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什么制造业越来越少,经济还这么发达?
一家里有两个儿子,老大老二去年都上交10块,今年老大交12老二交15,都是在向前进步的,一个道理,深圳的制造业在整个全市经济份额中的占比确实越来越少,但是绝对值仍然是较快增加的;世界级大都市无一不是服务业极度发达,深圳的服务业发展更快才显得制造业相对"衰落"。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含制造业、水电供应、采掘业。深圳市2016年水电+采掘合计产值不到500亿元,制造业产值6700亿元(计算机、通信、电子4400亿),建筑业500亿,深圳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高达87%。
与深圳情况一样,京沪第二产业也呈现占比多年下降,三个城市几乎都没有农业产值,所以都是第三产业相对繁荣。
深圳作为全国金融中心,金融是深圳第三产业的王者,占比超过20%,保持高速增长。
不能简单地说深圳制造业越来越少,比起其他地方,深圳的制造业仍然很多,也很强。所以出现深圳制造业越来越少的想法,主要是与深圳的转型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深圳正在走的是制造业高端化、服务业现代化、港口业国际化之路。深圳不可能成为一个制造之都,而会成为一个创造之城,深圳的服务业不可能是包罗万象,而是以现代物流、互联网等为核心,深圳不可能建无数个小码头,但深圳有通信世界各地的物流线和信息平台。
正是因为深圳的发展目标调整了,发展思路转型了,发展思维转变了,深圳才会让一些不符合高端化的制造业转移,才能用更加先进、更加高端的制造业替代传统制造业,深圳才会成为技术的创造之地、产品的研发之地、成果的转化之地,才能向一个又一个的科技高峰攀登。
事实也是,如果深圳都不能走出这样的新路,不能从传统制造向创新制造、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那么,还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呢?深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创新创业的前沿阵地,更是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之地。所以,深圳的制造业会出现减少或转移的现象,但决不是深圳的经济活力减弱,而是更强。
2002年网友"我为伊狂"担心平安、招商银行等巨头离开深圳,忧虑深圳会"被抛弃";现在有人认为深圳已经不适宜制造业生存和发展了,忧虑华为、富士康等等制造巨头有可能彻底离开深圳,担心深圳会出现空心化,我觉得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首先,资本确实是逐利的,制造业是特别注重成本管控的,哪里的地价、人工便宜,制造业就流向哪里,这是市场规律。华为、富士康在深圳的大片大片厂房、写字楼跟随深圳地价、房价、租价,也在飚涨,逐利的华为富士康会轻易抛弃放弃吗?
第二,资本既逐利也讲感情。总部在台湾的鸿海集团富士康,起步发家之地在宝安区西乡街道后瑞村,那里有富士康最早的大陆工厂(约两万平米),现在还在为富士康创造财富,堪称富士康龙起之地。即使90年代富士康迁往龙华、观澜,其后又在全国各地建厂,西乡后瑞富士康依旧岿然不动,富士康不会抛弃自己发迹之地的。
华为、富士康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深圳"烙印,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洗不掉这个烙印。同理,在深圳发家壮大的本土制造企业,无论大小,无论低端高端,无论走到哪里,也不可能舍弃"深圳"这个字号,比如比亚迪、大族激光、大疆无人机、欧菲光、迈瑞……,同理,作为地产业、服务业、金融业佼佼者的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万科地产等等,也是如此 。
抛弃就意味着忘本、背叛;抛弃"深圳"这个金字招牌,意味着掉价,会面临着无形资产的流失。
第三,深圳早已成为中高端科技人才的集散地,如同圣地,始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 。 制造业尤其高端制造业离开深圳很难招揽到称心如意的英才;众多英才也乐意在深圳安居乐业。作为资本家,是不可能忽视深圳这个人才高地的。
第四,深圳不一定是新技术的原创地,却往往是新技术演变成实业产业的快速转化地。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曾是香港科技大学学子,在大学期间就在研发无人机,获得过香港政府嘉奖,但他却拐带导师来深创业。
深圳确实没有重型装备制造业、高端军工业等国之重器,也没有名牌大学和研究所。但是深圳自有城市竞争优势,其创新、研发的主体不是高校和研究所,而是本土企业,研发机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以及研发成果和专利大多来自于本土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吃皇粮,以盈利为目的,科研成果必须快速工业化、产业化。
深圳目前支柱制造产业有互联网技术、大数字、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海洋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第五,传统制造业不一定在深圳活不下去。深圳民营企业一般注重研发、品牌营销、企业文化建设,不甘心做别人的代工厂去赚取微薄加工费。如高端服装鞋帽等行业企业,深圳还是有一些的。
以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端制造、勇立潮头为城市特质的深圳,没有必要担心高中低端制造业出走。除非全球高科技突然停滞不前,否则深圳不会空心化。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既能倒逼深圳不断产业升级,也能促进深圳与周边地区融合、共赢。
创新是深圳之魂,制造业永远是深圳的根基。输血更健康,深圳从不靠吸血壮大自身。
深圳制造业数量在减少,但质量在提升。
在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租房成本不断上升的深圳,低附加值的 传统制造业已经很难在深圳生存,这样的企业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搬到内地或者是要素成本较低的东南亚。
所以,现在深圳的制造业是在不断向质量方向转型,虽然数量少了但创造的价值反而不断上升。
深圳是个创新能力非常强的地方,除了传统制造业以外,大量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代表着国家科技创新方向。
除了制造业以外,深圳的金融、投资非常活跃,高端服务业占比不断扩大,再加上大量高端人才不断涌入,这一切都在不断推动深圳向更高层次迈进。
作者简介:财务专家、财经问题研究专家,本头条号解读大众关心的楼市、财经话题,用专业眼光帮你分析问题背后的真相。如果你对本内容感兴趣,请点击关注吧!
