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卫国的卫鞅,虽也是个贵族的后代,但到了他这一代,已是远远地不行了。况且卫国本就是个弱小之国,其贵族也不会太让人瞧得起的。 年轻时,他对李悝,吴起这些法家人物很是佩服,渴望能如他们一样有所为。可直到壮年,在卫国他也没有出头之日。他也看来了,卫国是潭太小的水,养不了大鱼。他就到了魏国,做了相国的一个门客,可是一晃几年过去了,他仍得不到重用。 直到后来听说秦孝公延揽贤才,他就到了秦国。在秦国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才干,大力推销自己,一步步得到了孝公的信任,直至大权在握推行变法,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他是怎么推销自己的呢? 刚到秦国时,为了让孝公认识自己,他找到了孝公的宠臣景监。买通他后,让他引见。这就如同我们花钱请客于人一样,最开始还是要有那种花钱买渠道的想法的。可见到了秦孝公,他并不急于展露自己的才华。而是讲起了仁道与王道。这是他在试探孝公,他是想知道孝公想招揽些什么样的人才。这一试,试的秦孝公很是失望,不觉间居然打起瞌睡。可看见孝公睡了,卫鞅却笑在了心里。从孝公对王道的态度上,他是知道孝公想要什么了。也知道自己就是他想要找到的那类人才。由此,我们当明白,人才要与平台匹配。也就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才,你心里要明白,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你更要心里明白。如果找的平台不对,你即使是人才也是没用的。所以对平台要搞清楚,如同卫鞅试探秦孝公一样,因为秦孝公就是平台。这也是商鞅对自己平台的选择。这如同我们去求职一样,不只是公司在挑我们,也是我们在挑公司的一个过程。 果然二次见面后,公孙鞅就舍王道而讲霸道。这一讲,孝公就瞪大了眼睛。可公孙鞅并没有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只是说,王道要顺乎民心,是慢功,要温火炖。而这霸道是要刀下见菜,要急火攻。要急火攻就不能全由了老百姓,而是要树立君王的威信。孝公正听得入迷时,卫鞅却不讲了。他让孝公先下决心,还给了三天时间去考虑。这三天可是折磨了孝公,第二日,他就派人去请卫鞅。可卫鞅说,人是要讲信用的,说好三天,岂能更改。秦孝公只好等了。前面商鞅认定了孝公是他的平台,可这平台如何对自己,他还要慢慢地激发平台对自己兴趣。这当然是更为高级的推销自己的方式了。 三天后,两人再见面,卫鞅才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君臣一下子谈了三天。卫鞅知道这算是把秦孝公抓住了,也是把自己真正推销出去了。果然秦国的改革就在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得以由卫鞅实施,终获大成。秦自此由边陲小国一跃而成战国七雄之首,最终由秦完成了统一大业。也让卫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于卫鞅后来遭车裂之刑,那是后话了。 在古代,君臣间其实是在不断的搏奕。君是平台,臣是人才。做为人才的臣如何找到君这个平台,卫鞅给我们上了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