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面对虎视眈眈的日本代表团,在中国代表团的一致推举下,当时年仅32岁的顾维钧先生作出了精彩备至的发言演讲。 "无论是出于经济,战略还是宗教文化的角度来考虑,中国都不容失去山东,就好比西方断然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过去千年就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脊梁,也是中国最主流的文化,他的学说塑造了中国社会上的伦理纲常和秩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孔孟就是中国的耶稣"。这一精彩发言获得了在场除了日本代表团外的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 这话说的太好了,孔子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简直太重要了,在那个黑暗动乱的时代,一位两鬓斑驳的老人秉着风中残烛,用那微弱的烛光照亮我们整个民族前进的方向,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历史的阴影中。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混乱无道,周天子威名不在,周王朝更是日薄西山,"郁郁乎文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礼乐崩坏,群雄并起,诸侯征伐不断,九州大地一片生灵涂炭。在这样的时代想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无疑是痴人说梦,但孔子就是这样一位痴人,他周游列国,四处奔波,这样一位老人面对崩坏的时代,在历史坍塌的洪流中,依然心怀希望,渴望挽狂澜于既倒,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人世尚且渺小,何况个人,他是如此的孤单,以至于在那浩瀚的洪川之上,发出了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是失败了,但他在黑暗中发出的光亮却指引了历史洪流一条正确的前进方向,他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期望,他给社会建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他给与了这个混乱黑暗的时代一丝光亮,历史后来才能顺着这微光的指引默默在幽暗中前行了两千年,不然我们何时才能走出这漫长的阴影。 鲍鹏山教授在风流去中说道"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时代里,出现了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是在大大让我们松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 圣人逝去,带着他的理想与期望去了,犹如黑暗中蜡烛的最后一次跳动,火光明灭,片刻后天地一暗。但也是从这一刻起,他不只属于这一个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我们何其有幸拥有这样一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