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作为从业人数上千万的职业形式,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觉得好的,大有人在;认为鸡肋的,也自有其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1. 稳定的生活保障 事业编制作为体制内的一种工作身份,"稳定"是给人印象最深的关键词,衣食无忧是没问题的,会过日子的,也能有点闲余去旅游、追求点小爱好,但要发财致富,是没有可能的。处于温饱无虞、富贵难求的状态。 2. 正规的社会身份 事业编制是一个正规的,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标签。在朋友聚会、社会交往,甚至大妈闲聊时,会说某某是在那什么单位上班,给人正规军的感觉。从信用评价的角度看,至少是具有社会平均信用度的人。 3. 有限的发展空间 2020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都不再承担行政职能,逐步去行政化,在体制内更多承担专技角色,事业编制人员的发展空间有限。更多的只是一份工作,而难以成为一份事业。结语 稳定、正规、有限,用这样三个词作为事业编制的关键词,中规中矩。想想为什么,这和不同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对比有关系。曾经,事业编制是体制内"铁饭碗"的重要logo,随着社会发展,职业多样化,其他社会群体发展增加,事业编制的印象已经从"铁"趋向"稳定",从"好"趋向"有限",用词的程度保持了逐渐减弱的趋势。 事业编制的社会印象事实上已"多元化":对于大多普通高校毕业生,是从业的不错选择;对名校和优秀的毕业生,是从业的不屑选择;对退伍安置的士兵,可望不可及;对转业军官,是最低配置;对小企业员工,是有尊严的社会存在;对500强员工,不在考虑之列;对各界精英,是社会知识的一点;对无业人员,是传说中的高大上;对事业编制人员,是生活中即简单、又重要的内容。 --End-- 『20年职场历程原创呈现 分享职场干货 请关注@职觉视点 』 在事业单位,如果有事业编制,那就意味着可以享受事业编制人员的所有待遇,但伴随着也有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工资。如果说公务员拥有金饭碗的话,那么事业编制人员就拥有铁饭碗,形象地说明了事业编制人员工作的稳定性。事业单位虽然有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拨款和自筹自支等三类,但大部分都是全额拨款的,一些差额拨款的经营也非常好,有稳定的收入,如医院等等,一些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下一步基本上也会改成企业,以后就不会存在。总体看,事业编制人员工作非常稳定,如果不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基本上不会失去工作,是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工作稳定,工资也很有保障。虽然事业编制人员工资并不是很高,但好在每个月都能定时足额发放,基本上不会拖欠。 第二,限制很多,晋升困难,工资不高。事物都有两面性,事业编制人员的工作稳定,所以也就限制了其自由的出入。事业编制人员总体来说工资也不高,晋升也比较困难。事业编制人员岗位分为管理岗、专技岗和工勤岗。工勤人员不是干部,基本很难有晋升的机会,工资也比较偏低。管理岗如果在一些大的如厅级以上的事业单位,晋升机会还比较多外,在一些市属事业单位,最多也就是个副处级,很难得到提拔,工资也就很难提升上去。专技岗也是一样,虽然会比管理岗压力小一些,但一样有名额限制。很多年轻人在事业单位工资非常低,但是有编制,就如同得了个鸡肋,弃之可惜,嚼之无味,想去外面找份工资高的工作,又舍不得这样的编制,进退两难。 @职抒胸意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有编制,有好处也有限制,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抉择。 在事业单位,编制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5年,却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来讲,编制是我朝思暮想的目标,不怕大家笑话,我连做梦都想拥有编制。 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我在我们当地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做了整整5年的临时工,这5年来不为别的,就是能够拥有编制。 让我说编制意味着什么,其实我一时也说不上来,或者说不能准确地说出编制对我来讲到底能够带来什么。