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时,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股票基金都跟着跌,基金经理难道无能为力判断熊市吗。笔者认为,在我国证券市场公募基金是靠天吃饭,公募基金经理的能力不够是一个方面的,公募基金经理并不需要承担风险,长期以来能力不能提高,再加上我国公募基金经理为庄家高位接盘,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拿庄家的好处费成为了行业的规则,在我国大量的公募基金经理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财富,反正公募基金赔了钱也不用负责任,公募基金经理在什么价位买股票都是合法的,在这种潜规则下,公募基金经理的能力更是无法提高。 所以,我国的公募基金经理是没有能力判断熊市,也没有能力判断股市的趋势,再加上我国证券的投机性让市场趋势变得更加难以判断,公募基金经理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判断市场的趋势就干脆不去判断市场的趋势,久而久之公募基金经理已经养成了混日子的习惯,能拿高薪,还能拿庄家的好处费,公募基金经理的日子过得很舒服,根本不需要再去下功夫研究股市。这是我国大部分公募基金的真实做法。而少数有一定能力的公募基金经理则会想办法大收庄家的好处费,等收到的好处费够多时,就会选择自己去干私募基金,从公募基金出来自己干私募基金的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指望公募基金跑赢大盘指数是不现实的,公募基金经理在熊市的条件下赔得比散户还多。而且熊市公募基金是无法止损的,公募基金资金量大,在熊市的时候想卖股票也卖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股市下跌。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 。如果您有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这个时间点,重新回答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今年1月份跑进去的基民,估计又要站岗一段时间了,为什么这么说,请仔细看完本文。下面说的话,可能会冒犯到很多基金经理,也会揭露出一些内幕,希望别被封了。 很多人有个认知误区,基金是来帮投资者赚钱,大家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其实,基金的目的是做大盘子,赚管理费,旱涝保收才是好生意。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能瞬间理解这点的,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把基金投资人理解为股东,基金经理就是职业经理人。一切就一目了然。 股东的需求,是公司赚钱,得到更多的利润。 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是做成一些成功的项目,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提高自己的薪资和就业机会。 当然,职业经理人要获得更好的薪资和就业机会,需要通过为股东赚钱来达到,但是,因为不是自己掏钱出来,职业经理人有时会冒险做很大的项目,如果成就了,自然名利双收,一旦失败,换个地方就是,而且,即使失败的大项目,依然是履历表上值得加分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炒蛋的评价体系呢? 就像次贷危机的时候,美林CEO亏了几十亿,但是自己拿了1亿美元的遣散费,拍拍屁股走人了。 这是多么扯淡的的操作。如果有人给你打理财务,亏个100万,你都想杀人了。 为什么社会会对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这么宽容呢? 窃钩者盗,窃国者诸侯。 这是我们的古话,量变引发了质变,当管理规模上升到几百亿之后,人们就觉得需要专业团队去管理,至于这个专业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普通人只能从刻板印象去理解。 比如名校毕业,海归,华尔街任职还有发际线高。