老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规划我们老年后的生活。实际上,很难有谁能够准确计算出我们的养老金,因为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完善。我们养老待遇计算的时候,采取的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尽量保障以前参保或者工作人员不吃亏。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年限 1986年,国家首先在国营企业对新入职的人员实施劳动合同制,也就出现了劳动合同制工人。劳动合同制工人要缴纳退休养老基金,也就是我们最初的养老保险制度。毕竟他们刚刚入职,短时间内不会退休。 之前入职的老人,还是使用固定用工的方式,退休待遇仍然是按照工资比例和工龄比例继发,由用人单位承担。 到了1991年,退休养老基金有了一定的积累。国家开始全面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多数地区从1992年开始建立。这一个时间要注意,由于之前的养老保险基金都是在国营集体企业建立,实际上对于其他经济形式的用工之前是无法参加养老保险的。所以,多数人的养老保险从1992年开始。 1992年之前的国有、集体(一般县区级,乡镇不算)企业固定工人,可以凭借职工档案中的就业和入职材料,审核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并不是没人缴费。 而是按照《社会保险法》的明确要求,缴费费用由国家承担,个人不需要承担费用。另外《社会保险法》中还规定,当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予以补贴。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中央和各级政府至少补贴养老保险基金1万亿元以上。2018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01万亿元,支出4.46万亿元。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的这部分,养老保险基金早已经出现收不抵支。养老金的计算公式 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实际上是包括三大部分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 跟缴费年限、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指数等因素有关,具体计算方式是: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 (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2 缴费年限 1%。 缴费年限 包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 社会平均工资, 一般应当按照当地缴费基数核定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算,有的地区使用的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有的地区是使用全口径社平工资。从2019年5月起,国家统一将养老保险缴费确定为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以省级为准), 不过具体的养老金计算公示国家将会制定过渡性方案。 缴费指数 ,实际上是当年的缴费基数除以当年的社平缴费基数。有些地区对于视同缴费年限认定了视同缴费指数,因此也可以到最后平均进去。有的地方是直接使用后期实际缴费的平均指数,这样后期缴费高低也会影响视同缴费年限的。 (2)个人账户养老金 ,跟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和退休年龄因素有关,具体计算公式是这样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 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的余额, 实际上是按照国家规定统一记入个人账户。现在执行的是个人缴费规定,按照缴费基数的8%缴纳,而划入个人账户也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缴纳,因此,相当于个人缴纳的钱全部进入个人账户。由于个人账户在职工去世以后余额可以继承,也就相当于个人不会亏本。 不过在2005年以前,一般是个人缴纳缴费基数的3%~4%,而划入比例则是11%。不过当时的养老金水平比较低,还是现在的养老制度更优越一些。 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根据退休年龄不同,有国务院出台的计发月数表确定。40岁是233个月,50岁是195个月,60岁是139个月,70岁是56个月。不过10多年来没有变化。退休年龄越大,计发越数越小,个人账户养老金相对来说更高。而以前的制度是统一除120,所以提升不了积极性。 (3)过渡性养老金, 跟建立个人账户之前(统账结合之前)的缴费年限、社会平均工资、过渡系数、平均缴费指数等因素挂钩。各省市计算公式并不完全相同,但大体类似。比如过渡系数是从1%~1.4%不等,北京市是1%,山东省是1.3%,浙江省则是1.4%。山东省的是这样的:过渡性养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 1.3% 平均缴费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过渡性养老金相当于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以前,由于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一种补充。毕竟视同缴费年限可以计算为基础养老金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养老金是积累的,所以才有这样的过渡性养老金。 现在我们参保的年轻人,未来退休时都没有过渡性养老金的。 综上所述 ,这就是我们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计算方法,非常复杂,但是仔细研究一下,还是可以算出我们养老金来的。 企业职工退休待遇是根据各地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简称"统账结合")的时间节点为分界线,按照两种计算办法计发的。 在"统账结合"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两部分组成。 在"统账结合"前参加工作、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等三部分组成。 具体计算养老金的时候,只要你掌握了你所在省市的"统账结合"时间和养老金每个部分的计算公式、参数和相关数据,就能够大体自己计算退休待遇了。 下面我们把"统账结合"时间和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的三部分构成简要解读一下。 