01当初听从父母和亲戚意见,盲目考取编制,认为编制就意味着高枕无忧 跟很多人一样,当初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意气风发,怀着满腔热血,想要在社会上施展手脚,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找工作的一次次碰壁让我认清了自己,更认清了现实。 为了着急就业,我在我们家附近的一家企业里当品质工程师,名字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其实就是一个质量检验员,负责车间的巡查和报告的撰写。每个月拿着2000多块的工资,看着嘈杂、脏乱的环境,让我萌生了离开的想法。 所以,我就听从了父母和亲戚的意见,打算去考取事业编、公务员。当初我认为这也不过是一场普通的考试,作为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考试的"机器"来讲,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自己决心不强,没有充分准备,失败了也不当回事,注定我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上岸的。我当初也认为,只要考上了编制,自己的生活就能高枕无忧。02通过编外考试,进入现在的单位,编制就是一种隔阂和差距 2015年5月份的时候,也是一种机缘巧合,现在的单位正好在招录编外人员。我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成为了一名"临时工"。 当初自己还挺高兴,毕竟当时报名的人还不少,自己能够顺利通过,好歹比那些人要优秀,说起来自己在政府单位工作,脸上还非常有光。可是,工作了几年之后,我发现,其实我想的一切都错了。 自己和编内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不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更加重要的,编制好像是一堵墙,隔开了临时工和编内人员。平时有重要的会议,不会让我们参加,录入案件资料,需要编内人员的姓名和执法证号,一个月三次的夜间值班,我们没有资格,每年的疗休养,没有我们的份。类似的一切,就在潜移默化中设定了一个鸿沟。03考上事业单位后,内心反而回归平静,编制其实就是一份普通工作 2020年11月份,我通过事业编考试,成功上岸。这5年来,我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考试,最终如愿以偿,内容还是非常高兴和欣慰的。虽然说过程有点曲折,但是好歹结果是好的,不枉费我这5年来的付出的努力。 但是,一段时间后,我的内心反而回归了平静,没有以前没有考上的浮躁,也没有看见别人考上的眼红,甚至没有了考上的骄傲。5年来,不说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多大增长,但是心态上确实比以前好了不少。 现在真正拥有了编制,反而对编制看淡了许多。现在我认为编制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就像万千工作中的一种,它不会让我大富大贵,我或许可能也有拿到工资后的抱怨,工作上也有像现在一样紧张和压抑。不管如何,这是我的新的起点,未来仍然可期。我是@一个临时工,做了5年的临时工,2020年11月份通过事业单位考试成功上岸,和你一起探讨关于编制的大事小事。 这个问题本人很有发言权! 本人现为某街道办事处一事业编制科员,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很有感慨。 一、编制意味着你不会一夜暴富,但也绝不会中途失业!2020魔幻元年,疫情、洪水、中美贸易战......接二连三的巨变纷至沓来,无形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曾经看到这么一个段子:疫情期间,公司先是通知在家待命、后来是休假、最后是"很抱歉公司倒闭了"!尤其是主打外贸类的企业今年行情遇冷,不知多少社畜悲催的"被失业"!反之事业单位中虽然需要加班加点防疫,但是工资照样发,一分不少,在其他人在重新投递简历时,自己却可以毫无后顾之忧。 二、编制意味着福利待遇超级棒!以我们单位为例,只有周一至周五的午饭2元钱,其他时间一律免费。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恭喜你:你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啦!因为房租、饭钱几乎都省了,你只需要应付必要的人情往来即可,一个月的支出绝对在1000元以下,这样大部分工资都可以攒起来。 三、编制意味着你比其他无编制同事享受更好的发展渠道!在纪工委等好部门是要求必须有编制的,如果没有那么很抱歉,在晋升时人家根本不会考虑你,即便你工作能力再强!同时无编制人员一年一签合同,指不定啥时候就被解聘了,安全感极低,还有很多的福利待遇都无法享受,为他们默哀半分钟......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说: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我们经常说某某某考上了哪个单位,以后就是"吃皇粮"的人,他这一辈子吃喝都不用愁了,因为他有一个"铁饭碗",何为"铁饭碗"?