这就助涨了这个群体的过分自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费勒,在他的作品《赢家的诅咒》中,深刻剖析了这一点。 这是第一点,基金经理卖的是他个人的产品,既然是做生意,当然是旺季也要做,淡季也要做。第二,基金的业绩衡量方式并不是以盈亏论,毕竟是卖商品,看的是营销手法。股市好的时候,就说绝对收益多高。股市跌的时候,就说回撤幅度低于大盘回撤,跑赢大盘。如果实在跑输大盘,可以说自己的组合是被错杀,现在正是价值洼地,买到就是赚到。 当然,一些成名的基金经理,还是比较爱惜羽毛的,比如易方达的张坤,前几天就很鸡贼的,把自己的股票型基金改成了混合型基金。 他也是预料到了流动性的收紧,需要调整更多仓位到债券部分,减少股票持仓。这算是非常负责的了。 另外一个是把认购额降低了,这个也很鸡贼,高位认购的金额小了,管理仓位的压力也小了。既丰满了自己,还恶心了同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到第三点。 基金经理会恐惧什么? 当然是怕另外一个基金经理。只有同行才是冤家。 一样是卖产品,看到就是谁的核心价值高,所以每年为了排名,打压对手重仓股,抬高自己重仓股,以及集体买茅台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股市大跌的时候,拼命卖掉对手的重仓股,救自己重仓股,互相踩踏。熊追来的时候,不需要跑赢熊,只需要跑赢别人。 看明白了吧?为什么我说张坤鸡贼。 在估值高位,降低自己基金的认购额。就是把资金压力转嫁给其他基金。那些基金现在拿了钱,为了仓位要求,就得被迫在高位买入股票。 对于张坤这种基金经理来说,别人被迫在高位建仓,他才能在高位减仓。 那么有人又会问,其他基金经理不知道吗?他们不能也一样降低人够份额吗? 还真不可以,头部机构如果不降低认购份额,资金不会流向他们,只有在这种窗口,他们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金。 明知道是有毒的胶囊,还得吞下去。然后求神拜佛,今年流动性够,股票不会大跌。熬过这一年,收益率排名上去了。也就成角了。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好了,说了这么多基金的黑暗。再说说普通人要不要买基金。 建议还是买,为什么会有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就是因为大多数股东自己更不靠谱。 毕竟基金为了自己的排名,还是会以保险为主,尽量买优质资产,长期持有。这可比普通股民每天追涨杀跌,要靠谱很多多。 当然,如果不是股市剁手党,能够真正长期持有的,还是可以买一些好公司长期拿着。或者,听从巴菲特的建议,买ETF基金。 如果觉得回答有用,点赞留意关注收藏,多多益善。 by 本来该学经济,却不小心入了玄学的坑的懒癌患者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基金经理身在其中,身不由己啊!并不是基金经理不行,也不是他没能力判断熊市,你要想明白基金经理是干嘛的?基金投资是投资的哪些东西?看明白这个你就懂了。 基金经理是拿着基民的钱建仓,但是因为股票基金所以称为股票基金,是要求60%到几乎100%都是股票。所以他们现金很少。还有,基金并不全是封闭型的,是开放型的,今天张三买,李四卖,明天王五卖,李四又买。基金经理迫于资金的流动性,他需要买入仓位,卖出仓位来应对。 因此,这下朋友你能看明白了吧,基金经理知道仓位不应该买了,可是他又不能不买。他知道不能卖了,又不得不卖。并且,因为基金的行业问题,他不能跨行业太远,也就是说不是完全随他的意思建仓。 再有一点,熊市是什么?是因为大家都在卖股票,都卖了,买的少了,价格越来越低,就形成了熊市。熊市是卖出来的,牛市是买出来的。 张三看到这个股见顶了,卖了,这个股还在涨,因为李四觉得还要涨,他的买盘盖过了张三的卖盘。但是总有人觉得自己赚够了,要走,终于这个股跌了。基民看到这个股跌了,恰好这个股是他重仓,他选择卖出,基金经理接到卖出指令,也就卖出自己的仓位。 可见股市的跌,是互相影响互相传导的,基金经理只是各助长助跌的凶手。我前面说到开放式基金经理被迫操作,封闭式基金经理同样也是被迫操作,即便他在择时,但是大环境如此,他也没办法独善其身。 所以不管你是股民还是基民,我们都是大多数,是大多数人决定了熊市还是牛市,而不是基金经理会不会操作。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熊市的时候所有股票基金都在下跌;第二,基金经理为什么不能判断熊市的到来? 