1、"统账结合"时间 "统账结合"时间是决定养老金构成的关键,所以计算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首先需要知道退休所在地的"统账结合"时间。 我们把全国各省市的"统账结合"时间收集整理成下表,你只要在计算退休金前先查询一下下表本省的"统账结合"时间,就知道你的养老金组成了。 比如你退休地是河南的,1990年参加工作,累计缴费31年,今年退休,通过查阅上表显示的河南"统账结合"时间是1995年1月,那么你1990年工作就属于河南"统账结合"前工作,所以你的养老金就是有三部分组成。 2、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退休当年本省上年度养老金计发基数 (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2 累计缴费年限 1% 公式里面涉及3个参数,即退休当年本省养老金计发基数、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累计缴费年限 退休当年本省养老金计发基数每年由所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统计局联合公布,比如2020年山东省养老金计发基数就是6573元。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需要根据本人历年缴费基数对应当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来计算,需要把每年的缴费工资指数计算出来后再平均。 比如,你2020年缴费基数是6000元,假如在山东省的话,山东省2020年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是5761元,那么你2020年的缴费工资指数就是6000 5761=1.0415 每年的会算了,把所有缴费年份的缴费工资指数算出来后再除以缴费年份,就是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了。如果有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一般都是按照1.0计算,计算方法同上的。 所以,在计算的时候,需要知道自己每年的缴费基数和本省每年的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没有这两个数据,是无法准确计算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的。 累计缴费年限就是你"统账结合"前国家认可的工龄+实际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年数。 正常计算的时候,是按月计算的,即把累计缴费的月数累计后除以12月得出累计缴费年限数,这里面不含未缴费的月数。 比如你1986年7月工作,1996年1月开始参保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到目前为止有418个月,那么,你的累计缴费年限就是418 12=34.83年,其中视同缴费年限9.5年。 3、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个人账户储存额 计发月数 公式里面涉及2个参数,即个人账户储存额和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就是你每年缴费划入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钱,加上每年的计息。这个钱可以通过当地社保网或社保经办机构现场查询。 计发月数由国家统一规定,退休年龄不同,计发月数不同。目前来说,60岁退休缴费月数是139个月、55岁退休是170个月、50岁退休是195个月。 比如你50岁退休,个人账户储存额是60000元的话,你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就是60000/195=307.69元。 4、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退休当年本省上年度养老金计发基数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统账结合"前缴费年限 过渡系数 公式中涉及四个参数,其中退休当年本省养老金计发基数、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统账结合"前缴费年限、过渡系数。 其中,退休当年本省养老金计发基数和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上面已经介绍,不再重复。 "统账结合"前缴费年限既包括视同缴费年限也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只要你在"统账结合"前的视同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都累计计算。如果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就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 过渡系数每个省不一样,大都都是1.3%或1.4%,少数省份是1.2%或1.0%。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企业职工养老金通用计算方法,实际上,具体到每个省的时候还是有些差别的,特别是平均缴费指数的计算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 【华子社保】感谢你的阅读!欢迎点赞、分享、转发、留言和关注!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企业职工退休工资如何计算?那么退休金的计算方式是根据特定的公式来计算的,那么主要是分为三个方面,第1个方面是个人基础养老金的计算,第2个方面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第3个方面是个人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 首先第1个方面,个人基础养老金,个人基础养老金占有自己养老金总额的基本上接近于70%左右了,所以说也是最重要的养老金的组成部分。那么个人基础养老金取决于自身的累计参保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来决定,那么累计缴费年限越长的个人所能够获得的个人基础养老金也就越高,所以说最终总的养老金相对应的也就越高。 第2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取决于个人账户当中的余额和你的退休年龄来决定,因为不同的退休年龄所对应的计发月数是不相同的,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最后一部分个人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针对于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个人,那么才会拥有过渡性养老金,如果自己没有适当缴费年限是不会有过渡性养老金的,只有个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企业单位养老金计发: 现在,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办法已经并轨。 