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3日的凌晨,太阳还没有撕破云层,燕赵大地依然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此时,号称日本常胜军的神岗中队,在100多名伪军的配合下,悄悄摸到了八路军冀中军分区17团 的驻地——行唐县的南龙岗村 。 危险临近,但驻扎在村子里的八路军战士们却毫不知情,就连团长闵鸿友也并不知道日军已经近在咫尺。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八路军本次的大危机,其实早在一天之前,就已经被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给化解掉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就来聊一聊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团战例选编》的南龙岗反袭击战 ! 八路军常胜团——7分区17团 1939年,冀中军分区17团正式成立。 这支部队的前身有一部分是东北军的53军691团,经过改编和整训之后,17团成为了冀中军分区第七军分区的一张王牌。 百团大战开始后,17团团长更换为闵鸿友,政委则是姚国民。或许大家对闵鸿友的名字并不是特别熟悉,但他绝对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 闵鸿友 是安徽金寨人,早在16岁的时候就参加了赤卫队,当年就报名参加了红军。在红军最为困难的时期,闵鸿友随部队参加了数次反围剿作战,以及之后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经过一系列血与火的磨练,闵鸿友早已成长为杀伐果断的战场猛将。闵鸿友到任17团后,这支王牌部队迅速在他的手中大放异彩。 1940年12月26日晚,一列从定县开往石家庄方向的日本军用列车,行驶到宣村时忽然发出一声巨响。 八路军17团设置在铁轨上的地雷被触发,仅仅是在一瞬间,火车便被火球吞没,紧接着这辆日本军列便冲出了铁轨,翻滚好几圈后倒在了地上。 待到浓烟散去,闵鸿友立刻率领八路军登车,迅速解决掉被摔得七荤八素的日军后,他们开始搬运火车上的军用物资。 短短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在这次伏击战中17团运走了两门94式山炮,以及2箱未开封的三八式步枪和大量的子弹。 但可惜的是,因为时间有限,有一些车厢并没能打开,这让闵鸿友无比焦急,因为他知道这辆火车上还有40多辆汽车和一辆坦克及7们重炮! 很显然,这些价值昂贵的武器装备,还在那些没有被打开的车厢里。但此时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搬运这些物资了,于是闵鸿友立刻下令,将这辆日本军列全部焚烧! 我们得不到,你们也别想要! 当日军得知消息后,气得那叫一个暴跳如雷,这辆火车上的装备原本是要配备给一个日军师团的,没想到半道上却被17团给劫走! 日军当即下达命令:无论如何都要找出这支八路军部队,然后全歼他们! 为此,日军派出了精锐部队——神岗中队 。 战斗经验丰富的闵鸿友,自然也猜到了敌人的打算,他知道敌人一定会急于报复,所以他开始频繁地转移17团驻地。 就这样,在30号这天17团转移到了行唐县北面的南龙岗村。因为就要元旦了,所以17团计划就地驻扎稍作休整。经军分区同意后,团部和2营驻扎在北龙岗村,而3营则是在南龙岗驻扎下来。村里的小孩无意间立下大功 驻扎后的17团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他们知道恼羞成怒的日军肯定在想方设法寻找自己的踪迹,因此在确定驻地后,17团就在尽量隐蔽行踪的前提下开始布置反袭击准备了。 日军确实没有放弃对17团的追踪,除了有部队在寻找职务,日军还是派出了大量汉奸,去探察17团的踪迹。 多年后,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在17团驻扎下来后村里就来了一个卖货郎 挑着担子来到了南龙岗村。 村里有一群在玩耍的儿童看到卖货郎后,便围了上去。小孩子们原以为卖货郎卖的是些糖果,但靠近后才发现对方卖的竟是香油,便一哄而散了。 就在这个时候,卖油郎突然喊住了走在最后面的小孩,小孩也就七八岁的模样。卖油郎悄悄摸出一块糖果递给了小孩,随后问道: "快腊八了,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没?" 小孩摇了摇头,卖油郎又说: "你们家肯定没有八路军,有八路军的话就能吃到好吃的。" 小孩子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随后,卖油郎又问: "咱们村里有多少八路军呀?" 小孩半仰着脑袋想了半天: "也就七八个吧。" 听到这话,卖油郎的眼睛一亮,他判断村里有八路军在,但是人数并不多。于是不再理会小孩,挑着担子就原路返回了。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个卖油郎的身份,没有错,他就是一个走街串巷的汉奸,外号叫"老白洋" 。 在那个年代,像老白羊这样的汉奸有很多,他们不会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其主要用处便是走街串巷寻找八路军!借助着身份的掩护,这些汉奸们总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南龙岗反袭击战爆发 1941年1月3日凌晨 ,天空还没有放亮,依然是黑压压的一片。这个时候,一直保持警惕的团长闵鸿友便已经穿好了衣服,准备带着警卫员围着村子转一转。 自从成功伏击日军,炸掉日军火车后,闵鸿友心里的那根弦就一直紧绷着。他知道日本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他一直让部队保持着高度警惕。 就在闵鸿友刚刚走出大院门口时,便与一个黑影撞了个满怀。来人正是团部通讯员,通讯员的后面还跟着一个老大爷。 看到二人的神色有些紧张,闵鸿友心中暗叫不好,急忙询问原因。