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简称"南海航保中心")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自南海航保中心成立10年来,入选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成果库成果3项、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37项、国家专利82项、软件著作权39项。中心共9个项目获得2021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奖项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站在新起点,南海航保中心将抓住智能航运发展的势头和政策机遇,继续以创新促转型,加快研究、加大投入、加强实践、加速应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航海保障现代化,以科技为擎,迈着坚定的步伐从浅蓝走向深蓝,创出一片新天地。 争做标杆示范 打造现代化发展"航保样板" ⚪ 广州海事测绘中心研发的海陆一体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有力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 代表事件:2019年10月,国产一体化GMDSS岸台通信业务控制系统首先在广州海岸电台投入试运行,实现岸台通信业务系统集成和统一值守。这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国内首创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岸台综合通信业务控制系统,实现了岸台通信业务一体化管理,填补了我国在海上安全通信综合业务控制处理领域的空白。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的主题。近年来,南海航保中心锚定"一流航海保障"发展目标,以创新促转型,注重解决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问题,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多项业务工作在系统内领先发展,在推动航海保障现代化发展工作中担当作为、率先垂范。 2021年11月15日,2021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公示,南海航保中心一体化GMDSS岸台通信业务控制系统获得中国航海学会202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广州通信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该系统的运行模式。记者了解到,该系统涵盖了DSC遇险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广播、气象传真、单边带等岸台核心业务,同时,还具备态势展现、统计分析、日常管理、运维管理等功能,特别是报文自动采集、编辑、校错、分发功能,可以极大降低通信员劳动强度,降低业务差错率。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产自主可控。GMDSS岸台通信业务控制系统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南海海区总体上实现了安全通信统一值守、安全信息统一播发。据统计,自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广州海岸电台共处理遇险紧急通信45起,救助船员418人,电报、电话差错率为0,航行警(通)告准确率为100%,用户满意率为100%,有力保障了海上安全通信畅通。 提升航海保障智能化水平,南海航保中心还加快推进了无人机应用工作,在系统内率先探索出一条无人机智能设备与航保业务融合发展的道路。 2021年12月7日15时,广州航标处值班室收到了广州港66号灯浮的碰撞报警。值班人员接报后,远程唤醒了30公里外莲花山导标的无人机,设置飞行参数和航次命令后,无人机腾空而起,6分钟后到达目标上空,悬停拍照,完成任务后安全返航。后期,工作人员通过照片和定位数据分析,初步判断该灯浮标效能正常,碰撞报警解除,全程仅用时1小时30分钟。 "这种情况,在以前我们需调度船舶前往灯浮位置进行巡检,一来一回至少需要半天时间,现在不到2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广州航标处值班室主任郭旭说。 无人机应用工作是南海航保中心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早在2019年,该中心便在系统内率先成立了无人机飞行队,截至目前,飞行队有无人机50架,拥有22名中国民航局授权AOPA认证的持证驾驶员。今年6月,中心组建海区无人机实训基地并揭牌运行,成为系统内第一个无人机实训基地。无人机智能设备在航标巡检、海事测绘、通信业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航保转型升级赋予了新动能。 立足交通运输发展大局,提升航海保障科技实力,南海航保中心抓创新出技术,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推动多个领域、多项工作在系统内领跑示范—— 成立了我国航海保障系统第一个面向E航海客服值班和需求管理的服务中心;首创"轮值队长+目标考评"的飞行队管理机制和"作业+集训+比赛"的运作机制;率先实现海事行政许可与航保技术审查在线无缝对接;率先在海区全面形成"统一标准、统一接入、统一监控"的航标遥测遥控系统标准化格局…… 科技自立自强让南海航保中心赢得了竞争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心主任洪四雄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不断提高航保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着力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抢占下一个科技创新制高点。" 紧跟用户需求 促进航保服务迭代升级 ⚪ 目前,南海航保中心已构建了我国唯一常态化运行的E航海服务体系。 代表事件:2019年11月,南海航保E航海(iSailing)开展了第一次实船测试。计划从广州西基码头出发的"安强山"轮,依次穿越珠江口水域、台湾海峡前往福州可门港区。出发前,船员在启航者App上输入目的地、吃水和航行时间,点击按钮,十几秒后,一条安全环保经济高效的航线便形成了,船员根据推荐航路经过4天的航行,顺利到达了目的港。 点开"启航者"App,点击"航线",输入出发港及目的港,便可个性化定制航程短、耗时短、风险低的航线;返回地图主界面,就能看到助航、管船双模式,"助航模式"为航海者提供智能助航服务,让航行更加安全和高效,"管船模式"提供水上交通的各种相关信息,船舶动态管理"一手掌控"……这是南海航保中心建设的E航海示范工程——iSailing的"手机版",其方便、快捷的操作模式,被船员、船公司称之为加强版的"海上高德"。 "开展E航海示范工程建设,是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统一部署下,严格按照IMO(国际海事组织)E航海战略架构进行的具体实践。" 该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杨毅说。 据了解,根据部海事局的统一部署,我国北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区都各有侧重地开展了E航海示范工程建设。南海航保中心E航海示范项目,是完全依照IMO关于E航海战略框架进行的,不仅能通过移动互联网便捷地为航海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而且能够支持遵循E航海标准的国内外船舶导航终端无缝接入,真正消除了技术障碍和壁垒。 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以珠江口为核心,南海航保中心开展了三期E航海示范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一个中心、四个通用应用系统、多类定制系统、多种终端应用"的总体布局,完成了E航海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即在中心建设一个E航海通用岸基系统,打造"启航者"App移动应用、E航海综合服务平台、E航海水上交通协同平台、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系统四个E航海通用应用系统。此外,该中心还主动承担了全国基于E航海安全信息播发职责,为中国管辖海域的航行船舶提供航行警(通)告等服务。 据统计,截至2022年10月30日,E航海平台接入用户超过3.89万,较去年同期增长82%;接口访问数量突破13.35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0%。行业对E航海服务认可度越来越高。 南海航保中心致力于实现智能航保的目标,深刻领会"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实质,为辖区的航海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综合的航海保障服务,这种行动自觉在二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中也得到了体现。 2019年,自然资源部提出启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然而,当前的实景三维信息采集很少涉及海洋、港口、水工建筑等领域,对水下三维地形的构建更是一片空白。 对此,南海航保中心开展了课题研究,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集成整合海量的陆域遥感影像、实景三维、水下地形、水文气象等数据,利用Web 2.0、地理信息系统、三维虚拟现实等技术,采取面向服务的架构发布陆海一体化的实景三维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取得的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珠江口、北部湾、西江等水域实现大范围、大场景的陆海一体化实景三维构建,在国内尚属首创。 自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已经为相关单位在港口规划、水运工程施工、船舶交通管理、海事执法、应急搜救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与技术服务支持,深受港口、航运、海事、公安、海洋等部门好评,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 "我们发挥专业优势,有效整合各类信息,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综合的航海保障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服务向企业生产、社会民生等领域延伸,以满足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为智能航运发展,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南海航保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王平说。 服务发展大局 推动重大任务落地见效 ⚪ 在移动端操作系统设定任务后,无人机按设定任务对航标进行巡检,并将数据导入数据管理平台。 代表事件:2021年11月,南海航保中心印发了《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关于推进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的工作方案》,并于同年12月向部海事局上报了《交通运输部海事试点任务"粤港澳大湾区航海保障智能化建设"年度总结报告》。今年3月和7月,该中心分别组织召开试点任务推进季度评估会,形成了试点任务的阶段性评估机制和评估报告。 立足新发展阶段是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南海航保中心强化战略定力,深刻把握航运事业发展对航海保障工作的新需求,以推动落实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为抓手,促进航海保障事业转型升级。 2021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加快推进实施交通强国建设海事试点工作的通知》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航海保障智能化建设"为部海事局第一批交通强国试点的九大任务之一,由南海航保中心负责牵头实施。 "我们按照试点任务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方案,制定任务清单和实施计划表,提升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含量,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努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王平说。 南海航保中心将任务细化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智能航保服务示范区、建立高质高效的智能航保业务管理体系、落实推动大湾区智能航道示范建设三大部分,共计14个子任务。截至今年上半年,14项子任务中7项已超前、超额达成预期目标,7项按照计划进度推进。 