第一个问题:国内的股票基金有最低的仓位要求,就是说任何时候,股票基金持有股票的仓位都不能低于80%,所以熊市的时候,在市场连续下跌时,股票基金极大概率会跟随市场同向下跌,只是跌得多和跌的少的区别。一句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讨论。 第二个问题:基金经理为什么不能判断熊市的到来?从你的提问来看,应该是希望基金经理能够准确的判断牛市和熊市的转换,在熊市来临之前全身而退,在牛市启动之初满仓进入,从而把握市场的风格转换。能够准确判断市场牛熊转换的人存在吗? 准确把握市场多空转换的这种牛人存在吗?应该说曾经存在过一个,这个人曾经多次判断出市场的变化,从而成功的获得巨大的收益。那就是美国的杰西·利弗莫尔。 但他也曾因为判断错误而破产,一生中经历了多次爆仓、破产。 1907年,30岁的利弗莫尔在股票奔溃行情中做空,赚到了100万美元。 1908年,31岁的利弗莫尔股市中的交易连续失败,再一次破产。 1929年,52岁的利弗莫尔,在股市大崩盘中获利超过1亿美元。 1934年,57岁的利弗莫尔又破产了。 1940年,60岁的利弗莫尔自杀身亡。 这样的传奇人物,历史上只有一个。利弗莫尔的例子正好说明,择时困难,你根本没办法区分这是能力还是运气,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成功一次也许就会带来巨额财富,但也只是失败一次,就可能一无所有。 如果真的存在能够准确择时的人,那这个人肯定是世界首富了,但是世界最富有的投资人是谁?不是利弗莫尔这样的投机家,而是巴菲特这个投资家。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0%多,肯定比不上择时高手,但投资比得是谁活得久,不是谁冲得高。国内存在能够择时的投资机构吗? 国内的投资机构我们可以简单分为公募和私募。公募受到的约束较大,投研体系完善,以选股为主,择时为辅。但私募由于其普遍规模较小,制度灵活,往往容易一战成名。 尤其是在A股还不是很规范的阶段,市场上最崇拜的就是各种私募和庄家了,他们能够操纵股价,点石成金,攫取巨额财富犹如囊中取物。但他们的成功往往靠的是内幕信息、资金拉动,而不是择时,但国内真的有这样能够择时的私募和庄家吗? 网上关于庄家和私募的故事很多,但是庄家和私募从来都不是择时的高手,他们往往针对的都是一只或者几只股票,而不是判断整个市场的走势。 利用以前的监管漏洞,通过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利用散户的心理,配合上市公司的动作,操纵几只股票并不是什么难事。反而是要判断整个市场,相当于要判断几千只股票的涨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通过历年私募冠军的变化来看看牛人辈出的私募行业择时的能力如何?如果有能够准备择时的机构,那他们肯定能持续的登顶。 但在私募阳光化的10多年后的今天,私募冠军开始越来越趋于平凡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市场也知道,短期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业绩,过去的私募冠军并没有几个能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收益。 这些私募冠军曾经成功所处的市场环境已经变了,当没有了其赖以成功的空间和条件以后,他们的成功也就无法复制了。 下表统计了从2008-2016年,9届私募冠军的业绩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去详细了解。 比如2009和2010年的私募冠军新价值投资和世通资产就在夺冠次年就迅速跌落神坛,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第二年基金规模快速上升,业绩迅速下滑。 当时市场是很追捧私募冠军的。投资者、各种机构都追着他们发产品,希望他们能延续造富神绩,结果却是大幅亏损。其中世通的业绩在后两年跌幅超过50%。 再比如唯一的两届私募冠军,广州创世翔。 在2013-2014年,创世翔1号连续两年夺得私募基金冠军产品的桂冠,也是唯一一家连续两年拿到私募冠军的机构。2013年收益率为125.55%,2014年收益率更是高达300.08%。 但就在2016年,创势翔"踩雷"欣泰电气,损失近2亿元,随后又因操纵市场,被证监会开出了巨额罚单:没收创势翔违法所得约2073.8万元,并处以约6221.5万元的罚款。自此以后,创世翔开始退出公众的视野。 还有一位代表人物更加不得不说,那就是徐翔。 