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保险色变,谁的责任?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和风险,而保险无疑就是转移风险最佳最有效的手段,可为什么会谈保险色变呢?
1、跟保险销营销模式有关,保险营销模式跟传销大致相似,都是靠拉人头,不断发展下线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才有分红,完成任务工资才有保证。
2、刚进入保险公司的员工通过内部培训成功洗脑后,单位就开始不断地逼你要有业务定向,要你做几单业务后才能转正,而且还会引导你,作为员工,如果你自己和亲人身上没有几份保险作为保障,怎么能够抵抗以后的风险,怎么能赢得你客户的信任,买了保险就能转正,买了保险还有分红等,在各种利诱之下,便稀里糊涂的帮自己、帮父母、帮家人帮了保险。
3、买了几份保险,你就转正了,可这样下来一个月的保费就要好几千,公司给你的底薪和分红又被公司拿回去了,甚至还要倒贴,上了贼船了,想下也没那么容易了。
4、这样便要不断发展新的人头,因为公司承诺给你的底薪不是一直有,只有3个月,3个月后没有新的业务底薪就会下降,到了这时候你会感觉压力重重,收的工资已远不够保险费付出,每天到公司上班,向领导汇報工作主管又会逼你多做业务,没办法,只能是努力挖掘身边的潜在客户,否则只有辞职的退路,但买的保险每月还得交。
5、这样被逼的保险业务员推销保险业务时,不考虑客户的实际交费能力,夸大产品功能,忽悠交费方式,推销保险只管卖出去,只说利不说弊,甚至连交费年限、理赔事项也不说清,而且还大多推销的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原工作一起的同事熟人等。只要有兴趣的,不管适不适合,便会穷追不舍,一心只想完成自己的目标,很多本身就存在忽悠、欺骗的性质。
6、很多业务员完不成任务之后不得不选择离职,保险从业人员流失率特别高,人才市场长年都有保险招聘的身影。业务员离职不干,原来卖的保单也就成了无人跟踪单,而出了事情保险理赔手续繁锁,到最后都是保险公司说了算,刚开始推销的承诺与实际相差是天地之别明显的受骗。
7、买了保险的本身对保险依赖感就强,买保险还想着保本,就被忽悠买了理财险,结果发生意外或重疾却无法理赔。很多保险不是一次性交费,要交几年甚至几十年,交了十几年,也都没用上,而保单内的价值却不见增长,或多或少也会有被骗的感觉。
8、以上种种累积,身边时有发生,导致现在周边谈保色变。保险确实是有好处的,但保险永远都是需要的人买不起,就如混沌哥分析买社保的人群一样,一个长期在混饱线挣扎的人哪会管他什么保险,一个连温饱才能勉强解决的人,哪会管他以后的事情。
这是个很可悲的事情吧,很多东西在中国本土化后都变了味道。您看,很多驰名中外的很多品牌比如苹果,三星,还是特斯拉,还是奔驰宝马等一众外国大牌,到了中国后对国内民众的一干售后服务都当成了泼皮无赖的无理要求了,成了讹诈了呢?!与来申请售后的民众交接的人还是中国人,这就好像当年入侵者手下的二鬼子,很多的恶毒手段都是这帮二鬼子想出来并且执行的,或许后面的主事的初衷未必是这样,但因为这帮二鬼子的出谋划策,目的是有利于这些外国品牌,当然会欣然接受了。
放到保险行业也是一样,虽说外国人的脑子未必有中国人这么灵活,在国内各种的钻空子,找便宜。但保险行业到了中国人手里,但生意就是生意,保险也是一门生意,都赔给你了,公司还这么赚钱,赔付的多了年底的年终奖哪里还能领取呢?说出来当真是特别的讽刺,我之前接触个保险,见过恳求客户签单时保险人员的低眉顺眼,卑躬屈膝,也见过赔付时保险公司人员类似古代衙门里冷脸办事,高高在上的官差。他们的出发点就是能少赔就少陪,能不赔就不赔,因为这些与自己的收入直接挂钩,这才见到了很多合乎理赔标准但就是推诿,拒赔的案例频频报导,通过媒体被世人所见到了。
这就是没有远见,自断臂膀的短视作为。没有信任谈何未来,不信任保险了,保险的从业人员都和西北风去吧。脑子有病的公司规章制度,如此下去,保险行业会在中国寸步难行的,那又有什么未来可言。
这个我最有发言权了,保险业务员从来不讲真话,都把最好的一面推销给客户,坑坑洼洼的,从来是掩盖过去了,还有发生保险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是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我给孩子买了一个保险,买的时候各种说好,可报销的时候门槛极高,七八年了,也没用上,孩子生病都是自己花钱。
这需要媒体人的正面报道。国家已经为保险正名了,且有了保险的节日。但网上充斥着保险理赔难,这也不赔那也不赔的说法。真的吗?
用心一查各个公司每年的信息公示都能看见理赔率,并且基本都在98%以上,这些信息都受国家监管的。拒赔率比高档产品的残次率都低,并且拒赔一定是有理有据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年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长说明还是相信的多,不信的也没办法,没有义务去解释啥。
谈保险色变,保险公司的责任!