建设高时效、高精度的海上环境综合感知系统和高效能、高可用的导助航服务体系,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航海保障智能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 在提升海上环境综合感知系统精准度方面,南海航保中心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多功能航标建设,开展多功能航标示范建设的总结评估,截至目前,中心有多功能航标35座,多功能航标试点建设阶段基本完成;优化水文气象监测站数据应用。中心新发布乘潮预报和高低潮两个时间窗口,实现中心9个水文站的实时潮位数据和预报潮汐数据的同步发布;分阶段推进实施国际海道测量标准(S-44)分级测量,目前已在珠江口示范区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为建设高效能、高可用的导助航服务体系,南海航保中心大力推广北斗精密定位服务系统(CORS)的应用,主动对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完成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服务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工作;加快实施AIS岸基补点工程,计划在大湾区补点建设8座AIS基站,将于2024年12月全部完成。 除此之外,该中心大湾区海上无线宽带网试点建设、建设智能航保业务运维管理系统等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技术特长,积极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发展战略,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质保障深中通道等国家重点工程,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争当开路先锋、展现全新作为。"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洪四雄表示。 贯彻新发展理念 提高安全环保"科技含量" ⚪ 在珠江口的担杆水道上投放采用国产北斗航标遥测遥控设备的大型灯船。 代表事件:2020年,由南海航保中心航标导航处牵头的"基于北斗和智能技术的航标管理系统与设备研发应用",荣获中国航海学会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系统构建了航标运行管理的数据采集、信息通信,维护管理系统性解决方案,创建了航标遥测遥控与管理标准体系,实现了航标数据采集、信息交互、信息数据元等方面的标准统一,为建立航标产业链的生态奠定了基础。 科技创新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南海航保中心在维护水上通航安全工作中,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的砝码,让人民群众的水上安全出行更具"科技含量"。 随着我国航运业的发展,船舶通航密度不断增大,水上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传统航标的助航保障效能面临更多挑战。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海事治理现代化不断推进,也对航标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足于解决当前航标在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与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积极探索,开展了新型航标智能技术与设备研发与应用项目研究,研发创建航标漂移预警技术、航标管理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处理技术、智能航标增强技术,施工警戒智能航标增强技术。开发了系列北斗航标远程监测设备和全行业通用的标准化远程监测管理系统。"南海航保中心航标导航处副处长李辉说。 项目成果有效提升了航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及工作效率。目前,项目研究使北斗遥测遥控通信效率提高了16倍,实现了全海区包括西沙南沙等深远海地区,中越边境海域的所有航标远程监测。航标远程监测的实施,使南海海区航标巡检周期由1个月延长到3至6个月,全年节约巡检成本约1886.59万元。目前有22家航标设备生产企业遵照项目标准化成果生产标准化航标远程监测设备,各产位总体统计结果显示,近三年新增产值92.8亿元,新增税收4.9亿元,形成了良好的航标设备产业环境。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海航保中心聚焦节能减排环保,鼓励技术人员在通信设备运维保障、航标新材料推广运用工作中加强创新创造,以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广州通信中心,发信台组织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制作发信机的PPT控制板,用射频信号控制发信机PTT开关动作,改变原发信机长期开高压的状况。经测算,1台5kW发信机一年节电量超过1万度,1台10kW发信机一年节电量超过2万度,广州通信中心37台发信机改造后一年预估节约电量超过50万度。 在推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方面,特别是在重点水域、重要航道,该中心推广应用非钢质浮标,大力发展科技航标、绿色航标,推动航标转型升级。 "一般钢质浮标需要每三年进行一次喷丸除锈和喷漆大保养,作业工序时间长,对人员及环境污染大。"李辉介绍说,"非钢质浮标采用模块化拼装结构,后期维护简便,更加环保,也节省了大量的航标经费和人力资源。"与传统浮标相比,非钢质浮标材料还具有极高的耐磨特性、耐冲击特性,化学性能稳定,对生物无毒,极低密度聚乙烯还有吸能、吸噪音、比重轻等优点。 下一步,南海航保中心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为实施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提供重要支撑,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从而为可持续发展赋能。 作者丨蒋家乐 图片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 编辑丨廖芊 审核丨吴楠 监制丨陈林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529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