深圳的制造业很强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华为、中兴、比亚迪、大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2817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2243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7亿元,占GDP比重为36%。在这8000多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中,先进制造业就占了70%。换算过来,深圳的先进制造业占了其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这个比重并不低。要知道,全国的制造业比重也就是30%左右。美国更低,只有12%左右。
深圳的发展定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心,希望打造成亚洲的"硅谷"。因此,它对制造业是有选择的。它要的是高附加值的科技制造业,不是低端的服装、电子加工业,也不是需要耗费大量亿元的钢铁、化工等重工业。
伴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并且受制于深圳的发展空间,因此深圳的制造业必然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对于这个问题发表下个人观点,
第一,越来越多企业工厂搬离深圳,但是销售部门,对外的还是会留在深圳的,
第二,深圳更多的新兴公司成立,
第三,各大企业总部搬向深圳,
第四,深圳的各项服务优于其他城市,充满活力,虽然制造业搬离,但是相应的其他行业来相应补充,
第五,人口,深圳市人口名义上只有一千多万,实际上应该有两千万吧,
深圳市从各方面来说,都优于普通城市,虽然租金贵,但是其他的服务要好于其他城市的,中国就北上广深,但是发现起来的特区就只有深圳,
深圳不是制造业越来越少,要看是什么制造业,那些传统的、低端的、高能耗的、高污染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是很少很少了,因为不适应深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被淘汰的淘汰,转移的转移,转型升级的转型升级,取而代之的是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深圳的高端制造业可是响当当的,涉及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世界前沿科学的领域,很多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将是未来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然,近些年,由于地价、房价高企,人力资源成本增加,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长。"要素成本高、空间制约大",让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山大",因而不少先进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整体外迁,有的是只将总部留在深圳,生产环节则迁往周边及外地, 走"深圳总部、研发"+"东莞、惠州生产制造"的模式。比如:早在2013年,大疆就在东莞购地;富士康则更早就将生产线搬到了郑州、贵州;中兴通讯于2014年也将生产基地迁到了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兴建产业基地;2016年华为将终端生产转移至东莞松山湖等等。
如果任由这势头发展下去,那么深圳的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必然受到严重制约,继而对深圳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有了香港"产业空心化"的前车之鉴,深圳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制造业外迁的问题,一是出台政策留住、吸入人才;二是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减税降费;三是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一方面继续压控房价,另一方面发展"飞地经济",像"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种模式,以解决高房价及深圳土地不足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相信,深圳的制造业不仅不会"空心化",而是会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
香港特区当初也是把制造业转移到大陆地区,只留金融,地产,贸易,港口,最后发生了什么?
金融繁荣导致香港贫富差距世界前十,房价飞涨导致香港普通百姓买不起房租不起房,贸易因制造业搬迁无法竞争过内地,港口因土地无法竞争过内地。
深圳是靠高科技立市,靠年青人富市,靠制造业留人,如果也学香港,会发生什么?
只有平安,深发展,万科,恒大,能够活的有滋有味,华为,腾迅,大疆将被迫离开深圳,因为年青人不来深圳了。
长期来讲,没有或者缺少制造业,会影响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长期繁荣。
美国,在四五十年前美国很发达和繁荣,主要靠的就是制造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开始赶走制造业,不到三十年,制造业赶得差不多了,美国就感觉到经济下滑了。没有制造业没有商业做基础,你金什么融吖?等等,近十几年美国几届总统,都想把制造业拉回美国,可是已经晚矣。
深圳有今天的发达和繁荣,完全是制造业做起来的,很难想象,没有或大幅减少制造业的深圳未来会怎样?,,,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结晶,说制造业越来越少,这不假,但是深圳的制造业再怎么减少,也是非常强劲的,先请大家看一下深圳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再来判断深圳的经济:
今年上半年,深圳三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占比分别是 0.1 : 39.6 : 60.3。
也就是说,深圳第二产业并不弱,占比达到了39.6%,堪称完美比例!
国际上通常把第二产业占比40%,第三产业占比60%,成为黄金城市,而深圳是中国最接近这个比例的城市。由此可以看出,制造业占比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与第三产业形成4:6,才是最好的状态。
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要想发展经济,农业占比肯定是越少越好。
第二产业是制造业,一个城市要保持持续繁荣,人口结构年轻化,那么第二产业不能缺,但是如果第二产业占比太大,就会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效率。
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也就是金融、房地产、商业等综合型行业。这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必备行业,且占比要高,这样,才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而深圳制造业正在减少,是因为正在转型高端制造业,和国际金融城市,国际港口城市!
深圳金融业资产规模达12.7万亿,稳居全国第三;证券业的整体水平也在全国居前,如深圳证券公司营收规模居各省市首位,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净利润规模均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深圳优势产业:互联网、进出口贸易、港口物流、高科技电子行业,这些产业支撑了深圳国内第三的经济体量。所以,至少也不求多,而求精,这才是深圳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