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很大的简历是怎样的?
简历形式大于内容简历冗长简历与工作岗位明显不匹配个人经历流水账简历中形容词多于动词
例如,三岁上学,十岁大学毕业,好工作,待遇优厚,成绩卓著,但是要跳槽。
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一份好的简历能够使我们顺利进入面试,离求职成功更近一步。倘若"这块砖"质量不行,总是石沉大海,这求职的大门就难打开了。
正是因为简历的重要性,注水的操作在许多求职者们看来也是心照不宣的行为了。某机构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34%的求职者都曾经对简历注过水。求职者的这种行为主要是基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希望通过"注水"使自己更加"优秀"。
常见的简历注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故意夸大、刻意渲染,其二是故意隐瞒,第三是无中生有,纯属捏造。比如:
(1)夸大个人能力职务。
明明只是项目的参与者,却偏偏说自己是主导者;明明只是个社团普通干事,却说自己是学生会主席;明明电脑操作只有打字聊天的水平,却说自己精通wordExcelPPT;
(2)刻意隐瞒关键信息。
招聘求职是个双向的选择,双方都有自己的要求和底线,一旦触碰很可能就会失去这个机会。比如隐瞒学历、婚姻、健康状况,工作经历等,使用欺骗手段应聘的。
(3)内容纯属捏造。
明明没做过的事非把自己写的能力超强,空窗期不好交待故意捏造一段工作经历,明明没有过的成绩偏偏安在自己头上。
有些人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把"注水"美其名曰为"优化",跟自拍PS似的,"修"的自己都不认识了。其实对于火眼金睛,阅人无数的HR来说,许多简历注水在面试时都会露出破绽,即使侥幸通过面试,得到了这份工作,一旦后期发现,还是会有被开掉的可能,因为这涉及个人品质,诚信问题,是许多用人单位所不能容忍的。
作为求职的工具,简历并不是要把自己写的多么完美,而是要突出自己也应聘岗位相关的知识、能力与品质,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亮点和特色。一些硬性要求方面千万不要作假,否则就是自撞枪口,得不偿失了。
现在国家对干部档案的核查非常严格,就是为了杜绝履历作假。
一般有底线的简历造假,主要是夸大自己的学历和工作阅历。比如明明是某个民办学校的,非说是校本部的。明明是参与某项工作,非说是主持某项工作。明明没有得到领导的好评,自己给自己加上去。
这一类主要是属于夸大自己的业绩。其实大部分的简历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另一类的简历就是完全是造假了。包括学历造假,工作经历造假。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是一家单位的派遣工说自己是正式员工。比如明明只是去这个项目逛一逛,非说主持整个项目。
一般来说简历造假在面试环节都会露馅。
我看过一份简历,当时是招聘一名策划主管,于只收到一份这样的简历。
简历中描述,他策划了97牟香港回归的大型联欢活动。于是我好奇的问他具体策划工作,最后才弄清楚他是策划团队里的一名打杂工的人员。
还遇到过一位男士来应聘,他自称是歌手于文华的前夫,并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于文华当年的事情。让我们办公室的人津津乐道了半天。
水分大的简历
说三个认识的同事和朋友的例子
在以前的一家公司,来了一个生产主管,是从顾客的工厂来的,所以有一些人都认识,感觉就是挺有心计的一个人,不怎么干实事,和一个女同事关系特别好,俩人总互相合作,琢磨人玩,干了不久,然后就走了,听说是简历造假,被开除了,不是大学毕业。
还有一个以前的同事,也不是大学毕业,听别的同事讲,她做了一个985大学毕业证,听说是在一段时间内,查不出来的那种,然后去应聘了一家大型外资企业的主管,干了很多年了,看她的朋友圈,有时发一些公司的事情,有时发一些孩子的,或者出去游玩的,混的还不错!
第三个是工作经历造假,公司的同事,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她以前的公司,曾经我的一个好朋友,她们一起工作过,和我说过她以前的岗位,和简历介绍不相符。
感谢提问。
简历水分很大,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简历一看就有很大水分。这种简历可能有2个显著特征,一是好词好句特别多,但却没什么事实依据说明。比如说自己有组织协调能力,却没班干部和学生会经历,也缺乏实践经历。那你这个组织协调能力哪来的?二是前后矛盾。比如说自己做事认真负责,简历中却有错字病句,或者填写履历时字迹潦草。这二者只要符合一个特征就会给人"灌水"的感觉。
第二种情况是面试时发现简历描述与本人实际不相符合。稍有经验的面试官,在面试时都会问实际案例题的。你不是说你有工作经验吗?我这里正好有个案例,请你来解决一下。有工作经验的人当然对答如流,但若是缺乏相关经历,就会语焉不详或避重就轻。尤其一些案例,没做过的人往往会忽视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考察重点。我曾经遇见过一位求职者,简历上写得非常漂亮,感觉这个人思路清晰,文笔简练。但本人却大跌眼镜,坐在那里问一句答半句,低着头显得很心虚,我根据简历追问了几句情况都打不上来。于是直接问他这份简历谁帮他写的?他看我语气如此肯定,不知是诈,老老实实回答是亲戚代写的。
希望这个回答能满意,觉得好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
水分很大的简历是怎么样的?面试官能不能看出来?
我有个朋友做行政的,觉得做行政没什么出息,就想转岗去做财务,在很多年前那时候财务还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他把证考了但是没有工作经验连面试机会都没有,索性用公司招聘账号上网去搜别人会计的简历来看,起初只是看看别人做什么,后面想着直接拿一些类似公司的会计的简历直接抄过来,甚至完完全全的复制,除了姓名年龄学历这些刚性的写的是自己。然后,果不其然,逐步开始有了面试机会,甚至有的时候一天有三次面试。
那时候,真是颠覆我的三观,难道HR看不出来真假?难道无法鉴别简历的水分?难道这样也能找到工作?
