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有新人# 杨士奇于永乐中期为内阁学士,他在仁宗即位后,以东宫旧臣的身份擢任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士奇历经五朝,仕途将近五十年之久。因 他曾与杨荣、杨溥同辅朝政,在历史上三人并称为"三杨"。由于杨士奇居第在西, 时称"西杨"。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的第一缔造者,恐怕还轮不到仁宣两位皇帝,此荣誉实非杨士奇莫属,因为如果没有他,朱高炽可能就不是所谓的明仁宗了,本文带你了解一代名臣杨士奇的生平。 至正二十五年(1365),杨士奇出生在袁州,当年正是朱元璋闹革命的时候,各地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了躲避饥荒,杨士奇的父母带着他四处奔走,日子过得很苦。在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杨美在乱世中去世了。 但上天是公平的,他虽然没有给杨士奇幸福的童年,却给了他一个好母亲。 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四处漂泊的时候,她也不忘记做一件事——教杨士奇读书。 在那遍地烽火的岁月中,她丢弃了很多行李,但始终带着一本书——《大学》,杨士奇先生五岁就已经会背了。 洪武四年(1371),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杨士奇从此便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且严厉的继父。 罗性是一个十分严厉孤傲的人,对这个跟着自己新娶妻子(或是妾)一道进门,却并非自家血亲的小孩儿并没有给什么好脸色。 但杨士奇却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改变了继父对他的看法。洪武六年(1373),看到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还是小孩儿的杨士奇被触动了,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想祭拜自己的父亲和亲人。 不能在罗家祠堂祭拜自己的父亲,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却并未放弃,他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这一幕被继父罗性看到了,不久之后罗性找到杨士奇,叹息道:"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将来能够略微照顾一下他们。" 他接着感叹道:"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罗性是对的,有志从来不在年高。 自此之后,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另眼相看,并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 但仅仅一年之后,罗性因罪被贬职到远方,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然而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有志气的杨士奇却没有放弃希望,他仍然努力读书学习,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 由于家境贫困,杨士奇没有办法像其他读书人那样上京赶考图个功名,为了贴补家用,他十五岁就去乡村私塾做老师,由于他学问根基扎实,很多人来做他的学生,但毕竟在农村贫困地区,他的收入还是十分微薄,只能混口饭吃。 生活贫困的杨士奇和他的母亲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不久之后,他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穷志不穷这条格言的意义。 杨士奇的一个朋友家里也十分穷困,但他没有别的谋生之道,家里还有老人要养,实在过不下去了。杨士奇主动找到他,问他有没有读过四书,这个人虽然穷点,学问还是有的,便回答说读过。杨士奇当即表示,自己可以把教的学生分一半给他,并将教书的报酬也分一半给他。 他的这位朋友十分感动,因为他知道,杨士奇也有母亲要养,家境也很贫穷,在如此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这样仗义,实在太不简单。 没想到回家母亲听后,却十分高兴地对他说:"你能够这样做,不枉我养育你成人啊!" 是的,穷人也是有尊严和信义的,正是因为有这样明理的母亲,后来的杨士奇才能成为一代名臣。 杨士奇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在困难中不断努力,在贫困中坚持信念,最终成就事业。 人穷,志不可短! 没有功名的杨士奇仕途并不顺利,他先在县里做了一个训导(类似今天的县教育局官员)的时候,竟然在工作中丢失了学印。在当年那个时代,丢失衙门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比今天的警察丢枪还要严重得多,是有可能要坐牢的。此时,杨士奇显示了他灵活的一面,直接就弃官逃跑了。 之后逃犯杨士奇流浪江湖,此后二十多年,他到处给私塾打工养活自己,值得欣慰的是,长年漂泊生活没有让他变成二混子,在工作之余,他继续努力读书,其学术水平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 永乐继位后,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自此之后,他成为了朱棣的重臣。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永乐年间,最为残酷的政治斗争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皇位之争,在这场斗争中,无数人头落地,无数大臣折腰,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双方各出奇谋。 斗争一直延续到朱棣去世的那个夜晚,一个人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连夜出发,奔波一个月赶路报信,方才分出了胜负。杨士奇低调行事,多次在关键的时刻提醒朱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永乐七年(1409)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换了别人,估计早就高高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入住,可杨士奇却推辞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太子党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自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一次又一次地容忍了弟弟朱高煦的挑衅,甚至数次还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杨士奇认为朱高炽是一个能够仁怀天下的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杨士奇相信自己的判断。 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儿时母亲对他的教诲却始终记在心头,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朱瞻基时期,杨士奇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而以杨士奇为首。在他们三人的辅佐下,朱瞻基才得以开创"仁宣之治"。 随着"三杨"里杨荣的去世,王振在朝廷内的势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敏感时期,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当街杀人,遭到抓捕。王振等人利用杨稷的罪行,攻击他教子无方。 他自知已经无法继续在朝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便主动以老疾告辞,不久忧虑不起,并最终于正统九年三月十四日去世,享年八十岁。 回顾杨士奇的生平,不禁让人深思:当初杨士奇出身贫寒,甚至没有可以教育自己的父亲,却在母亲的影响下,凭借自身努力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而自己 位极人臣、贵为帝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没法教导出足够优秀的孩子。#明朝那些事儿##抄书打卡##明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