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关羽,让人想到的是诛文良斩文丑的英勇;是千里走单骑的忠义;是水淹七军的多谋。无数的人为他的人格魅力和行为所折服,就是这样一个如神明一般的人物,最终却败在了麦城。让人惋惜之余,不宜多了一些疑问,关羽这样悲剧的下场,究竟是谁的过错?谁该为之负责? 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方瓜分荆州。刘备按照诸葛亮隆中策的部署开始打益州的主意,恰巧益州牧刘璋听取了张松和法正的建议邀请刘备入蜀来攻打汉中。不曾想张松和法正反叛了他,刘备得到了刘璋资助的军马粮草后调转枪头攻打刘璋。刘备的军队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绵竹,一路上也不断收降刘璋的军队。接着刘备又调集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前来帮忙,只留下了关羽一人镇守荆州。 留关羽镇守荆州,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决策的失误。其实这也是刘备的无奈之举,也是当时是最明智的一个选择。首先从环境上来说,当时的荆州,北面有曹操虎视眈眈,东边有孙权不怀好意。他们都时刻觊觎着荆州,就荆州处境来说还是十分的危险。 从人选上来说,刘备当时的留在荆州的将领只剩下张飞,赵云,关羽,谋士只有诸葛亮。张飞生性暴躁,性急少谋,他担任坚守荆州这样的重任显然不合适。赵云虽然文武双全,但是并没有过多地受到重用,在刘备心中一直不是最佳人选。而诸葛亮虽然有谋有略,但当时跟随刘备前去荆州的庞统已死,刘备急需一位为他谋划统筹的人物,所以最终只剩下关羽一个人选。 关羽这个人智勇双全,赤壁之战时就由他率领1万水军接应刘备,具有统帅水军和陆军的能力。荆州地处长江,能率领水军的能力恰恰是统帅荆州所必须具有的,而关羽恰恰具备。就忠诚方面,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 综上分析,关羽的确是镇守荆州的不二选择。关羽虽优秀但是他也存在着一些毛病,首先是自视甚高喜欢攀比爱听奉承话。当年马超归降刘备,关羽听到消息后,便写书给诸葛亮问马超是什么样的人物?诸葛亮自是知道关羽,是想与马超一较高下。于是在给关羽的回信中,他写道"马超文武双全,是一代豪杰,可以和张飞一比高下,但还是比不上美髯公你的超群绝伦"。关羽收到后十分高兴,并将信给宾客展示。 正是骄傲自满的这个缺点,使得关羽在取得了水淹七军等一系列胜利后过于自负,低估了敌人的实力,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自以为能够轻而易举地拿下樊城,后来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处境。 关羽的第二个毛病是蔑视士大夫。孙权曾派遣使者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为妻,关羽对着使者便破口大骂,辱骂了孙权拒绝了婚事。对于孙权的轻视和他之间产生的矛盾也为他后来被杀埋下了伏笔。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士仁因为粮草没有及时补给,就被关羽一顿责骂并要处罚,这也使得他们对关羽不满。 由此来看,关羽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他低估了敌人的实力,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错误的时机攻打了襄樊。其次和孙权的不和以及部下之间产生的矛盾,也进一步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可以说关羽本人是对他自己的死负有很大责任的。我们在悲伤之余,不禁又要产生了疑问,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诸葛亮和刘备他们为什么不去帮助他?对于关羽的死又该负有怎么样的责任呢? 首先在刘备集团夺取益州称王之后,刘备本人并没有要求关羽攻打襄樊。也就是说关羽攻打襄樊是他本人的行为,可以说他的这一行为是配合刘备在益州取得的胜利。而关羽在战争的前期是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刘备方面收到的消息都是捷报,当听说孙权从后方攻打荆州时为时已晚。战场环境的急转直下是让刘备集团无法预料到的,那时刘备做任何反应都已来不及了。 人们最关心的就是诸葛亮号称是刘备集团的智囊,为什么没有劝阻关羽?仅仅从《三国志》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关于诸葛亮不让关羽攻打襄樊的记录。但是从后面法正传中诸葛亮说"倘若法正没有死,就能劝阻先祖不去攻打孙权"这一句话可以推断出当时刘备集团的决策人其实已经不是诸葛亮了,他说的话刘备也不再听了,刘备只听法正的话。所以诸葛亮当时也并没有劝阻关羽不去攻打襄樊,只能保持了沉默。 由此可以得出关羽的死,绝大部分是他本人原因造成的。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责任。唯一失误的地方可能就是在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没有派出得力的辅佐。他们应该意识到孙权这个盟友也是不可靠的,益州得手后荆州那边的压力就会增加。 从关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忠义勇敢,有智谋的杰出将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自负高傲。以史为鉴,我们后人应该吸取他的教训,为人处事保持谦虚温和的态度,不骄傲不自满。成功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失败时也拥有乐观的精神,对朋友有情有义,面对挫折无所畏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