养老金计发,主要由当地社平工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养老保险缴费额度等因素决定。 缴费年限越长、视同缴费年限越长,养老保险缴费额度越高,养老金就高。 缴费年限越短、视同缴费年限越短、或者木有视同缴费年限,养老保险缴费额度越低,养老金就低。 (视同缴费年限,既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的工龄) 请看养老金计发公式。 仅供参考。 企业职工退休工资如何计算?这是一个老问题,但却有许多的新情况。应该说,养老并轨改革之后,企业与机关事业退休养老金计算的方式方法,按理说应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必须一视同仁的。但是,实际情况上并不尽然,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新变化与新突破。 比如,从核算内容上讲,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与过渡性养老金三大部分所组成。而机关事业退休养老金核算时,则加入了职业年金元素,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四部分所组成。这种格局变化与调整,直接影响"保低限高"的结果,影响退休中人养老金的领取与享受水平。 从视同年限缴费指数核定上讲,企业退休养老金核算,视同缴费指数始终是按整数1在执行着。因此,视同缴费指数高低多少,没有涉及并成为一个特别棘手问题。而机关事业退休养老金,通过制定退休中人视同年限缴费指数表,把本不显山露水的视同缴费指数问题,从过去的"隐性"状态,突显并走上了台面,指数值权重水平大大提高了。 从职业年金实施的角度上讲,机关事业职业年金制度,是强制性落实落地的,而且,大部分资金由财政负责买单,财政缴大头,个人出小头,缴费资金有保障。而企业年金则由企业自愿参加,真正落实落地有企业年金的企业单位占比极小,根据统计,这个比例在全国范围内,低于企业总数的10%以下。从而导致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冰火两重天。 感谢阅读、关注并点赞!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①基础养老金=上一年度统筹地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②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历年缴费基数/上一年度社平工资)之和/缴费年限 ③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还有一部分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此后退休的职工,发给过渡性养老金,由于各地关于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方法规定不一样,这里就不说了。 先来说说①中的参数。 "上一年度统筹地区咱刚职工月平均工资",这个参数直接体现了各地区经济水平的程度高低。举个例子,北京的经济发展程度要高于甘肃地区,职工工水平也要高于甘肃地区。那么,在退休时就要依照参保地的经济社会工资水平进行退休金的计算。也就是说,同样年限,同样缴费基数的人在在北京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要高于在甘肃退休的养老金。 "缴费年限"这个参数指的是从参加工作以来所有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合计,其中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缴费年限越长,在养老金计算时,基础养老金越高,这也是国家鼓励多交多得的原则的具体体现。 再来说所②中的参数。 上一年度社平工资由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全社会公开,这个参数是确定的,在缴费年限不变的情况下,缴费基数越高,平均工资指数就越高,反之亦然。所以,这也是我在前面文章中提到过的,少报缴费基数会影响整个退休待遇。 最后说说③中的参数。 "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是全部养老保险缴费个人账户的金额的合计数额,这个储存额包括本金,和本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用缴费基数乘以缴费比例进行归集,也就是说,缴费基数低了,也会相应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 养老金并轨之后,我们对于退休工资的叫法也随之改变了,现在除了个别单位还没有接入养老金体系以外,基本上全国已经普遍实施养老金政策了。而这个政策实施后,我们退休后领取的钱,它的名字叫做退休养老金,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事业单位退休后,其养老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余额,三是过渡性养老金。我分别说说他们的具体公式并逐一解释各要素的作用: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1+个人平均缴费指数) 2 缴费年限 1%。 社会平均工资:每年6月份左右本省会发布上年度社平工资标准,这个主要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社平工资标准就要高一些,欠发达地区社平工资就差一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直观体现。 个人平均缴费指数:指的是员工的缴费比例,在职人员是按照60%-300%的标准进行社保缴费,若缴费60%,记为0.6;缴费300%,记为3。 缴费年限:对应在职员工来说,可以简单理解为工龄,他包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两方面。 个人 账户余额:每个人由于每年的缴费额度不同,划入个人账户的余额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无法计算出精确的账户情况。不过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本人社保账户余额进行计算。记入退休养老金的标准是按照男性60岁退休按139个月平均计发,女性50岁退休按照197个月平均计发。 过渡性养老金:这个相对特殊一点,具体是截取参加工作时间到实际缴费时的区间时间,认定其视同缴费年限,具体公式为:上年度社平工资 视同缴费年薪 1 1.2%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视同缴费年限高于20年的计算公式左后是 1.3%。 