老大爷开口说道: "他一早上起来沿着马路拾粪,但是刚走出村子不远,就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日本鬼子,而且还有大批伪军。" 老大爷知道这是日本人准备搞夜袭,于是连忙将情况报告给了附近的八路军哨兵,哨兵看敌人已近在眼前后,就连忙鸣枪示警并让老人回村报信。 很快,外出侦查的侦查员也带来了消息,在村子南边有大约200名日军,外加100多名伪军。为了不打草惊蛇,他们将几十匹战马藏到了村子不远处的大沟里。 听完侦查员的汇报后,闵鸿友有些懵圈。 很明显,日军已经发现了17团的藏身之地,但是17团有2000多号人,日军怎么可能只派这么点部队来搞夜袭呢? 难道这些日本兵疯了? 闵鸿友做梦也想不到,村子里已经来了汉奸,而汉奸所得到的消息是村子里只有少数八路军。所以在日军看来,出动了300多人,已经算是重兵围剿了。 不得不说,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在不知不觉间,就为这场战役立下了天大的功劳。 如果说日军大规模来袭,兵力远超于八路军的话,我们自然会选择战略性撤退。但此时日军的兵力比我们少好几倍,这种送上门来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 为了保证将这些日伪军队全部消灭,闵鸿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制定出了详细的作战方案:三营的部署保持不变:9连和10连阻击敌人,11连和12连从敌人的右侧迂回。在此基础上,命令2营的副营长带着7连支援迂回到敌人右侧的部队。而营长则带着5连6连则从敌人的左侧迂回,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剩下的8连,则被闵鸿友安插在了村西的一处高地上,以防备有敌人援军赶来。为了防止日伪军队从大沙河渡口支援或者逃脱,闵鸿友还专门安排一营在此待命。万事俱备,只等日伪军钻口袋! 反观日伪军这边,他们也同样布下了"天罗地网"。 首先,他们在村南的出入口,架设了数挺重机枪,然后又把60多名伪军埋伏在村子的西北处,这里是八路军撤退的必经之地。随后神岗中队又抽调精锐,埋伏在了安太庄大沙河渡口,以防备八路军从这里渡河转移。 不得不说,这一幕是非常有意思的,尤其是安太庄大沙河渡口。八路军有人埋伏在这里,神岗中队也有人埋伏在这,而且双方的伏击部队,距离还非常近。 只不过八路军提前赶到,神岗中队来得有点晚,他们鬼鬼祟祟的行动,早就被八路军尽收眼底。双方都布置好了口袋,那么究竟是谁钻谁的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日军来搞夜袭,肯定由他们率先发起进攻。 在天空刚刚泛出一丝鱼肚白时,神岗中队便在平射重炮和重机枪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 枪声一响,神岗中队就被打懵圈了。 这是搞突袭? 八路军各个严阵以待,全副武装不说,一些制高点也被占领了。最关键的是,神岗中队发现自己已经被团团包围了! 这哪是搞突袭啊,这就是突围战啊。 虽然神岗中队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毕竟是日军精锐,经过短暂的混乱后,他们迅速稳定住阵型,并且向八路军9连和10连驻守的主阵地发起了冲锋。 凭借着强大的火力,神岗中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占据了优势,攻下了一部分阵地。闻听消息后,闵鸿友立刻愤怒了,随后他对三营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阵地,守住阵地! 如果正面阵地失守,那么所谓的右侧迂回和左侧迂回就会变成笑话!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17团展示出了自己常胜团的实力,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他们在阵地上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几个照面下来,10连连长便已经壮烈牺牲,9连指导员身负重伤。但即便这样,9连和10连依然牢牢掌握着阵地。 双方一直激战到了7:30,左右迂回的部队终于赶到! 随着闵鸿友的一声令下,17团的战士们从三个方向对神岗中队发起了反攻冲锋。 然而接下来的战斗,并没有闵鸿友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尽管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但神岗中队的战斗力仍然出乎了众人的意料。 这场仗打得非常艰难了,每一次都有八路军战士倒在冲锋的路上。 带头冲锋的7连指导员倒下了.... 8连的一位副排长和一个班的战士在两次冲锋后,只剩下了两个人..... 就这样,双方激战到了8:30,在付出了极大的伤亡后,八路军终于攻克了日军临时搭建起来的阵地。在9点左右,17团以牺牲74人,受伤156人的代价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一场战斗打下来,17团也取得了很大的战绩。他们共击毙了日伪军300多人,并俘虏了7名日军和18名伪军,只有6人趁乱逃跑了,并缴获大量的武器辎重。 事后从俘虏口中得知,被歼灭的日军是有"常胜军"之称的日军神岗中队。随后"八路军常胜团战胜日本常胜军的故事",开始在燕赵大地上流传开来。 当然,在战斗中当地百姓也自发地组建救援队,冒着危险抢救伤员,有些村民还冒险到前线帮着战士们修建工事,这些也都是最可爱的人。 作为指挥了南龙岗反袭击战的闵鸿友,在1955年的授勋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这场成功的反袭击战斗,也在解放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团战例选编》一书中的第一个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