他的传奇一生应该说包含了中国股民毕生的暴富幻想,从身价几万到身价百亿,其管理的私募产品无论市场好坏,即使是连续的熊市,他管理的产品净值都能实现每年2-3倍的收益。 这样一位资本市场的大鳄,最终在2015年11月,因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等犯罪行为被公安机关拘捕了。 也就说这位大鳄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业绩,并不是他能择时选股,不是他的市场嗅觉有多敏锐,而是因为他有内幕信息,能操纵股票。 所以,第二个问题,从美国200多年的资本市场历史和中国20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都没有任何一位牛人能够准确的择时。偶尔一两次的,那是运气还是能力,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够长期保持准确的择时。如果真有这样的投资人,那他首先自己就会是巨富。但翻看世界富豪榜,我找不到这样的人,只有巴菲特、索罗斯、西蒙斯这些。 因此,作为广大投资者管理资金的投资人,公募基金没这个能力和必要去择时,因为风险实在是太高,难度实在太大了。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很多投资者认为基金的管理水平一定会很高,因为他们有团队、有理念、有策略、有模型、有信息、有高级软件等等,实际上全世界的基金经理多数都是靠收取基金的申购费、管理费还有其他费用等赚钱,它们给投资者带来的利润很有限,甚至很多也会带来亏损。 国际上,基金行业是一个淘汰率最快的行业之一,两到三年就会换一大批基金。拿美国来举例子,美国人对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是羡慕嫉妒恨,羡慕嫉妒是因为他们看到基金经理们赚到了非常多的钱,恨他们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基金基金经理赚走的都是自己的钱,但是这些基金经理却没有给投资者带来任何好处,甚至是带来亏损。 基金行业中能够把超额收益与风险控制结合得非常好的基金并不多,能够连续十年以上战胜市场的可以说凤毛麟角,很多基金的玩法是这次倒闭了,过段时间再重新开一个基金,以不断翻新来赚取投资者的钱。 所以多数股票基金在行情下跌的过程当中,由于管理能力有限,会对行情产生误判,就会在熊市当中净值不断缩水,甚至出现亏损。 对趋势的判断,对股票的选择,本身就是投资中最大的难题,这个难题从国际国内来说,不论是对基金还是一般的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不要把基金的水平能力看得太高了,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是不称职的。 熊市,万股跌停,就算不是职业基金经理都知道,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是熊市。 那为什么基金经理不把股票清了,还会任由他跌呢?不清股票看似是在损害基民的收益,其实从长远来说是保护基民稳定赚钱的 基金经理不能清仓来躲避熊市,其实表面原因很简单,就是规定了基金持有股票的份额不能低于一定比例的。我随便找了一支基金,大家可以看一下: 上面明确规定了基金持有股票的比例在60%到95%之间,而且消费行业股票比例不能低于80%,所以这也就能说明了基金经理为啥眼睁睁看着基金亏,也不能清仓,因为有规定不让清啊。不清股票看似是在损害基民的收益,其实从长远来说是保护基民稳定赚钱的 规定基金持有股票不能低于一定的比例,哪怕是熊市也是一样,这样看似是损害了持有基金的基民的利益,这样看法是有些片面的,其实是在保护市场和基民的利益。 现在一支基金随随便便就几亿、十几亿的规模,如果让这么大规模的基金可以随意买卖,不加限制,哪还有市场的稳定啊,每个基金经理,就是一个超级大庄,拿着基民的钱在市场博弈,不仅会损害市场的稳定稳定,更会损害基民的权益。 所以万事皆有原因,看似有些不合理的规定,其实都是有存在的理由的,所以我们买卖股票基金就不要一直依赖基金经理来规避风险了,涨的时候好说,跌的时候还是要我们自己来操作规避风险的。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的常见,为什么熊市很多基金持有的股票也会跌,而且似乎跌的也不少。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a股市场缺乏做空机制,也就是国外的对冲机制。