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9月8日去世之后,区块链市场上突然涌现出一大批与女王词条相关的Non-Fungible Token。 包括Queen Elizabeth、Save the Queen、Queen、QueenDoge、London Bridge is Down等与女王息息相关的关键词,均能够在OpenSea等各大平台上搜索到一堆英国女王的meme coin与NFT。 甚至以Queen Elizabeth Inu命名的NFT项目,在24小时内,最高涨幅约28,506%;Elizabeth在12小时内的交易量超过270万美元。 当然也有一些是为了纪念伊丽莎白女王才应运而生的NFT项目,比如: RIP QUEEN ELIZABETH II | MINT LIVE. 创始人一定很爱他们的王。 而不是钱。 这不由让我想到之前二舅Dao的盘子,Reno已经写过了,我就不多赘述,没看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二舅DAO"图片超链过去。 二舅是绝对热点,那几天在B站的热度空前绝后,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都知道横空出世了一个二舅,治好了大部分人的精神内耗;而在Web3领域人的视野里,二舅Dao就出现了。 不管它究竟是一个杀猪盘,还是一个被捏造出来其实根本没有获利的Dao,至少在多个领域,多个维度,已经杀出了一条流量和利益的血路。 还有悲催的李易峰。 9月10日晚间,有项目方发行名为"李易峰"的代币。 次日下午,演员李易峰被通报因多次嫖娼遭刑拘。与此同时,在去中心化交易所,项目方注入的代币池内,"李易峰"同名代币价格巨幅波动,涨幅一度破400%,此后一路下跌。 也算是一个未卜先知? "李易峰"代币的持有者一度达到566名,市值1.3万美元,24小时交易量逾6万美元。项目方初始注入池内的成本价值1枚WBNB(Wrapped BNB是 一种BNB货币 ),约290美元;注入池内的代币总量为发行总值的50%,剩余50%的代币被打入黑洞地址。 甚至惊动币安发出通知:任何人都能铸造代币,警告代币可能存在假冒等情况。 但很明显,这种假冒风险与项目方跑路并存的代币,依旧会让投机者,血本无归。 不过,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在好奇,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一有热点时事,无论国际国内,立马就会有人把相关事件、人物做成meme coin或者NFT放到链上去。 他们真的能获利吗? 在我看来,催使他们做这个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他们在哗众取宠 2.这是一种新型的NFT诈骗手段 3.以热点来博取关注和流动性,从而推动利益的生成 QA 这本就是一个不需要路线图、社群的NFT项目,就当做是纪念品,放在自己钱包里,至于涨跌之后的交易,则是交给持有人和市场自行去试错。 消费的群体一方面来说,是当事人本人,另一方面就是对当事人抱有某种心理的人群,比如说对女王的尊敬。 秉持着这样的心理,购买了Queen相关加密货币和NFT,不经意地推动了其流动性,间接达成了上链人的愿景。 这就好像,你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些"佛像"、"菩萨"、甚至于"大佛的脚趾"之类的视频或者图片,配文大致都是刷到一定要点赞真的很灵之类的话,这些帖子的赞和浏览量通常都非常之高,也正是运用了这种消费心理。 推上对此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持赞同意见的大多数认为,Web3的发展需要与现实社会并行,那来自社会的时事热点,被放上链,也是有迹可循的; 略带嘲讽的评价则更像是这则推文里的表达,它形象又幽默地反应了加密圈的病态心理: 面对女王逝世的新闻, 普通人:RIP; 加密圈Degens:发布"女王"相关BSC货币,增加流动性。 换而言之也就是不管这件事代表了怎样的立场,只要有热度,万物皆可上链。 前段时间V神和某个KOL的合影,因为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细节瞬间成为了Web3人群疯狂转载和传阅的对象。 问:V神在跟一位妹子合照中,为何如此吸引眼球?以下哪个是正确答案。 A.V神装了一裤裆的eth B.裤兜一把左轮手枪 C.以太坊要硬分叉 答案是D,太硬了,V神真的太硬了,硬到这张合影立马被做成了NFT。 不管他到底是裤裆藏雷还是藏了eth,以太坊币价当时确实也因为这张meme图应声拉了10个点左右。 所以,换个思路来说,Web2的人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去疯狂传播某个明星塌房、某个国际大事的热点,而Web3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推送新闻,那就是上链。 但是,QA温馨提示,识别地毯骗局,不要因为一时的热度冲昏了头脑,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事"被上链,做个看客能省心不少。 NFT虽好,可不要贪心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