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关于536年关中地区的记载是这样的: "是岁,魏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什七八。" 这一场景让当时处在关中的西魏执政者宇文泰蒙上一层阴影,刚刚建立尚处弱小的西魏,来自东方的劲敌随时希望将自己的统治扼杀在摇篮里,此时的天灾无疑是加重关中的统治危机。不得以,宇文泰只得下令向东方拓展领土,通过战争的手段征纳粮食。东魏的高欢也企图夺取关中形胜之地,双方因此于东魏天平四年(537年)正月爆发潼关之战。 宇文泰 高欢兵分三路,自领大军屯驻蒲坂,修造浮桥声言渡河;又命大将窦泰为先锋,直趋潼关;以司徒高傲曹出武关进攻洛州,牵制宇文泰关中地区的兵力,试图一举消灭西魏。宇文泰识破高欢意图,奇袭潼关,东魏大将窦泰兵败自杀,西魏最终赢得了"潼关之战"。 西魏虽赢得了战事,但国内灾荒肆虐,民生凋敝,战事消耗下来就连军粮也难以为继。为此,宇文泰听从宇文深的建议,东出夺取储粮丰富的恒农。明明占据优势却接连失败,再加上此前自己的爱将窦泰兵败自杀,高欢愤怒不已,不甘心失败的高欢于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十月率二十万大军西进决定同西魏进行一场决战。一场改变历史的大战即将爆发。 高欢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后,尔朱荣掌权,孝庄帝设计杀死尔朱荣后,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杀害孝庄帝,先后拥立元晔、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战的胜出者是高欢。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从此,以关东集团为代表的东魏北齐政权和以关中集团为代表的西魏北周政权进行长期战争,企图统一北方,继而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东西魏对峙图 在进行战争前,高欢底下的将领对高欢说,应以收复河南之地为要,宇文泰东出只是因观众饥荒外出征粮,不如扼守东出道路,可不战而逼降宇文泰。但高欢已经被愤怒蒙蔽了双眼,此来就是为了复仇,因此不顾众将劝阻,强令大军渡过黄河,进入西魏华州境内。 《孙子兵法·火攻篇》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迫不及待的高欢已经准备和宇文泰交锋了,而选择决战的地点正是沙苑。 沙苑之战 《周书·文帝纪》对沙苑之战的记叙可谓详尽,描述了双方作战兵力配置、阵形设置、交战过程以及战争结果: 冬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齐神武军六十余里。齐神武闻太祖至,引军来会。癸巳旦,候骑告齐神武军且至。太祖召诸将谋之。李弼日:"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遂进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中,闻鼓声而起。申时,齐神武至,望太祖军少,竞驰而进,不为行列,总萃于左军。兵将交,太祖鸣鼓,士皆奋起。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队,大破之,斩六千余级,临阵降者二万余人。 这份完整的战场报告为我们勾勒了沙苑之战过程的全貌。战斗打响前,宇文泰先于高欢抵达作战地点,通过派遣的候骑侦察到高欢的抵达时间、行军路线、兵力编成等情报,迅速召开军事会议,与众将商讨对敌之策。根据西魏的情报刺探结果,大将李弼针对敌众我寡的现状,提出据险设伏的破敌之策。 沙苑地处渭水、洛水交汇处,以沙地为主,地形起伏不平,水草丰茂。渭曲水网密布、植物密集便于隐蔽,这就增大了伏击成功的可能性。于是,宇文泰命大将李弼、赵贵分居两翼,设伏于葭芦以待高欢。 当高欢抵达沙苑后,部将建言应派奇兵偷袭长安,宇文泰丢失大本营必然全军溃败,高欢却想放火烧芦苇。侯景却说:"当生擒黑獭(宇文泰的字)以示百姓,若众中烧死,谁复信之?"就这样,高欢避开了全部正确选项,全军轻敌冒进,阵形大乱,丧失了应有的部署。但巧妙利用地形隐蔽、以逸待劳的西魏大军在高欢顺利进入伏击圈后,并未达到一击制敌的预想战况,而是陷入苦战,双方互有伤残。 侯景 《周书·王盟传附子励传》载:"沙苑之役,励以都督领禁兵从太祖。励居左翼,与帐下数十人用短兵接战,当其前者,死伤甚众。励亦被伤重,遂卒于行间。"王励英勇善战,以身殉职,给予东魏重大杀伤,固然是西魏作战顽强的表现。随着战事的推进,东魏持续不断的进攻将会造成西魏防线巨大的压力。危急时刻,镇守右翼的西魏大将李弼,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个人单兵作战能力,率麾下60名骑兵从右翼冲击东魏军阵,将其大军分割为两段,这是最终改变战局走向的军事行动。按照约米尼对骑兵冲击战术的理解:"一面向敌人正面发动冲击,一面适时派出骑兵分队夹击敌人作战线的两翼,这是非常好的取胜方法。"东魏被迅速被分割为几个零散的部分后,溃不成军;宇文泰则采取逐个歼灭的策略,追击杀伤其有生力量。高欢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欲收聚残兵试图反击。当他得知营寨已空、人心离散的消息后,在大将斛律金的劝阻下,只得连夜渡河,仓皇逃窜。沙苑之战最终以西魏大获全胜而告终。 李弼 为什么东魏在沙苑之战中会失败呢?王瀚尧先生给出如下几点看法。 首先是高欢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沙苑之战失败的根源。东魏自立国之始,高欢为尽快消灭盘踞在关中的宇文泰,采取以先发制人为主导思想的进攻策略,力求通过进攻西魏重点地区的军事行动,迫使宇文泰集中兵力进行双方主力问的会战,以便最大程度消灭西魏的有生力量。东魏较西魏国力强盛,如若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可以在长期对峙中消耗西魏的国力。在沙苑之战中,东魏丞相长史薛取曾建议采取消耗战略来应对西魏的进攻,并反对高欢渡蒲津与宇文泰决战。他认为:"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咱,故冒死来人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同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来年麦秋,人民尽应饿死。宝炬、黑獭,白然归降。愿王无渡河也。"高傲曹对陕城进行同攻后,切断了宇文泰向关中运粮的通道,粮荒将严重威胁到西魏政权的社会稳定。但高欢拒绝采纳薛取的建议,执意渡河,最终酿成大败。 再者,东魏君臣盲目求战,好大喜功。高欢欲为其大将窦泰复仇是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同时,高欢误判敌我双方的形势,过高估计本方军事实力。由于犯下逼君造成高欢的政权正统性不足,立幼君及迁都之举又使世人怀疑其有篡位之想法,为化解内部人心不安以及外界质疑,高欢意图通过发动对西魏的战争,借助军事上的胜利,凝聚人心,以此重建东魏政权的正统性。 最后,作战指挥不当是沙苑之战中东魏失败的直接原因。高欢对战局复杂性考虑不足,缺乏配置预备队以应付未知的作战风险,且东魏战前准备不足,忽略情报侦查与情报收集。在大战前,高欢拒绝采纳大将斛律羌举提出的穿插、牵制战术,使得高欢在大战中以遗憾收场。 沙苑之战是东、西魏在兵力悬殊情况下爆发的一次大战,战争的结果最终改变了东、西魏的力量对比。宇文泰凭借潼关之战和沙苑之战两场战役的胜利,达到大量杀伤东魏有生力量的目的,缩小了双方之间兵力的差距,成功粉碎高欢聚集重兵、围歼关中的军事计划。高欢在经历两次重大战役失败之后,无力再向关中发动大规模进攻,双方逐渐形成势均力敌的对峙格局。 参考文献: 《论东、西魏沙苑之战》(王瀚尧,《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