即使看对了市场,也没有相关的工具去做对冲。 而且中国的基金很多都是有股票持仓的下限,例如股票类的基金,他的持股下限大约是60%或者65%。即使是一个均衡性的配置型的基金,它的股票下限可能也有30%到35%。也就是说,即使基金经理完全判断对的市场,并且在第一时间把股票仓位降到最低标准,他还是持有六成多的仓位。 另外一点就是,基金经理购买股票本身的行为,也就说明了他对这个股票有信心。他觉得自己购买的股票可以战胜市场,获得绝对收益或相对收益。因此,即使在熊市中,市场下跌时,可能他出于对这个股票的信心,反而会继续的加仓。但股票并非只有一个参与者,在市场不理性的情况下,他加仓之后反而获得了相反的效果,最终导致基金净值的下跌。 (晴溪) 这个话题很有趣,牛市与熊市的判断,确实有很多标准可以判断,基金经理作为专业人士,没有理由不能够判断熊市的到来。我们熟知的曲扬,当初之所以成名,就在于他管理的前海开源中国稀缺资产这只基金,在大行情不好的16年和18年直接空仓,择时能力堪称一流,从而避免了基金投资人的损失。时至今日,他在前海开源的地位也依旧超然。 为什么到了现在,我们却越来越少听到这样的故事了?反而是常常看到如张坤等基金经理,在面对牛熊交替,大盘跌宕起伏之下,依然故我,手上的基金也是起起落落,甚至是在今年一路下行? 今天吴哥就来分析分析这个问题。毕竟基金经理是人不是神,会受到诸多因素,主观与客观原因共同造成在某个时间段,很多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弹性,而跟随大盘下跌,甚至于跌得比大盘还要凶!原因一、基金的类型决定了基金的操作 基金从大的层面来看,分为混合型和股票型,而其中所谓的股票型基金,其中有一条非常明确的约定,即基金持股比例,不得低于基金资产的80%,也就是说,这一类基金,就算是基金经理已经看得很清楚,现在是熊市,也不能把股票的持仓降到80%以下。 所以一般我们认为,股票型基金的风险是相对于混合型基金为高的。而文章开头说的曲扬的例子,也是一只混合型基金,才能有这样的神操作。 所以吴哥也提示大家,不要对基金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没有理解清楚,就急于投身基金市场。比如吴哥考你一题,崔宸龙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是一只股票型基金,还是一只混合型基金,他有办法做到空仓吗?二、长期主义 基金与股票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人不同,操作的对象不同。所谓的操作人不同,是指基金经理和个人的操作区别。基金公司一般都是基金经理负责制,一只基金通常由一位或几位基金经理管理,他或他们具有最高决策权。 但围绕着他们的,还有公司的决策机构,公司的调研团队,协作人员等等。他们的准确性和专业度显然是比我们要更加好的,而且还有着信息上的优势。 同时,他们的投资对象,可能是一个几十或上百只的股票池,从这个池子中根据不同的条件选出股票放置在他们所管理的基金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基金经理可以管理好多只基金,因为这些个基金都共享了一个大的股票池) 那么基金的投资很显然受制于基金的申购与赎回机制,必须实行长期主义,即通过相对平稳的方式来选择投资组合。 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他们的投资组合,就相对简单化,毕竟经常换手,在操作上会显得不容易实现,同时也出于基金合同约束,必须投入到某一个或几个行业中去。 因此,很多基金经理在对外宣讲的时候,都会提到,基金净值的上下波动是正常的,甚至于鼓励投资者用定投的方式来平滑风险,言下之意也就是基金的投资,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来收获成果。 如果我们观察市面上的多数基金,其实除了极个别之外,我们持有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收获正收益。所以,基金投资我们还是不能以一时的涨跌来简单肯定或否定某只基金或基金经理,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三、自下而上是基金经理选股的主流 在我们深入了解各只基金的基金经理选股理念时,我们都会看到两个词,一个叫做自上而下选股,一个叫自下而上选投。 很多基金经理很直接地表明,他们是信奉自下而上选股的。那么,这个选股思路,更加侧重于上市公司本身的质地,比如现金流量、市盈率、成长性、行业护城河等等,以此来决定这家公司的股票,是否纳入到自己的投资组合中。 