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重名率高的问题,为何不恢复我国传统的姓名字的人名构成体系呢?
古人的名字,应该是"姓+名+字+号"来构成的。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我们虽然还说名字,但其实只剩下"姓+名"了,所以叫姓名。
在过去五千年的时间内,中国人都是有姓有名有字,直到近代的民国时期,仍然是这样的。名字的简化是解放后的事,当时为了方便推广文化的普及,也为了方便户籍制度的实施,在户籍登记时只保留了姓和名。
古人之所以有名有姓有字有号,是因为在古代对于名讳的称呼有着一套严格的规则:姓表示血源关系。名由父母来取,只有父母、长辈、尊者才能直呼。一个人在成年之前是只有姓和名的,字要成年时才取,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是方便长大之后的社会交往,同辈、下级不能直呼其名时可以称呼字。号,则是长大后自己根据喜好自己取的。
还拿李白来举例子,他的父母长辈老师领导,可以直接叫他李白。他20岁后取了太白这个字,朋友们见面可以喊他太白。李白写诗出了名,有些朋友尊敬他,就叫他太白先生。后来,李白自己起了个号叫青莲居士,一些圈里人在提起李白时,就会说青莲居士咋样咋样。
至于题目说恢复这种传统,就可以避免重名率高的问题,请恕老张我不敢苟同。中国汉字词汇量很大,姓氏也很多,但是架不住人多。重名,在所难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并不是所有字词都可以拿来当名字,所以适合当名字的组合就那么多。再说,古代人重名的就少吗?
现在是姓名制度,大家社会活动中使用的是姓名,字、号即便取了也无法替代姓名,仍然改变不了重名问题。其实,现在有一些搞文艺尤其是搞传统文化的人,会给自己取个字或号,还有一些附庸风雅的人,也会学人家取个字号。但也仅限于自娱自乐,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仍然要使用姓名。
最后,老张觉得重名并不是个多么让人头疼的问题,这在生活中很容易解决。中国的重名问题也没题主说的这么严重,西方国家26个字母组合几十个国家一起使用,也没见被重名困扰。
很难了。中国人过去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如毛主席,姓毛,名泽东,字潤之,号毛奇(湖南一师同学起的,也是尊称,概因润之同学,常有非常举动,非常思维,非常实践。)常识上,字都是敬称,平辈互称,彰显亲切,上级以字称呼下级字,也是亲切尊称,如毛主席直呼起义将领陈明仁(胡南老乡,字子良)为子良将军,使陈明仁感到万分亲切。而陈明仁起义前称呼毛主席为润之先生,而起义后他就不能这样称呼,而直呼毛主席。细推之,这里面讲究深,也是我中华的称谓文化。 而号只是叫习惯了称谓,如民国时,湖南的蔡锷将军,人们都习惯称他蔡松坡,松坡不是他的字而是他的号。 总的来说,民国以前,只要读书人一般都有姓,名,字,号。而字和号算是一种古风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普级大众文化,个人识别符号只留姓和名,简洁易记。很少人再有字和雅号了。当下,个别画家为附庸风雅,给自己起字和号,也是有的。 个人认为,一切顺应社会自然发展,不必强扭。有姓有名可以了。
只要把人名和族谱结合起来就行。
毕竟中国只有这么多姓,没有谁会主动改变自己的姓氏。
重名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名字太短,重名的重灾区就是两个字作为名字的人。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家给孩子取名的时候,还是愿意取两个字的名字,因为好记。
那怎么才能,增加字数,又不引起公愤,或者得到家族认可。毕竟取名的大事,大部分时候,都是家里的大事,爷爷奶奶,宗族里重要的人都会提意见。
而且,取名了以后,大家的名字,除了要去政府部门登记,也会出现在族谱上。
而目前,大部分农村人家的客厅最显眼的部门都贴了一个祖宗的牌位。
以我自己来举例,我们宗族就叫三槐堂。
这样,在政府部门登记的时候,除了登记自己的名字,后面可以加上自己的宗族代号,比如王老五-三槐堂。
一般在同一个宗族内,不会出现同名。
这样取名,就不会出现同名了。
也不用改变大家原有的取名习惯,只是登记的时候加上宗族代号就行。
大家平时上班学习工作中,用自己的名字称呼就行,只有办理业务,或者登记自己的信息的时候,需要加上宗族代号。
重名的问题是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因为我们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姓名都是大姓,那么很多人的名字肯定都是要么起得很有寓意,要么是随大溜,所以说有的时候名字重复的话肯定都是有很多的。
就像我们去派出所里面或者说去百度里面搜索一下的话,这种同名同姓的是一个非常大的存在,就好像我们。姓张的,姓李的,姓王的,姓黄的,这些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姓氏,所以说很多人都要么起两个名字,要么起三个名字,要想不重复这是很困难的,因为好的字好的寓意可能就那么几个像什么李好啊,李笑来啊,李庆啊,李国庆啊之类的,肯定都非常多人叫,所以说要起一些很难重复的名字的话,除非你起的长一些或者说起的比较另类一些,这样的话才能够不重复,不然的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古代人的话,除了这些姓名,还会有他的号,那么也会有一些很出名的人,肯定是别人就为了不跟风他的名字,也不会起这样的名字,但是有的人很崇拜他也会起他的名字,所以说这个都说不定,说不准的,关键还是人口太多,大家起个名字就那么几个,所以说重复率还是挺高的。
50年代的传统和90年代的现实怎能会走成一个步调…即使重名多多也是潮流、取名也在前进发展吐故纳新…今后取名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奇葩化:中文姓:外国字母名、或拼音字母…我想后代的孩子会的……!