买保险之前吹得 天花乱坠,死缠烂打忽悠你买保险,理赔时百计千方千方百计推脱不赔,实在没得办法无法脱身时也不会赔到位,象征性地赔一点打发叫化子!保险公司的信誉都叫它的业务员和理赔员玩砸了,人们知道保险有用,但很少买保险公司的保险,车险除外,人们都愿意去买社保和医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保险公司的用人制度也有问题,隔三差五忙着招人的少不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人员流动性大,类似传销拉人头,招一批业务员,让业务员去拉熟人买保险,亲戚朋友找个遍,拉来业务的干几个月,拉不来业务的炒鱿鱼,业务员走马灯,为了业绩,买之前业务员百般忽悠你,说得十全十美,让你动心,真有事时,理赔处处限制,根本和买时是两码事,让人感觉吃亏上当,人们现在把卖保险的都当做骗子,谁愿意跟骗子打交道,拿出大笔的钱去买保险呢?!
保险公司砸了自己的招牌!
谈保险色变,责任当然是保险公司了。
在国外保险行业是发展很好的,为什么呢?保险,保险,重点在于一个"保"字,也就是出了各种意外时保险公司可以让保险人得到一定的保障,如果保险公司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话,没有谁不愿意买保险的。
但是,为什么我国谈保色变呢?因为保险公司太坑人了,现在的保险除了车险不得不买外,其他的保险几乎是谁买谁上当。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保险公司过于注重公司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保险人的利益。
我举一个例子,原来我们村种植生姜,每年生姜都是大丰收。有一年,保险公司推出了一个生姜保产保险。大家都知道,种生姜最怕的就是姜瘟,姜瘟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防治办法。姜农当然知道这个保险的好处了,所以都积极投保。很不幸的是那当姜瘟特别严重,姜农得到很大的实惠,第二年姜农再去投保时,这项保险业务取消了,原因是这个保险业务赔钱了。你说,这样的保险谁还认可呢?
至于保险业务虚假宣传保险业务,只宣传保险有利的一面,掩饰不利的一面,夸大产品保险范围,超出保险合同条款规定,胡乱承诺,业务员说的与保险条款不一致,到期后保险人才发现被骗了。
其实这就是欺骗行为。
保险是好的,但是一定要规范。保险行业造成这样的结果,自己种下的果,只能是自己咽。
感谢邀请
曾经了解过一段时间的保险业,认识的也比较浅显。但那些说保险是骗子的,只能说还是自己经济实力不够,其实保险本身没有问题。
对此,我有以下看看法,如果和你的看法一样,不胜荣幸。
1、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流动大
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是没有底薪的,他们的工资来自于保险提成。好一点的险种提成能拿到40%左右,而且这是一年的,第二年续佣也是有的。
卖出去一份长险(几千块钱,交几十年的那种),够吃好几年。但是中国人的保险意识还是不大太强,所有保险业务员不能保证每个月都能卖出去保险。
刚进去的人,要是没有太多人脉,大多数是撑不下来的。时间长了,只能导致业务员辞职,那些之前的保险客户没人服务,时间长了也觉得保险公司说骗子。
虽然每个人新人进去,都会匹配相对数量的孤儿单,进行服务。但新人啥也不会,服务肯定是不周到的。
客户和业务员之间的信任是很难建立的,毕竟涉及到金钱,这样导致大家对保险的认可度降低。
大大打击了保险业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最主要的是每个月都有任务要求,完不成就拿不到工资,这受得了啊!
2、保险的赔付
保险说白了,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所有人集资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等到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别人在帮自己。
但毕竟人的生命有时候很脆弱,有很时候很顽强。哪里有那么多人每天生病着玩儿啊,都真正用到高额赔付金的人真的不多。这就导致保险失去了实用性,而人们看不到他的未来价值。
没有任何一份保险,会把一个人一生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给包纳进去。要说一个人把保险买全了,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生病或者受伤没有得到理赔,就不信再任保险。不再购买保险,真正遇到大事了,又追悔莫及。
比如一个人买了一份理财险,财产险,寿险,还有一份重疾险。这份保险包含了120种重大疾病,赔付200万。有一天一个人得了在这120种重大疾病之外,保险公司肯定不赔。
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是不是很亏?可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人家好像也没有责任,毕竟任何事都有一个规整制度。
保险公司又不是慈善机构,人家也有自己的运转流程。多赔付一个客户,公司就要损失一部分资金,肯定把保险责任写的对自己利益最大化,能不赔就不赔。
3、国人的保险意识
咱们的国家虽然发达,但是大部分还是穷人。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肯定不会觉得保险是骗子,很多人都是因为父辈留下保险金生活变得更好。
之前看到有人评论说车险还可以,给人买保险大可不必。
只能说一看就是个被保险坑过的人,这都是21世纪了,人的命还能没有车值钱?
都说交那么多钱,一次都没用上,白交了。其实不是因为白交了,只是车险被理赔的次数可能多一点,让人们看到了保险的实际价值。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寿险的价值在未来!
