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左路军第三纵队的行军队伍旁,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 骑着战马缓缓而行。 图1 "百战余生,我这个不孝之子在18年后终于回来了,爹娘还好吗?"他默默地思索着,但是他不敢再继续想。 望着家乡熟悉的山山树树,他再也压抑不住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他要马上见到一定也在日夜思念自己的爹和娘! 在向总部请假后,郑国仲策马扬鞭,一路烟尘,直奔自家的乡村而去。 郑老太听到有人在敲院门,蹒跚着走出屋,打开院门的一瞬间,她看见一名高大威武的军人站在眼前。 图2 "长官,你找谁?"郑老太怯怯地问道。 "娘!"她面前的军人愣了一下,突然,如山崩一样扑倒在她的脚下,搂着她的双腿,放声大哭。 "啊……..你是?"郑老太呆立在原地。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郑国仲同志当初为何离家? 离家后的郑国仲同志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哪些贡献? 他与爹娘久别重逢后又将如何呢? "弃母"从军 1913年,著名的"将军县"湖北黄安(现红安县)郑家塘村出生了一名男婴,这是老郑家的长子,两口子都很高兴,给儿子取名郑国仲。 一年后,郑国仲的弟弟出生,一家四口的日子只能算是糊口,乡里的地主恶霸时不时还会横行乡里,找茬勒索点粮食走,本来就苦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更可怕的是这种如蝼蚁一般的生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 千年长河中的中国农民其实只是渴望能糊口而已,可看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又有多少能满足,亿万农民只能通过自己的反抗来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 图3 1927年的黄麻起义点燃了大别山区革命的星星之火,14岁的郑国仲突然找到了希望,原来穷人是可以反抗的!只要反抗,就可以不受欺负,能过上吃得饱的日子!他想参加红军,打倒那些欺压自己的土豪劣势! 可是爹娘怎么舍得让儿子去打仗送死,死死地把他按在家里。郑国仲无奈,只能等待下一个机会。 1929年春天的一天,16岁的郑国仲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听见田埂上传来了小伙伴"红军招兵啦!"的呼喊声。他立刻放下手里的锄头,没有如何犹豫,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跑向了征兵点。 "你多大了?"红军干部和蔼地问道。 "我17(虚岁)了!别看我个小,我天天干活,力气可大了!"瘦小枯干的郑国仲昂着头,带着恳求的语气说道。 "你知道打仗会死人吗?可能再也回不来了。"红军干部郑重地问道。 "我知道!我就是要参军!不让我爹妈再受欺负!"郑国仲坚定地答道! 图4 随后,他看着红军干部在花名册写下了他的名字,心里才踏实下来。 "去和爹娘道个别吧。"红军干部对他意味深长地嘱咐道。 "嗯。"虽然嘴里答应着,但郑国仲知道他不能再回家了,爹娘肯定不舍得他走。 "爹、娘,儿对不起你们,等我出息了,把地主恶霸都打倒了,我再来接你们过好日子!" 夜幕降临的时候,郑国仲的娘还在村口逡巡,担心儿子不知道去哪了。不一会,几个乡亲回到了村口。 图5 "郑家媳妇儿,别等啦,你们家老大当红军啦!这会已经跟着队伍走远啦!"一个老大爷向她喊道。 "哎呀!这孩子!也不说一声!这什么都没带就走啦!日子可怎么过呀!"儿行千里母担忧,郑国仲的娘一时不知所措。 从那天起,郑国仲的爹和娘就一直盼着他能早点回家,但他们和郑国仲都没想到,这一次分离会有足足18年。 黑虎掏心 郑国仲属于人狠话不多的人物,打仗不要命。1929年,也就是参军当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随后的5年中,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4次反"围剿"和开辟川陕根军地的几乎所有向死而生的战役。21岁时,郑国仲就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团长之一并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开始后,1940年,郑国仲成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的第四任团长。 