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时代之一,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那段近百年时间内,可谓发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刘备、孙权、曹操、关羽等无数名字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由于受到《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倾向的影响,我们往往对蜀汉政权更具好感,但即便如此,曹魏政权的国力依然在当时在三国之中牢牢占据着鳌头。但奇怪的是,明明坐拥如此强大的国力,曹魏统治者却对宗室子弟持过分压制的态度,以至于招致了自身最后的灭亡。一、曹魏封建的薄弱是多种原因导致 1、曹操本人并不笃信封建 封建,并不是指的封建思想,而是指的"列爵曰封,分土曰建",就是统治者把自己所掌握的领土及其上面的人民分给部分亲戚、后代来进行掌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封建就是指的分封制,在秦朝实施郡县制后就基本上很少再出现于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 但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来看,这种封建还可以指的是在以郡县制为主导的政治体制下的封爵和封侯,这种就基本上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始终,在曹魏时期也有所出现。 而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传如此之久的时间,既是在于它本身的有效作用,也是因为它浓厚的儒家性质,由此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传播而不断传承下去。但是,相比于其他政权的封建,曹魏时期的封建却呈现出一种对封王过分压制和打压的态势,曹操在其中可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世家大族便已经萌芽发展,直到东汉时期,它们更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拥有强大的实力,甚至在很多时候能够直接影响到中央。而在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的发生,东汉中央政府的威信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军阀纷纷开始争霸,曹操便是其中一位。 而为了更好地获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获得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则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直接的财富资源,其内的人才更是能够为己所用。 虽然从最后的结局来看,曹操所奠基开创的曹魏政权最为强大,但在一开始,曹操却因为自己宦官后代的出身而饱受这些自诩清高的世家大族的鄙夷轻视,这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就了曹操本人对这些腐儒气质浓厚的世家大族的反感。 同时,对世家大族来说,他们所想的政治体系应该是统治者可以独大、但他们也必须要拥有足够的地位和话语权,这对曹操这样一个拥有中央集权愿望的独裁者来说又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封建这样一种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央集权程度且符合传统儒家规范的政策,就不那么被曹操所接受,在具体实施上也走向了一个极端。 2、曹植的争储让曹丕多有防范 从曹操本人的思想来看,他是个绝对的实用派。当他需要通过展现出对儒家的亲近以获得世家大族们的支持的时候,他便也会成为一个符合儒家规范的名流雅士。但当他需要作出一些稳固自身政权的措施的时候,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遵循儒家准则,比如在立储这件事上便是如此。在儒家看来,嫡长子继承制是不可打破的定制。 然而,对于曹操来说,哪一个子嗣的能力更优秀,那就让谁当继承人才是最合适的,曹植便如此走上了和曹丕竞争的通道。同时,由于曹植在诗文层面与曹操拥有更高的相似性,他也获得了曹操更多的欣赏和喜爱,一度让曹丕担心起自己的储君地位来。 虽然曹丕还是成功在曹操去世后继位,并且在曹操所打下的江山的基础上建立了魏国,但对于曹植这样一个曾经的竞争对手,他仍然给予了极强的戒备和防范,并且将这种戒备和防范也延伸到对其他曹魏宗室子弟身上。早在曹操曾经试图篡位的时候,他就已经逼迫汉献帝对曹魏宗室子弟进行过一次不算规范的封赏。 等到曹丕建立魏国后,即便从身份地位上来说,他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帝王,能够进行更为完善的封赏,但他既没有遵循前代分封制度的规定,自己所创建的分封制度也较为草率且不固定,不符合传统礼制,这就导致了曹魏封建制度在具体实施上的异化。 二、曹魏封建制度与传统封建制度有很大区别 1、曹魏时期的封爵都只是徒有名义 在封建制度下,被分封者本人本应在自己所属的土地上拥有较大的权力,不仅能够统领封国内部的军队和人民,同时还可以自行设置封国内部的属官,日常生活上虽然比不上皇室,但说是荣华富贵也是毫无问题。然而,曹魏时期的封建却是"魏之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的景象。 对这些被分封的宗室子弟来说,他们甚至连生活基本的物质需求都难以得到保障,曹植在其《迁都赋序》中便如此抱怨:"连遇瘠土,衣食不继。"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由于早年与曹丕争储的原因,导致曹植在诸王中被针对得最为严重,他的抱怨也变得相对来说更为频繁。 至于参政和领兵的权力,对于这些宗室子弟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连仅有的用以装饰门面的士兵也往往被政府征召过去,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以曹植为例,即便他封国内部的军队陷入"惟尚有小儿七八岁已上、十六岁已还,三十余人"的窘境,魏明帝曹叡仍然选择继续征兆他的军队。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封王的这个名义,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曹丕继位初期进行分封的时候,他违背礼制地将之前所分封的诸多曹魏宗室子弟竟然只是改封为县王,直到魏明帝继位后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变,将他们升迁为郡王,这才在名义上好听了点。当然,实际权力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2、曹魏诸王被施加了诸多限制性措施 一般来说,当一个诸侯被分封到某一地区之后,自然需要在当地展开一定程度的经营才能够培育出自己的势力,也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的发展。但是,对于曹魏诸王们来说,这一点却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曹魏时期的诸王们到处迁转的频率之高其实也是名列前茅的。 以在曹魏宗室当中素有名声的曹衮为例,在从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平乡侯开始,到太和六年被改封为中山王,在十六年的时间里被迁转了五次。曹衮尚且如此,曹植这样的"头号犯人"当时更是几乎每年都要迁转一次,这种连年的奔波对曹植的身心伤害极大,其被打压之力度可见一斑。 另外,当时曹魏统治者对于这些王侯的人身自由也施加了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诸侯定期朝见皇帝不仅有利于皇帝监管这些人的动态,对于诸侯王们本身来说也是一次与他人久别重逢的机会。 然而,为了让诸侯王远离权力中心,曹魏统治者却规定他们不得前往中央,就算是有些人被特许进谏,也往往会以各种理由被苛责惩罚,甚至会直接被削除封国,如曹彪便因一次犯禁而被"为有司所奏,诏削县三,户千五百"。也因此,对于曹魏诸王来说,他们这辈子所能待的地方基本上就只有自己的封国,其境况之惨甚至连魏明帝当时都有点看不下去,只是他还是坚定执行了监禁他们的措施。 三、曹魏封建政策引发了严重后果 对于这种不近人情的封禁措施,其实魏明帝有过试图修正的念头,但最终还是由于各种限制性因素而放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封建制度,导致当时绝大部分的曹魏宗室子弟都掌握不到任何权利,在无法作乱的同时,也无法起到拱卫曹魏中央政府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解决了曹爽之后,其他曹魏宗室子弟竟然没有一人能够同其对抗,最终大大加速了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进程。可以说,在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中,对宗室的封禁过严一定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趣的是,之后司马炎的分封制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最终又推动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总结 总的来说,曹魏时期的封建制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同样是封建制度,曹魏时期的诸王们却毫无权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不要说与西晋和明朝时期的封王们相比,就连和一些普通的官员比都可以说是十分寒酸。 而对于曹魏统治者来说,他这样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宗室作乱的风险,却也让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在曹爽的带领之下走向灭亡,先前所打下的一切基础也就此成了司马氏的嫁衣。 参考资料: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之考论》——王永平 《论曹魏的宗室政策》——王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