没这么麻烦,将三字名改为四字名才是使名字更有文化更有意境更有韵味意义内涵最佳方法,中国人的三字姓名一般第一字为姓,第二字为辈份,前面二个字基本限定,可选择的仅最后一个字,难得文化内涵意韵,由三字名扩展到四字名,即可以有二个字的自由选择,选择域范从单字的几千字数提高到双字组合的汉字字数的乘积平方,而双字组合形成的词组有更深远表达意境内涵,而由四字组成的姓名叫起来意韵深远,韵味悠扬,结合个人事迹,可形成历史故事成语典故,提升社会文化兴味。例如现代人们所起的网名微信名,很多人都喜欢用内涵更丰富的四字名去代替原来的三字名。人们可以实际选择对比叫一下,看三字名与四字名那个更好听更有韵味。而且以三字扩展到四字理论上名域可扩展数千倍,而且在电脑登录查询比对时还可采用姓名专有化选择机制,避免重名,连身份证号码都可以用专属名字代替了。
关注《能量的产生起源》
《宇宙加速膨胀并超光速的原因》
《光速变化的理论规律》
《牛顿力学的局限》
《相对论运动关系的缺陷》
《宇宙诞生记》
《量子纠缠的原理》
《物质最初是如何产生的》
《光是如何产生运动的》
等本人头条拙文请点击本人头条主页一一《参透天机》
说两句。姓,名,字,又字,号是过去式了。
现在想"回去",恐怕是一厢情愿了,据我浅知,大陆应是这样。不知港,澳,台地区的姓各式至今是否还是用的"老法子"这个姓名的起法,我认为也应与时俱进,为大家熟悉,掌握,自如为最佳,不必强求,再说现在户口薄上的登记栏应没有字,号的填入框了,烦那心作甚!我喜看红剧,正剧,如近年续播的《换了人间》,《井岗山》等等,里边的国民党将军,蒋介石直呼他们的字,而不是喊姓名,弄得观者对其人对不上号,要上度娘查证下才行,如《长沙保卫战》中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统军人物薛岳,他的字为伯陵,不知伯陵者大有人在。所以现在所以还是以现在的起名现状为佳!
传统取名是按照字牌辈分取名,才能体现老幼尊卑,根据属相五行风水按命格来取名,体现出取名人今后的运势,吉凶祸福。大家都按这种方法取名,自然重名的就多了。
这个问题想当然了,即使恢复了姓、名、字,也解决不了重名率高的问题。
一、汉字虽多,但是意思吉祥并且放入名字里好听的字,并没有那么多,而我国人口是如此之多,重名实在难免。事实上古人重名的也很多,不信看下面这幅对联:
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二、更重要的是,有跟风的传统在。现在取名字就是一窝蜂上的,大家抢着用那几个字来组合。即使恢复了"字",多半也是会跟风取的,重"字"率大概也低不了。
中国人是因为所用的文字的关系,重名重姓很多,有时候的确很容易弄错,但是现代汉语已经这样了,要想恢复我国传统的姓、名、字的人名构成体系很难了,这关系到很多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有对现代人来说,恢复过去的体系,反倒不习惯,而且很难接受,还不如按照现状发展下去。这只是本人的看法,有不对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