769团一共有7位团长,在55年授衔的时候,全是将军,1位上将、2位中将、4位少将,足见这个团的彪悍。 图6 郑国仲在当营长的时候,就跟着团长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机场。而他真正大放异彩的开端则是在白晋战役。 1940年开始,日军针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根据地开始实施"囚笼政策",企图用铁路和公路把八路军的根据地先分割成小块,再通过不断的机动巡逻切断八路军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和补给。 同时,日军还就可以利用铁路和公路快速运兵,对只能靠两条腿行动的八路军展开重点攻击。其中,铁路运输对日本的大批兵力调动和物资运输极为关键,对八路军的威胁也是最大的。 图7 当时正在修建的白晋铁路就是日军为了围困太行和太岳两大根据地。 针对日军的阴谋,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129师的首长在1940年5月决定对白晋铁路发动一次破袭战。 769团的任务就是袭击咽喉要地南关镇,白晋铁路自北向南从镇里穿过,是日军一个囤积和运输物资的重要火车站,镇里有200多名日军和200多名伪军把守。 郑国仲接到任务后,立刻亲自化妆带队翻山越岭前去侦查。 图8 他发现南关镇四面是山,而且还有两条河,地面沟壑纵横,非常不利于大部队展开进攻。 镇里的火车站两侧都有高地,日军已经密密麻麻地修建了很多碉堡,居高临下的火力足以把车站覆盖得严严实实。 怎么办? 郑国仲在返回的路上一直琢磨办法。回到团部后他灵光一现,想出一个"剑走偏锋"的险招。 既然从外边不好攻进去,干脆来个"黑虎掏心",从里面直接开打! 郑国仲安排三营化妆成老百姓带着轻武器从日军的两个炮楼中间摸进镇里。 三营在镇里开打后,一营、二营负责压制住外围炮楼往里冲,协助三营"里应外合"攻打日军司令部和火车站。 5月5日傍晚,全团行动。 图9 三营摸进镇里很顺利,因为日军怎么也想不到八路军胆子会这么大。等镇里炸开了窝,日军才反应过来,和八路军开始激烈的巷战。 趁日军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镇里,郑国仲指挥一、二营突然从镇外发动强攻。顿时,南关镇内外乱成了一锅粥,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喊杀声混成一片。 决胜阶段,郑国仲亲自带队攻打火车站两侧高地上的碉堡群。旅长陈锡联的命令是30分钟内打下。郑国仲则把一营的机枪全都集中在一块,集中火力封死碉堡的射击孔,一个冲锋,10分钟全部拿下。 此战,除了少数日军从密道逃脱,769团全歼了其余的400多日、伪军,并救了1000多名被抓来修路的乡亲,为白晋战役的胜利立下头功。 图10 此外,缴获的2000多箱黄色炸药将在3个月后的"百团大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南关镇之战只是郑国仲小试牛刀,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百团英豪 1940年8月20日,105个团、40万八路军将士主动出击,在绵延2500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的"牢笼"发起了全面进攻。 举世震惊的"百团大战"爆发。 图11 129师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摧毁阳泉以西的正太路西段。阳泉是正太铁路正中间的咽喉要道,日军有一个旅团的重兵把守。 狮脑山位于阳泉城西南3公里的地方,是阳泉的制高点,不但可以俯视整个阳泉城,而且正太铁路还从山脚下经过。 八路军占领这个要地,就可以使阳泉日军无法救援正太路西段各据点,从而保障破袭任务的顺利完成。 图12 8月20日深夜,陈锡联旅长急令郑国仲带领先头部队以最快速度控制狮脑山。 郑国仲在旅部接到命令后,一路跑步回驻地,带上1营朝着狮脑山全速前进。半路上,他就听见阳泉城已经打成一片,那是陈赓同志率部开始袭扰日军和破坏电话线路。 郑国仲知道日军很快就会醒过味来,于是率部开始狂奔,终于在21日天亮前登上了狮脑山山顶并构筑好工事。 大家刚休息一会,郑国仲通过望远镜就看见一队日军从阳泉城内急速奔来。好险!就差一会儿。如果狮脑山被日军占领,就凭易守难攻的地势,八路军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攻占。 图13 郑国仲经过仔细分辨,发现日军只有一个小队50来人,显然日军还不知道他们已经抢占了这里。所以他直接安排迫击炮趁日军过河缓行的时候,一通猛轰,炸死一多半敌人,剩下的日军被炸得晕头转向,赶快缩回了阳泉城。 