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板块崛起 在A股市场,"双碳"经济背景下,与电力同为二次能源的氢能源,依托自身燃值高效、绿色环保等属性,不仅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且也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制高点之一。 作为新兴产业,自年内3月份以来,顶层设计在为氢能源产业发展勾画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也从本地氢能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密集落地出台各类氢能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近期以来,关于氢能产业的消息频出。一方面,上海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将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企业、项目在临港新片区布局,加快培育一批氢能 "专精特新"企业等内容。 另一方面,在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内容提出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积极发展培育的对象。 此外,海外动向方面,随着欧洲能源问题愈演愈烈,氢能作为欧盟能源转型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备受重视。 在欧盟发布的"REPowerEU"计划中,明确了可再生氢产量、进口量在2030年分别达到1000万吨,预计2027年前将投资270亿欧元用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在消息面等多重因素催化下,A股市场氢能源概念股也率先掀起反弹旗帜,板块内不乏动力源、创元科技和鸿达兴业等概念成员,均以涨停之姿,引领氢能源板块站到市场聚光灯下,备受市场资金追捧。 其实,相较欧、美、日、韩等海外国家,国内氢能产业虽说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猛,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已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集群建设,布局了"制、储、运、用"等较为完整产业链,燃料电池国产替代也已达80%以上。 不过,基于基础设施覆盖、成本和技术等多方面制约,目前国内氢能产业更多仍处于示范推广阶段为主,尚不具备完全商业化的能力。 在制氢端,丰富的制氢产能作为氢能产业发展前提。作为全球工业大国,国内虽天生具备发展氢能的资源禀赋,自带全球最大的氢气产能,但氢气来源更多仍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灰氢"为主。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通过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再结合碳捕集技术,用氢成本依旧较高,若考虑完全减排效益,符合绿色氢能发展路径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制氢成本将超过30元/k。 而常规条件下,氢气作为密度仅0.0899千克/立方米的气体,叠加本身的易燃烧属性,其高密度安全储存对技术和成本提出了挑战,目前国内氢气运输以高压气态的长管拖车运输方式为主,仅适用于少氢气、短距离场景。 加氢站是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政策驱动下,虽说国内当前的加氢站数量已高居全球第一,但3倍于传统加油站的建设成本(700-1200万)和13-18元/kg单位加注成本,也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拦路虎"之一。 从下游应用端看,自氢能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能源和写入工作报告后,随着产业政策的持续扶持和本土优秀氢能企业崛起,最具应用潜力的氢燃料电池,其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国产化、规模化及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驱动燃料电池价格快速下降。 随着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范围持续拓宽,未来氢能应用场景有望拓展至工业、能源和建筑等领域。 市场前景广阔 市场空间方面,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将成为与汽油、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体系消费主体。 中信建投提出,氢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利用非化石能源电力、提升电气化率方面具备广阔应用潜力,是电力的重要补充。从现状到"达峰"到"净零",氢的利用规模有望实现3倍以上的增长,接近1亿吨每年。 高增长的氢能源概念股名单 整体来看,"双碳"经济背景下,国内氢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市场潜力空间较大。氢能产业不仅对推动本土能源结构"低碳、零碳化"转型具备积极作用,且在"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状下,能源安全的地位也愈发突出,行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必要性和确定性。 展望未来,"风光平价"时代已然来临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持续提升和技术降本,未来电解水制氢成本或将显著降低。 而随着运氢、加氢等环节朝着规模化、高密度方向前行,"技术革新+政策扶持"或将双重驱动氢能从制氢到用氢的产业链逐渐完备,氢能产业未来发展依旧可期。最后附上部分相关氢能概念股名单,仅限交流探讨之用。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让我们做时间的朋友,享受价值投资带来的收获。对于近期股市有什么看法,欢迎读者在下方评论区讨论。 撰稿、收集数据不易,觉得有帮助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分享♝、点赞,支持一下,谢谢!也可点击收藏,方便日后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