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五十把羊了个羊,我开始思考
最近有个微信小游戏,叫"羊了个羊",火爆朋友圈。很多大学生上课玩,下课玩,睡前玩,睡醒玩,就为了过掉第二关,加入羊群,成为"羊上羊"……
看到很多人为"羊了个羊"发朋友圈,并配文"爱因斯坦玩了都害怕""灰太狼玩了都不敢再吃羊",进一步刺激我的好奇心。
纯属一乐前天晚上,十二点左右,我准备睡觉,睡前又看到朋友在朋友圈发"羊了个羊",好奇心驱使我点开了这个小游戏。玩到将近两点左右,我才放下手机,然后陷入沉思。
讲真!"羊了个羊"非常好玩,令很多人废寝忘食并不是空穴来风。
"羊了个羊"的游戏目标,就是把堆叠起来的牌,全部消除。三张相同的即可相消,表面的牌被选了之后,下面的牌才会露出来,当卡槽满了之后,游戏失败。
游戏规则十分简单,游戏节奏也很快,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把,运气不好,一分钟就可以重开。同时,难度也相当的大。被人一直吐槽的莫过于第二关!
第二关真的巨难过"羊了个羊"让我想起去年火的另一个小游戏——召唤神龙。在当时,召唤神龙同样刷屏了我的朋友圈,和"羊了个羊"一样,节奏很快,失败率很高。但是大家都是"越菜越爱玩",发了疯似的上瘾,一开就是十几把,几个小时,甚至难以停下来。
接着,我想起高中时,语文老师和我们探讨过的一个问题——"游戏瘾"。曾经,外国媒体记者采访过一家游戏公司,询问他们"人能否成功克制游戏带来的上瘾"?该公司的高层说:不可能!我们设计的游戏就是为了让人上瘾,游戏的设计,首先经过了充分的人性分析,然后根据人性的弱点去设计游戏,让人一旦接触了便再也戒不掉。信息时代,人性的欲望和弱点,能够被各种各样的大数据解析,我们在大数据前已经暴露自己的缺点无疑。在铺天盖地的游戏中,"羊了个羊"能够火出圈,必然也是抓住了人性中的某些成分。我们一旦开始上手,便很难逃脱上瘾的泥沼。
"菜"不是你的罪,是游戏的开发者故意而为之。如果这个游戏考验的是智商,那么爱因斯坦来了可能也得摇头,这个游戏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运气成分。游戏对于使用者来说,本该是一种娱乐的工具,可是当没有自制力和自省力的人碰上游戏,游戏便真的成了"毒药"。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说,他们是为了设计出好玩的游戏,赚更多的钱,当然希望上瘾的玩家够多。但游戏本身不是坏的,ta原本只是娱乐工具。在合理使用的人手里,ta就是娱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联络感情。但在不合理使用的人手中,ta就是毒药,而且是慢性毒药,渐渐腐蚀身心健康,直至瓦解掉一个人的人生。
小学时期,有很多父母眼中的"天之骄子",可是上了初中,有了自己的手机平板,在现实生活中就再也骄傲不起来了,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刷存在感,寻找虚拟快感来弥补现实中的落魄和失意。人生中,有很多像"游戏"这样的双刃剑。可能是一种事物,可能是一件事。
我们常常呼唤努力,倡导努力,表扬努力。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刺激了一大批人加入内卷,内卷越来越不可逆。我曾听闻,我的某位学长在大学因为努力过度,好胜心太强,先是患了抑郁症,后来因为"过劳""走"了。就连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早先他在北大时,因为努力过度患了病,休学一年。身体永远是革命的本钱,凡事讲究个度,在健康活着的前提下,再去享受、拼搏。回到"羊了个羊"这个游戏,我玩了几十把,失败了几十把,但仍有想赢一把的激情,还想再玩下去。但我的理性告诉我,不能再玩。
我有停止不玩的念头,但不是在"第五十把",大概在第十几把就有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停下来。没开一把,我都告诉自己,玩了这把就不玩了,这是最后一把。离谱的是,我明明知道自己会输,但还是选择玩下去。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明明知道有一个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但还是为了一时的快感——自己的瘾而去浪费时间。
我曾谈过一段失败的恋爱。 分手后,曾有过一小段时间与前女友失联。后来,她时不时地找我聊天,语气略带暧昧,我知道她和别的男生聊得火热,本不想搭理她,但我还喜欢她,不自觉地成为她池塘里的一条鱼。
但是最后,我把她彻底拉黑了!
所有的欲望会在我们弱小的时候,被无限放大。短暂的快乐也好,一时的沦陷也罢,最难舍弃的就是那种轻易得到的,夹杂着一点点小失望的快乐,然后堕落其中,就算不快乐,也无法自拔了。"羊了个羊",我更愿意称ta为"快餐游戏",你从其中获得的快乐很短,失落感也很短。当你开启下一把的时候,新的快乐又来了,如此反复,怎么能不叫人上瘾呢?
但恐怖的地方也在于此,当你玩了很多把之后,时间已经挥霍大半,结果你只记得你输了,一无所获,"第二关"还没通关呢!
"羊了个羊",我在玩了五十余把后,我就不再点开了,这不是我要的快乐!我的人生不能因此而耽误,哪怕出去散步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