编制就是"铁饭碗"。在我国公职人员队伍当中,可以说编制意味着一切,编制是你工作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的保障。下面我们谈下有编制人员和无编制人员的差别: 一、地位不同。 有编制的人员是国家正式人员,只要你不违法乱纪,谁也无权开除你,你就是工作完不成任务,领导最多说你工作能力不行,领导也无权开除你。但是如果你没有编制,你是临时工或者合同工,你就是工作干的再拼命、工作质量再高,单位不想用你的话,随时能解聘你。下面我给大家举两个具体例子: 这几年随着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可能会好一点,以前没少出现临时工被歧视、被辱骂的现象,哪一点工作没干好,出一点差错,临时工就会被骂。因为在编人员会这样想:"反正你不在编,随时都能解聘你,你干的不好我就批你,你又不能怎么着我,而且不在编的人员你也不会有多么厉害的背景关系,得罪你就得罪你了,对我自己也没啥影响。" 记得我刚实习那会儿,那个单位有一个奇葩员工,30多岁了,谁都用不动他,有一次副局长让他打印文件,他直接说他不会排版,没法打印,副局长一听有点生气,非要让他排版打印,第二天开会文件都发下去了才发现,文件页码都错了,还有空白页,这明显都是故意的,可把副局长气坏了,还没开始批他,他直接都说我说了我不会是你非要让我打印的,副局长拿他没一点办法,就是开全体会通报批评他一下,也没怎么着他,人家也没想着晋升,所以也不用怎么巴结领导,他又没违纪违法,是在编人员,更没法辞退,这就是编制的好处。 前几年我跟几个领导下去检查工作,约好的上午八点半在单位门口集合一起乘车,结果我们都到了,司机还没到,司机迟到了五分钟,司机见了我们连忙道歉说遇到堵车了对不起,我们都知道早高峰郑州确实很堵,所以谁也没太在意,但是他们领导不愿意了,说话特别难听:一个破临时工,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你怎么工作的呀,回去我就把你辞退…司机很年轻也就20岁左右,他领导把他骂的眼里禽泪,我们几个都看不下去了,虽然人家是临时工但是也不能侮辱人家。这种情况现在应该几乎没有了,现在人的素质都提高了。这也变相说出了某些临时工的现状。 二、待遇不同。 有编制的人员工资是财政发放的,五险一金每月雷打不动准时发放,可以说只要财政局不倒闭,你的工资绝对不会少一分钱,你就是有事请假了,只要不是长期请假,工资照发;你想请长期病假,只要医院开具证明,最多扣除你的绩效工资,其他工资还是照发,五险一金一分钱不少你的;而且每年还有体检、过年过节福利费。 如果你没有编制,你是跟单位签订的合同或者是劳务派遣人员,拖欠工资是经常的事儿,尤其是每年1月至4月份人代会没开之前,各单位的预算都没有拨下来,这类人员是没法给你发工资的,而且这类人员的工资比着正式在编人员工资低的不是一星半点,工资不但低,最多给你交五险(五险的基数也比正式在编人员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给你交住房公积金的;而且一般签订合同的时候,用人单位要求这类人员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否则就会扣发工资或者予以辞退,比如迟到一次扣50元钱、一项工作没完成扣200元钱等等。 三、晋升不同。 在编人员只要你努力工作,得到领导的赏识,晋升还是很快的,特别是你工作几年以后有经验了,你单位还有岗位空缺的时候,一般都能晋升,你的级别上去了你手中的权利也就会越大,你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就会提高。 不在编人员基本没多大晋升空间,你就是工作干的再好,最多给你增加几百块钱的工资,但是你的工资是绝对不可能超过正式在编人员的工资的。 四、权利不同。 在编人员能行使的权利都是国家赋予的,特别是执法权,只有正式在编人员才能行使。国家规定了合同工、临时工"只能配合执法人员从事宣传教育、巡查、信息收集、违法行为劝阻等辅助性事务,不得从事具体行政执法工作。"说白了,不在编人员只是干活儿的,手中没一点权利。 五、进单位的方式不同。 正式在编人员一般都是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和部队军人专业进入的,条件还是比较严格的,必须考试通过、面试通过、体检合格才能成为正式在编人员。 临时工和合同工没有那么多限制,只要你五官端正,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跟单位签订合同或者跟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就行了,不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即使有些协管或者某些临时工岗位需要考试,也是非常简单的,比着事业单位考试简单多了。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在事业单位编制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很多,有些是体制外的人还不理解的,主要的是: 一、有了编制,你才是这个单位的正式员工 在体制内,任何机构都有"三定"方案,也就是定机构,定编制,定职能。