这也意味着,很多基金经理,会对某些企业进行精选,甚至是深入现场亲自调研。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一旦下了决定,便会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决定,除非出现了非常确定的现象证明自己错,才会认错。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尤其是一些成名的基金经理,他们对于自己由来已久、屡试不爽、尝到甜头的投资策略会非常坚持,而对一些新鲜事物或快速变化的行业直呼看不懂。以至于他们会迷恋自己手上的投资组合。 当然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即这些投资组合,都是他们认为逻辑自洽的产物,在没有出现大的变故前,长期持有能够战胜大盘的波动。四、形式错综复杂,增加判断的难度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基金经理也是如此,看惯股市的涨涨跌跌,有时候会对一些变化失去敏感度。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比如说现在,A股与国际资本的通道已经打通,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变化,也会传导到A股中,比如说我们现在就必须密切关注美股的情况,富时A50指数期货的情况,国际期货市场变化等等。 更何况现在有一些基金,就是QDII基金,或者是投资了港股通的基金。而北向资金和南向资金的流向问题,也成为基金经理的必修课。 而在去年到今年,疫情变化,又让这种变化多了一层决策变量,考虑的因素就很多很复杂。 所以往往从一个条件的变化,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比如说,谁能想象出美国疫情那么严重,反而屡创新高,而A股扎根于国内这么好的基本面和经济形势下,今年以来的行情却如同回到原点,甚至于还要担心美股可能的崩盘对于股市的压力!五、新形势下的新行业变化特点 如果让你为今年的市场做一个定性,吴哥相信,你很难用牛市或是熊市来进行判断。而吴哥认为,如果说明牛市的话,也得加上结构化的这一定语,没错,今年对于很多板块来说,是大熊市,对于另一些板块来说,是大牛市。 在这样的结构化牛市中,基金经理们的思考方式不能用二元方式来做非黑即白的判断。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行情纠结,一方面又要在数千只股票中搭建合理的组合,这实在不是易事。 所以,今年的行情,其实也是很纠结的,如果选错方向,便很难得到好结果,而即便是赛道选对,也要经受住赛道在长牛过程中的调整。比如说新能源赛道便是如此,虽然2021年来看,成长性最好,但最近的行情却很纠结,你能说这个时候,熊来了吗?或许调整过后,狂牛又将发动!六、量化模型在基金中的使用 量化交易模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设定一些选股标准,设定买入与卖出的条件,让系统自动化交易。 现在有很多的基金,已经很明显采用了量化交易的模型。而这种模型,是适用于熊市也适用于牛市的。比如说我们看广发多因子等基金,他们采用的交易模型,已经是接近于量化交易,类似这样的基金和基金经理,他们的交易显然是可以无似牛市还是熊市,只要交易模型靠谱,采用的AI算法先进,显然是可以在复杂的市况上保持前行的。 总结一下,从上面六方面的分析来看,不同的基金,不同的基金经理,他们面对的主观和客观条件都不尽相同。而在今年的结构性牛市中,很多基金经理面临的选择很多,要做的判断也会很困难,基于一些客观因素,如基金合同约定,或者是选股模型,他们不管是从主观上,或者是客观条件上都不一定会对自己的持仓做出特别重大的调整。 而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只要看好一只基金,我们就选择信任这位基金经理,给他一定的时间,我们静待花开! 我就是对场外基金进行极限研究,帮你们找出百里挑一的好基金的吴哥,关注@吴基指谈 @基金实盘手记,基金投资你将收获稳稳的幸福! 作为行业内从业十几年的过来,我可以很负责人的说,熊市时,几乎所有股票基金都跟着跌是比较正常的,只是跌多跌少的问题;基金经理也不是神仙,不可能判断每次的牛熊折点。