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pow转pos成功,这是历史性的时刻
以太坊(英语:Ethereum)是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通过其专用加密货币以太币(Ether,又称"以太币")提供去中心化的虚拟机(称为"以太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来处理点对点合约。
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间由程序员维塔利克·布特林受比特币启发后提出,大意为"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在2014年透过ICO众筹得以开始发展。
截至2018年6月,以太币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货币,以太坊亦被称为"第二代的区块链平台",仅次于比特币。
相较于较大多数其他加密货币或区块链技术,以太坊的特点包括下列: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存储在区块链上的程序,由各节点运行,需要运行程序的人支付手续费给节点的矿工或权益人。
代币(tokens):智能合约可以创造代币供分布式应用程序使用。分布式应用程序的代币化让用户、投资者以及管理者的利益一致。代币也可以用来进行首次代币发行。
叔块(uncle block):将因为速度较慢而未及时被收入母链的较短区块链并入,以提升交易量。使用的是有向无环图的相关技术。
权益证明(proof-of-stake):相较于工作量证明更有效率,可节省大量在挖矿时浪费的电脑资源,并避免特殊应用集成电路造成网络中心化。(测试中)
支链(Plasma):用较小的分支区块链运算,只将最后结果写入主链,可提升供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尚未实现)
状态通道(state channels):原理类似比特币的闪雷网络,可提升交易速度、降低区块链的负担,并提高可扩展性。尚未实现,开发团队包括雷电网络(Raiden Network)和移动性网络(Liquidity Network)。
分片(sharding):减少每个节点所需纪录的数据量,并透过平行运算提升效率(尚未实现)。
分布式应用程序:以太坊上的分布式应用程序不会停机,也不能被关掉。
发展历史
以太坊最初由 Vitalik Buterin 在2013年提出。Vitalik 本是一名参与比特币社群的程序员,曾向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主张比特币平台应该要有个更完善的编程语言让人开发程序,但未得到他们的同意,因此决定开发一个新的平台作此用途[8]:88。Buterin 认为很多程序都可以用类似比特币的原理来达成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