其中的定编制就是这个机构需要多少个人,就会定多少个编制;需要多少个领导,就定多少个领导职数。有了空编,这个机构才能进人,财政才能给你拨付工资、福利、工作经费。因此,使用单位的编制招进来的人,就是单位的正式职工。实名制编制是可以办理调动手续的,只要别的单位有空编,愿意接受你,你就可以按程序调过去,使用新单位的编制,成为新单位的正式员工。如果在事业单位工作,没有编制,那就是编外人员、聘用人员,就不是正式员工,也不能办理使用编制的调动手续。 二、有了编制,你才能享受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福利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福利是有政策规定的,给多少,怎么给都有文件规定,这些工资福利相对来说是高一点的,一般在当地是处于中上水平的,而且是法定的,是由财政保障的,不会拖欠。不需要你去找领导说,要增加工资。领导也不能给你增加工资、增加津贴。你在什么岗位,你担任什么职务,你工龄有多长,就拿什么工资,就领什么津贴,这是国家有文件规定的,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单位的编外人员则不同,他们的工资一般要比在编人员少,少一半也正常。其工资的多少,一般由单位自行决定,由单位自行保障,遇到单位经费困难,保障不上也是有可能的。 三、有了编制,你才有在体制内提拔当领导的机会 单位要提拨领导干部,首先是要有编制,事业编制的干部只能在事业单位提拨。没有编制,在事业单位,要想提拔,要想当领导,那是不可能的。有了编制,才会有提拔的机会。在提拔干部时,编外人员肯定是靠边站的,没有份的。 但是,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没有办理调任或选任手续,是不能到行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去参公单位任职也不行,只能在事业单位间提拨任职。 四、有了编制,你才算端上了"铁饭碗",劳动法对你是没有作用的 有了编制,意味着你就是单位的正式员工,你与单位建立的是人事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所以你与事业单位之间的纠纷不是用劳动法来解决的。而是要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来解决。如果你在单位没有犯严重的错误,单位是不能开除你的。哪怕你是在单位"混日子",单位也不会开除你。因此,在事业单位有了编制,一般不会失业,工作是很稳定的,是端上了"铁饭碗"。 五、有了编制,你才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之前,有个资格确认的程序。有了编制,编办就会在资格确认表上盖章,社保部门也就会帮你办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手续。编外人员、聘用人员,编办是不会帮你盖章的,也就不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了。 六、事业编制想到行政机关去,那是很难的 事业单位的编制,只能在事业单位工作,不能到行政单位工作。如果要到行政机关去工作,必须通过调任、选任,办理使用行政编制的手续,但调任、选任都有严格的条件,如调任一般要任副科职以上,或者是副高职称以上,更重要的是要有人看上你、推荐你。没有办理调任、选任等手续,即使有人借调你到行政单位上班,你也是领事业单位的工资、津贴,行政单位的工资、津贴你是享受不到的。 总之,有了事业单位编制,就意味着你端上了"铁饭碗",但这是比拥有行政编制的公务员稍差一点的""铁饭碗"。应当要珍惜它!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事业编制,对于编外人员来讲,就是一道高不可攀的墙。有了这道墙,编内编外两重天,编外人员不仅工资收入远远低于编内人员,各种正式职工有的岗位津贴、福利、补贴一概没有,也没有转正机会,没有晋升发展前途。虽然也在体制内工作,但这份工作,和其他合同工、临时工一样,只是糊口的差事而已。 事业编制,对于在编职工而言,是一种保障,但同时也是一种桎梏。对于安心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来讲,有了编制,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社保费用按时交,有年休假,也有福利和补贴。但对于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来讲,编制是牵拌,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抛开编制出去闯天下,有的人闯不出名堂,最终却追悔莫及,想要再进入编制内,已经不可能了。 最后是这个条件也许并不是所有人要进事业单位的理由,事业单位人际关系想对较复杂,所有就需要高情商与人沟通,对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现在事业单位并不是一张报纸就能过一天的时代的,而且如果真的能帮助到他人,相信你的成就感会很高的。 