股票型基金有持仓限制 目前,国内的基金按投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按照问题所问,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在熊市都跟着跌?逻辑很简单,现在是熊市,熊市多数股票都在跌,而股票型基金有最低持仓限制,原来法律最低最低权益持仓是60%,最新的是80%。公募股票型基金一般只有3个月的建仓期,过了建仓期,产品必须达到最低持仓要求,你自己想想一想,熊市里面净值能不跟着跌吗?判断牛熊和市场折点是神仙干的事,预测多数不靠谱 至于第二个问题,基金经理有没有能力判断牛熊?我认为多数猜测和预判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市场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即便你猜对了一次,两次的牛熊和转折点,你也不可能每次都猜对,从大数定律来讲,猜多空的概率最终是一半一半。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一般会把重点放在所持有的公司和产业研究上,而不是在猜指数上。退一万步来讲,即便你是天选之子,每次猜指数牛熊和涨跌都猜对了,但由于前面提到的仓位限制,你也不可能把仓位大幅降下来或者空仓。股票投资的本质是买股权 很多人喜欢反复折腾,喜欢猜指数,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深入研究,对持有的公司没有信心,对公司的未来缺乏判断,试图通过短期的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然现实的问题是,频繁的差价,往往的结果是做多错多。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到公司本身的质地上,毕竟,买股票就是买股票背后的公司,买的就是公司的未来。 猜指数并不是投资的本质,现实中也不可能每次都猜对,我们做不到,基金经理也做不到。同时,由于股票型基金仓位的限制,实际当中也不可能空仓,所以,当前多数股票基金,都是以研究产业、研究公司和研究估值为主,通过分散投资和动态调整,以期望获得超越指数的收益率。 这是一个被动的必然选择,让我一步一步的来讲: 一、从客观要求来说 在熊市里,95%以上的股票都是会下跌的。这个时候,基金经理首先面对两种选择,要么选择持币不交易,那起码在大概率上不会产生亏损,然后通过固定收益来产生少量的稳定收益;但是因为公募基金它是有一个最低的股票持仓要求,就是要达到80%以上,所以客观条件就要求基金经理是必须要持股进行交易的。 二、从主观意愿来说 站在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角度来说,也是必须要继续交易,因为这涉及到基金公司的市场份额,股票交易和持仓产生的收入,以及基金经理都会相信自己肯定会是战胜市场的少数派。 三、从行业现实来说 基金经理选择了在熊市里面继续交易,但是投资市场并不是说,只要具备高学历和光鲜的行业履历就能够在投资中取得成功。因此大部分的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也就是仅仅比普通散户好一些而已,在熊市里其实也依然是无法取得正的绝对收益,同样有90%多的基金在熊市里是亏损的。 四、从人才流动来说 而且由于公募基金分配制度的一些原因,在公募基金里做得好的基金经理,最终都会选择出来单干,成立属于自己的私募。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之前华夏基金的王亚伟,也从公募基金行业出来奔私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千合资本。这种情况进一步把公募基金里最优秀的一部分基金经理给抽了出去,而能补上来的大部分是一些从名牌大学里刚毕业的高材生,但是他们投资经验还是比较缺乏,投资理念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他们的业绩还不能做到相当的突出。 综合上面四点,基金经理必须在熊市里进入股市里投资的同时,大部分基金经理又不具备战胜市场的能力,而且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也在不断流出,自然公募股票基金大部分都无法在熊市里面取得良好的业绩。 如果你觉得回答有用,请帮忙点个赞!我是"趋势财子",和大家分享股票趋势交易的投资策略与交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