就在团后续部队赶到的同时,日军大概有150人也从阳泉城出动,看来还是没太拿狮脑山的守军当回事。这次,郑国仲没用炮轰,毕竟恶仗在后面,迫击炮弹需要节约。 等这150多鬼子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才命令各营从三面开火,然后又扔出去上百颗手榴弹。 这些老鬼子经验丰富,一看八路军的打法,就知道碰上"硬茬"了,丢下几十具尸体后,立刻又撤回了阳泉城。 此时,天下起了暴雨,郑国仲和部下们只能趴在烂泥里静静地等待着敌人。 图14 第二天一早,雨没停,盘踞在阳泉的日军混成第4旅团的日酋片山亲自出马,挥着武士刀,带着200多鬼子前来强攻。 在八路军的猛烈还击下,这些日军纷纷后退,气得片山一边骂着"八嘎",一边用军刀砍了八个鬼子的脑袋,结果还是被打得屁滚尿流。 这下,片山知道碰上了八路军主力,只能带着残兵逃回阳泉,准备集结重兵转天再战。 8月23日,真正的硬仗从清晨就开始了。日军炮兵从阳泉城里向狮脑山进行猛轰,山脚下的日军用迫击炮开始向山上发射毒气弹。 769团的阵地上一时间硝烟、毒烟四处弥漫。不过,郑国仲早已命令大部分战士在掩体隐蔽,阵地上只有少数观察员通报敌情,这样大大减少了战士们的伤亡。 片山这次也是真急眼了,他知道狮脑山拿不下,他就没法去救援其他据点,所以带领所有能凑齐的1000多名日军向狮脑山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山坡上布满了像蚂蚁一样的鬼子。 图15 郑国仲指挥全团稳住阵脚,扛过了炮火猛轰之后,等日军到了100米之内才开始射击,到了30米之内就狂扔手榴弹,最大限度杀伤敌人。 但是,不得不说1940年的日本鬼子战斗力还是很强横的,他们不要命地一直攻到了离山顶只有10几米的地段。 郑国仲大吼一声"捅死小鬼子!" 战士们随即奋勇跃出战壕,悍不畏死地冲入敌群,与日军展开了血肉横飞的白刃战。有的战士刺刀被日军的肋骨卡住拔不出来,就抄起石头猛砸,有的战士被刺中,就干脆拔下日军的刺刀,给战友争取机会,很多战士的虎口因为用力太猛都迸开了血口。 最终,不要命的日军被更不要命的八路军战士击退。 图16 暴跳如雷的片山又叫来了20多架飞机不停地轰炸和扫射八路军阵地。因为补给困难,郑国仲和战士们每天冒着大雨,趴在泥泞的阵地中,只能喝点菜汤充饥,饿着肚子死死地钉在狮脑山上,使日军始终无法前进半步。 最终,769团在狮脑山死守7天7夜,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胜利立下了首功! 彭德怀同志夸赞"守卫狮脑山的部队英勇顽强!" 刘伯承同志夸赞"死守狮脑山的部队个个都是好样的!" 图17 郑国仲也没有辜负首长的夸赞。 1942年5月,日军2.5万余人突然对太行山根据地的八路军总部、北方局、129师总部发动"斩首行动"。 此次日军的准备极其周密,根本都没通知沿途的伪军配合,所以八路军也没得到准确的情报。 在日军开始大举进攻的时候,八轮军几乎所有部队都在外线作战,能保卫总部机关撤离的只有还在休整和补充兵员的769团。 郑国仲临危受命,向首长只说了六个字:"保证完成任务!" 随即,769团全体出动,在十字坡和南艾铺与快速合围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在这次阻击中,郑国仲给所有单位下达的命令只有8个字:"没有命令,不得撤退!" 图18 最终,769团死守不退,为掩护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和总部机关的安全撤离立下了不世之功。 如果当时769团没有扛住,那么后果将无法想象。"忠孝两全"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郑国仲终于回到了阔别18年的家乡。 此时,不辞而别的愧疚和对父母的深深思想全部涌上心来。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经过了18年,父母都快认不出眼前的这个高大威武的儿子。老两口缓了半天的神,才确定真地是儿子"失而复得"了。一家人抱头痛哭。 但这次相聚是短暂的,毕竟郑国仲还有军务在身,和父母没来得及叙说太多就动身返回了部队。 建国后,郑国仲被赋予了海军建设的重任,而他也终于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颐养天年,多年的心愿终于了却。 1955年,郑国仲被授予少将军衔。 图19 1992年,79岁的老将军安然离世。 老将军的一生其实是很多我党、我军老一代革命家一生的缩影。 他们少小离家,不惧艰险,九死一生,只为了能够实心中伟大的革命理想。 他们挺身而出,把与至亲骨肉分离的痛楚和遗憾全都留给自己,只为了全天下的人民可以阖家欢聚! 在此,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