还有一点,买保险就是为了赔偿?当然不是。保险保险,只是用来分散风险而已。保险用强制性的储蓄方式,让我们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我们这一生,很多事情无法预料,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情发生,谁也不知道明天和灾难谁先来。
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被夺去生命的人数不数胜数,其中年轻人不在少数。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就遭遇横祸的人,家里的人怎么办?
我的一个朋友的父亲,40岁,没有保险,某次开农用车外出,发生惨祸,昏迷不醒,在ICU待了60天,人醒来了,可是家里欠了很多债,这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
当时她父亲在自己的道上开,对面来了个开大车的,玩手机呢,占了他的道。老父亲不得已变道进去大车司机的道,可是快到跟前了,大车司机猛打方向盘,回到了自己的道。
我朋友父亲父亲已经来不及回去了,只能面临悲剧。最后大车司机没有赔付一分钱,但人还得救。
我朋友后来瘦的不成人样,哭的稀里哗啦的。两个月瘦了30斤,昔日那张圆圆的脸上,再也没有笑容了。
大家谈保险色变,无外乎企业没有做到真正的为客户想,一切以客户利益出发。
客户也没有在交易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导致无形中的矛盾越来越大。要说责任,保险公司有责任吗?有啊!为什么不改变营销模式呢,不逼业务员业绩,把高额佣金变成底薪,福利各方面也跟上呢!
保险公司也有国企,可员工待遇和那些公务员比,差远了吧!
要说客户自己也责任吗?有啊!买保险之前为什么不查询一下,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险种呢!现在网络在这么发达,缺那一点时间吗?自己不懂稀里糊涂买了一堆没用的保险,只能怪自己。
这么多,也不是要推销啥的,只是希望有能力的时候,还是买一份保险吧!毕竟人有旦夕祸福,我们不可能平安一生,健康永伴,你说,对吧!
图/网络
侵删
绝大部分的客户并不是不喜欢保险,而是不喜欢现在的保险推销方式。对于产品方面
现在各家公司的产品差距在逐步地缩小,尤其是保险责任方面,更是趋于同质化,差别主要是在价格方面。
同样责任的产品,价格差距可能会相差30%甚至是40%。
一般来说公司越大,产品的价格也就越高。对于价格这方面,很多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都会用公司的知名度,股东,甚至是理赔数据来展现他们的价格高是有原因的。
如果是一个懂行的从业者都知道,其实价格主要是取决于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购买任何东西都需要考虑价格,如果是同样的东西,你可以用更优惠的价格获得,如果是你你选择价格优惠的小公司还是选择价格高昂的大公司呢?
其实产品不是最重要的,不是因为产品什么的而反感保险,因为对于大部分的客户来说,各家保险公司的还是有信息壁垒的,客户也不懂产品,只是听业务员包装而已。对于营销方式
现在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新入职的保险公司业务员,他们本身对于保险的认知就是一知半解,他们再给客户讲解保险的时候大部分采取的都是吓唬的方式。
什么生老病死残,等等内容。
要不然就是天天缠着客户,让客户买保险,不买保险就各种电话追踪,信息轰炸,反正是一提起来就挺头疼的。
要不然就是会销模式,举办各种会议,邀请客户参加,在会议上讲的内容又是那一套,这么多年了没有任何变化。
这样的销售模式,谁也不会喜欢。
还有就是业务员为了签单,瞎讲保险产品,夸大其词。
这也源于业务员对保险产品本身的认知不足,因为保险公司培训的时候只是讲保险产品的优势,很少讲保险产品的劣势,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对于保险的服务
其实这也是业务员的事情,人家和你购买了保险,最起码的服务是要有的吧。如果连最基本的服务都保障不了,当初你赚人家的佣金的时候是不是要掂量掂量呢?
保险成交不是终结,而是开始,只有成交之后,服务才刚刚开始。
很多保险业务员未成交之前一天跑三趟,成交之后三年不见面。客户体验感极其不好,当然会把这些不好的怨气发泄在保险行业,觉得保险行业的人都是不负责任的。
处理过人身保险合同纠纷的案子,说说自己的看法。
业务员夸大其词比较常见,至于保险公司对其明知仍然放任还是内部有规定但架不住业务员为了业绩而不惜违反就不得而知了。
特别要警惕所谓同事、同学或者朋友的亲戚朋友介绍的。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一是基于信任,二是碍于关系也不好刨根问底,就稀里糊涂地签了,对于各种风险提示书也是没有多看一眼就大笔一挥打钩确认,在保险公司回访的时候也是各种配合地回答是或不是,没有一句追问。等真需要用到保险了,才发现自己条件并不符合。比如说隐瞒病史,可能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公司体检,问题也只是女性常见的甲状腺结节,医生说没问题不用手术,问了业务员也说不用管,全部按照他/她说的打钩即可。但由于在相关保险合同中勾选了不存在以上疾病,在电话回访中也是明确在基于对保险条款的基础上如实陈述,在保险公司看来,仍是未履行告知义务,退你保险费已经算是人道主义的表现。
即使在经过反复协商无效后不得不起诉,保险公司现在在证据搜集与保存方面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保险合同列明的疾病种类越来越细、风险提示书也有、电话录音也保存完整,等等,结果也总是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