以上,就是国有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养老金的具体计算方式,由于各自实际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只说方法,大家往里面代入数据即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一点:企业职工在职时,劳动报酬由用人企业负担,这叫"工资";退休后,"退休工资"由养老保险基金负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养老金"。那么企业职工退休后养老金如何计算呢?首先,根据参加工作的时间不同,养老金的构成也是不同的; 参加工作时间有早有晚,退休时养老金或者有两部分构成,或者由三部分构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只设有"统筹账户",费用全部由用人单位负担,劳动者个人无需承担养老保险的缴费。 从1992年起,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统筹账户"的基础上再计划设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缴费由劳动者从工资中负担。也就是从该年起,各地陆续建立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其中上海是1993年建立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在1996年建立的,还有的地区在1998年建立,西藏最晚,是在2000年建立的。 1.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俗称"统账结合"时间,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统账结合"前的工龄是"视同缴费年限",之后的缴费年限是"实际缴费年限",退休后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 2.对于在"统账结合"后才参加工作的劳动者来说,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只有"实际缴费年限",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因此退休后养老金只有两部分构成,即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第二,"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 无论是"统账结合"之前或之后参加工作的,养老金都包括"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所以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两部分分别是如何计算的: 1."基本养老金"=退休当年本省上年度养老金计发基数(社平工资) (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2 累计缴费年限 1% 从计发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决定"基本养老金"高低的因素有三个: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社平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和累计缴费年限; 其中,"社平工资"我们无法决定,这是当地统计局每年都会统计的数据。同一年退休,当地社平工资高则养老金待遇也相对高,反之亦然; 第二,"个人平均缴费指数"是指每年"实际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的和再除以"缴费年限"所得出来的平均值。比如2010年按照3000元缴费,当年的缴费基数是4000元,那么当年的缴费指数是0.75,2010年按照4500元缴费,当年缴费基数是5000元,那么当年缴费指数是0.8;依次类推,算出每年的缴费指数求和后除以累计缴费年限就是个人平均缴费指数,理论上这一数值是0.6-3. 第三,"累计缴费年限"对于统账结合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而言,既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又包括实际缴费年限;"统账结合"后参加工作的则只有实际缴费年限。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 计发月数 第一."个人账户储存额"是每个月个人实际缴费部分加上利息,比如每个月按照3000元缴费,个人承担的比例是8%,那么每个月有240元进入个人账户,积累下来的缴费余额和产生的利息即为"个人账户储存额"; 第二."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不同则不同:60周岁退休的,139个月计发;50岁、55周岁退休的,分别按照190个月和170个月计发。第三,"过渡性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 对于在"统账结合"前参加工作的"老人"而言,他们有"视同缴费年限",所以养老金还有一部分是"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当年本省上年度养老金计发基数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视同缴费年限 过渡系数 1.计发基数、缴费指数在介绍基本养老金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2."视同缴费年限"即当地统账结合前的工龄,比如在1990年参加工作,当地1996年1月1日才建立个人账户实现统账结合,那么1990年-1995年这6年即为"视同缴费年限"; 3."过度系数"是固定值,同地区的退休人员都一样,有的地区是1%、1.2%,有的地区是1.3%、1.4%,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内。写在最后: 综上,要计算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先要弄明白当地"统账结合"的时间,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有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养老金中就多了一块"过渡性养老金";在此之后参加工作的则只包括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另外,从计发公式上我们也能看出,决定养老金高低的因素包括工龄和个人缴费基数,这也正体现了"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本质。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公正地说事退休人员应该有高中低档制,根据人员的地位,贡献相结合。企退人员与事退人员低档的应相等,合者差别一百至两百之间,大家都不会有意见。比如事业人员分三个档分配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