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邓小平若接受元帅军衔,在诸元帅中列第几位?
军衔和勋章,代表着新成立的国家对那些艰苦卓绝革命生涯的高度肯定。
作为优秀的指挥官,邓小平并没有在1955年被授衔,按照元帅已有排序,若是邓小平接受了军衔,那么他可以排在第七。
优秀的指挥官
被大众所熟知的"刘邓大军",本身就是对邓小平指挥能力的巨大肯定,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军事能力则被极大地体现了出来。
1948年,邓小平和刘伯承二人考虑到中原局辖区大且部队的数量多,三部分野战军的数量也在20万以上,要统一指挥这些部队,就必须要加强领导力量,后来,陈毅就来了。
南线也形成了一个指挥中心,刘、邓、陈这三个四川老乡紧紧聚在了一起,两大野战军的协调和配合进入了历史更高的水平。
特别是关乎命脉的淮海战役发起之后,这三人再加上粟裕和谭震林组成了总前委,邓小平出任前委书记。
那段时间,也是三人军事素养充分发挥的一段时间,邓小平行事果断、意志鲜明,这次和老朋友们聚在一起指挥部队,淮海战役也最终以解放军全面胜利而告终,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
到了年底,当三大战役基本取得了成功时,毛主席依旧思考着很多东西,在他的眼里,长江绝对不能是分界线,古往今来,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长江都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1949年3月5日的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完成渡江后应当稳健地向南方进军,先占领城市,后占领乡村。
当时,华东局的书记是饶漱石,邓小平是中原局书记和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这次会上,邓小平第一个发言,这也说明中央已经经过周密思考了。
邓小平在会上的发言细致而周全,毛主席非常赞同,他说:"人事配备,现在就这么定,将来有了变动再说。"
由于当时国共双方还在谈判中存在一些变数,在处理渡江时间变化的过程中,邓小平的才能就充分展现了出来,毛主席也评价他为"人才难得"和"柔中有刚"。
终于,在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悍然拒绝国内和平的那一天,渡江战役开始。
在邓小平等人的指挥下,百万雄师浩浩荡荡地渡过了长江,从此横扫千里,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已是不言而喻。
后来解放大西南的过程中,邓小平更是将谋略用到了极致。
一位杰出的指挥官,不仅仅会指挥打仗,还懂得"攻心"。
在进军西南之前,解放军为了争取四川的国民党起义,邓小平等指挥员还专门派人进行了游说,指出川军不应当成为蒋介石的殉葬品,为此,邓小平还给出了三个方案供他们选择。
邓锡候、黄隐等人也就因此打消了种种顾虑,最终决定起义。
甚至是对于蒋介石那些嫡系部队,刘伯承和邓小平也没有放松争取的工作,在军事上打击的同时,也在政治上坚持做到仁至义尽,因此,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和破坏。
11月1日,进军川黔的作战发起,在彭水以东的地区歼灭了宋希濂集团,又夺取了贵阳、遵义在内的多地,切断了敌人向云南逃窜的退路。
南路军先头部队一路高歌猛进,打垮了国民党军的抵抗;北路军也将矛头对准了重庆。
重庆和成都这两座重要城市的先后解放,国民党多批次集团冲锋也被打退,众多国民党军的将领也纷纷起义,蒋介石和胡宗南先后坐上了飞机逃跑,在邓小平等人的指挥下,蒋介石在大陆和解放军的最后一场较量也宣告失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人民解放军就走向了正规化建设,前几年是准备时间,酝酿到1955年,也正式实行军衔制。
在这一年2月8日通过了《军官服役条例》,对"元帅军衔"的授衔条件有了规定。
具体的内容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有了这样的大标准,就可以来梳理究竟谁可以评定为元帅,除了历史上的战功之外,还要考虑具体的职务。
在1954年9月,考虑到加强对军事工作的领导,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新成立的中央军委有12个人组成,其中就包括邓小平。
人民解放军阵营中战将如云,能够跻身于元帅之列,也属实是不容易。
授衔同样是对组织工作的一次考量,能否做到公正和公开,所有人也都对这次授衔工作有着很高的期望。
负责这项工作的,主要是彭德怀和罗荣桓,他们面对复杂的军队现状,想要将这件事彻底做好,也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有的人对这次授衔看得非常重要,甚至还会专门跑到领导那里去要军衔,表明自己过去劳苦功高,还有的甚至会向自己的领导哭诉。