每个人对事业单位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取舍,可以按照自己真正所需,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编制意味着身份,意味着你今后的晋升方向,意味着你在这个单位里属于几等公民。 事业单位分3种,参公类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 参公类事业单位,你就理解成公务员,现在事业单位正在改革,这类人很有机会变成行政编制。 公益类事业单位,比如人力社保局下属的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民政局下属的信息中心之类(通常是以XX中心命名),还有就是学校、医院类。 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就是报社、殡仪馆之类能做生意的,马上要改制成国有企业的。 好了,言归正传,我猜楼主应该是问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编制含金量吧? 在行政机关里,行政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是混着使用,但里面的待遇差距是很大的。 1、经济差距。公务员的工资高于事业单位编制。以浙江为例,同是最低级别,同一个单位两者可能会有小几万的差距。就拿车补来说,最低级别的是600,公务员就有,事业单位就甭想了。 2、政治差距。公务员晋升从科员(一二级)、主任科员(一二三四级)、调研员(一二三四级)、巡视员(一二级),就算没有后台,一般论资排辈也能混个一官半职。 事业单位则完全不一样,是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一般领导是属于管理岗位(副科、正科之类),工作人员的晋升就是职称提升(初级、中级、副高、正高)。 在学校、医院,你是体会不出事业身份的尴尬,但是在行政机关里,两者之间存在一道鸿沟。你想从事业编制到行政编制,那你得起码先混到管理岗位(副科以上),然后就是看背景拼爸爸了,你懂的。 在机关里,编制就是你的身份证牌,有等级颜色的。话虽不好听,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答。编制意味着,你在国家公职人员序列。意味着,你这一辈子。衣食住行。样样不愁。国家养你一辈子。这个没话说的。是人羡慕的职业。 有编制和无编制,意味着事业单位的人员就分成了两个等级,也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变成了两个等级,更意味着他们的未来变成了确定与不确定。可以说这就是意味着天与地之间的差别。 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单位的二等劳动者。曾经有个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告诉我:他已经在某政府部门工作5年,却没有编制,那就是"临时工"。获得一个编制是他朝思暮想的目标,不怕大家笑话,他连做梦都想拥有编制。为什么还坚持到现在,就是觉得获得编制还有一次希望,如果没有获编的可能,那他会第一时间离职的。 在他们看来,获得编制就是上岸。因为在机关事业单位,没有编制就意味着无法晋升,无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无法拿到同等的工资,同样也无法将自己的职业稳定下来,因为很有可能哪一天出一个文件,所有编外人员都必须离职辞岗。 有编制和无编制,工资上就差着一大截。同样在劳动福利待遇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享受的可能。因为事业单位是按照编制人员进行工资和福利的预算安排的,编外人员就无法获取财政方面的预算,那么自然也无法获得同等的工资和劳动待遇。只有本单位的一些特有福利,有可能大家都可以共同享受,除此之外只有编制人员才能享受。 在养老方面也是有着重大区别的,有编人员工资是五险一金,还有各项的年金政策,甚至还有补充公积金。而且缴纳标准也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不会拖欠,每月也是准时缴纳。而无编制人员,一般都是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合同或者单位签署的有时间的合同,如果单位的财政预算还没有拨下来,那么编外人员的工资暂时要拖欠,而且社保方面也就是五险,都有可能没有公积金,同样五险的基数也有可能比正式在编人员低,更别说退休年金以及补充公积金的缴纳和发放了。 所以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如果在机关事业单位做了编外人员,但是又没有转正的可能性,那还是早早离职,在社会上去好好工作。否则等一纸通知下来,那时人已中年,又没有其他的专长,很有可能这一生就过得比较蹉跎了。 觉得好,请给予点赞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