结果是面试虽然多了,但是一个offer都没有,甚至不少时候还被HR嗤之以鼻,说他简历也太夸张,根本没做到根本不懂的,都敢写进去。
再后来,做了很多年HR后,我才渐渐明白,简历的水分、包装、甚至作假,确确实实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让HR识别不出真假,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浪费自己时间浪费对方时间,跋山涉水去参加面试了,结果肯定是不合格的,因为别人邀请面试认可的是简历上的那个人,而参加面试真实的你又是另一个人,这不就是掩耳盗铃欺骗自己吗?
简历的水分比较浅、蜻蜓点水的包装一下得很常见,有的人是自考本科就把自己全日制大专的不写造成让人以为是全日制本科、有的人把浅层次参与的项目写成自己全权负责、有的人把自己仅仅做了半年的工作写成了一年,这些都还算浅的,与完全作假比起来HR就还算能够理解。但是能理解和被认可完全是两回事,HR只要能鉴别出来同样觉得你是在耍小心机,同样很减分。
而这些识别起来一点也不难,比如学历不用面试, 单单看你读书时间和就业时间的先后顺序就可以得知、部分参与与全权负责/半年写成一年从简历看不出来破绽,但是一面试差距还是很显著的,就像像素一样,当你只参与项目的时候,把项目深挖参与的角色是无法体现出更细微的细节的、只工作半年是无法讲清楚工作细节内容工作量工作成就是远远低于一年的。
更为夸张的水分,有的人直接网上搜简历抄简历,而有的人直接虚构简历。我见过一个人工作十五年,想着自己这么长工作的除了最近两三份工作再往之前企业就不会去细查判断,也无从考证,所以就把自己前面近六年起码有四份工作经历都删掉,然后替换成为一家行业内知名的公司,而这家公司根本没有任职。这样,从简历上来看稳定性、公司背景都非常好看。
面试通过后,当时要求做背调,对方解释第一家公司因为太久远了,没有联系方式可以提供,我们说没关系,只要他授权我们做背调不用提供我们自己能有方式与渠道。谁知道就仅仅这么一说,对方就扭扭捏捏的,各种解释说原来的同事都离职了找不到认识自己的人、公司业务发生很大变化可能自己的信息都不存在,这更加剧我们的怀疑。各种交涉后,对方授权背调,我们通过找到同期同公司同部门人员简历,电话访谈对方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再同样的手段联系五六个后都是这样的结果后,这位人选才承认自己简历的"包装"。
所以,水分与作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通过简历甄选还有面试就能判断,而后者通过面试加上一些背调技术完全能识别。
求职,不是破釜沉舟,不一定要包装得很好看然后赌一把对方不会去查。坦诚的呈现自己,选择对的公司,那才是职场的缘分。
看过"郝建"的表演大家都知道,郝建:男 ,30岁 但是简历直接写着海外留学,津巴布韦20年 伦敦13年。会的英语只有一句"my name is jian hao".
现实生活中,也见识过一些水分比较大的简历,我们公司以前招过一个文员,简历上写着本科学历,多年文职工作经验,会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但是事实上做个表格都不会。并且给她4000工资,也愿意干,最后老板觉得养个"花瓶"实在没用,就直接给开除了,然后花6000重新招了个至少会使用办公软件的。
还有一个销售,简历写着十年销售经验,月薪过万,拿过多次"销冠",最后熟了才知道,干销售很多年,就一个月拿了1万工资,其他时间也基本混底薪,然后被原来公司淘汰了,结果来公司半年一单都没有开,老板只发了两个月底薪,后面没底薪,没提成,他都没有走,纯粹混日子,当然最后还是悄悄的走了。估计也是实在熬不下去了。
有的人,为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多少会"美化"自己的简历,甚至造假。我找工作其实也在简历里面掺了不少水分,但是还好工作多少能糊弄过去,只能说真心很少"实在人",真实简历!
基本上的特征是:小的事情往大了说,强行与大事件、高位置、典型事件相关,强行与名人、强人建立关系,也包括把虚虚实实的几件事混杂在一起,体现经历丰富,或者用文字游戏诱导、干扰他人。
还记得有人说获得了某年感动中国奖吗?因为那年感动中国奖是颁发给全体中国人。这就是强行与典型事件关联;
还记得吴孟达扮演的魔鬼筋肉人一开始忽悠周星驰拿出他与成龙的合照吗?那是把成龙的照片剪下来贴的,这就是强行与强人建立联系;
还记得网上段子说自己刚刚和马云达成了5个亿的项目吗?那不过是集五福,这就是把小事往大了说、强行与大事件和名人关联。
当然真实应用中有比这些复杂和高明的应用手段,简历中可以优化、润色,毕竟只是简历,很多信息被巧妙掩盖或者扭曲,也很难或无法查询,这就给了简历制作者很大空间。
有的职场大V、职场达人介绍面试经验说:面试官问你你的缺点是什么,你别老老实实回答,而是要 "高半截" 回答缺点,比如是普通职工就考虑中层的事,说自己缺乏管理能力,如果是中层就说高层的事,比如缺乏战略眼光…这样既说了缺点,又表明自己有进取心,做事考虑到前头了——这是在缺点中都加入水分,都注水,这是很精明的技巧。但是——
这是非常油滑的方式,有点经验的老板或面试官觉得这是个老油条,不真诚,水分含量大,甚至会返回去看简历其他内容。这种技巧遇到刚好需要这类人的单位可能有好效果,但是如果人家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招来干这件事的,不是储备也不存在更高上升空间,那么这种技巧只会招来怀疑、批判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