毛主席还曾说过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按照当时筛选"元帅"这个军衔条件的时候,包括周总理、刘少奇、邓小平也都应该被列为元帅的,按照最初的那一套方案,他们的名字也确实出现在上面。
而且,当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讨论中,大家还一致认为要将毛主席授予"大元帅"军衔。
毛主席听闻这件事后也摆了摆手,他对大家表示自己不要这"大元帅";当毛主席询问刘少奇的时候,刘少奇的意思也是"不评了";一旁的周总理和邓小平都坚决摆手,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就这样,战功卓著的邓小平同志就没有被评定为元帅。
若是评帅,便是第七
邓小平若是参与评定元帅,他的位置应该在第七个,位于陈毅的后面,他的历史贡献,已经决定了他能够获得元帅军衔。
这也不完全算是一种分析,而是根据当时的初步审定,就是这样一个顺序。
回顾过去那段革命历程,中国革命的"山头"是在农村包围城市等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战争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了军队,土地革命时期是红军的三个方面军、抗战时期是八路军三个师和新四军、解放战场上是五大野战军。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组成部分,比如东北抗联、琼崖纵队等等,这些都是中国革命道路中的特殊之处。
那么,各时期的"主要山头",都有元帅和大将,这也并不属于一种偶然。
看看可能排在邓小平前列的,其实也都是合情合理,中国军网也曾公布了一份"军事家名单",按照的顺序是:统帅级人物、元帅、大将、先烈。
毛主席名列榜首没有争议,而周总理在战争时期就是军委副主席,后期又担任着总理的职务,位列次席同样无可争议。
接下来的朱德则一直担任着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被列为统帅级人物,同样是没有异议的。
在这份"军事家排名"中,将邓小平排在了第四位,考虑的是他"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在其他9位元帅之前。
单从当年元帅的评定来看,除去毛主席和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参与了元帅评选,位列元帅之首。
而第二位是彭德怀,红军时期就是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后来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再加上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的身份,评为"第二元帅"也没有任何悬念。
从第三到第六,则分别是林彪、刘伯承、贺龙与陈毅。
他们的战功和资历其实并不能横向对比,还是要看"山头"。
他们分别对应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和新四军。
在解放战争中,除了贺龙之外,其他三人分别对应四野、二野、三野的司令员。
这样一来,也就使得邓小平在"元帅榜"被排在了第七位。
而能排在罗、徐、聂、叶之前,也和邓小平曾担任"刘邓大军"政委以及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有关。
因此,在1955年9月3日罗荣桓等给周总理以及刘少奇委员长的正式报告中,将关于11位同志被授予元帅军衔问题提出,请国务院转呈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办理授予军衔的法律手续。
后来,邓小平退出了元帅评选,最终的元帅被确定为10人。
9月16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陈云也给大家详细解答了原因。
因为有些同志在军队中服役,现在已经转业了,没有被授予军衔,比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指挥和作战都是有功的,中央考虑了予以授予,可他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中央秘书长,搞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
主要想要表明的,其实也是邓小平自己的意见,这和他的个人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邓小平也就是这样才和元帅军衔擦肩而过。
如果邓小平等人都要参与元帅的评衔,那么共和国首次授予的元帅就有13位了。
参考
新中国首次授衔秘闻:邓小平为何不是元帅(图) 人民网
中国当代军事家排名 邓小平在哪9位元帅之前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