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一生有三段爱情故事,却段段都没能善终,其中,最让人唏嘘的,就是他跟浦安修的感情。 1988年,久卧病榻的浦安修在听到别人提及彭德怀的时候,仍旧泪眼婆娑,但说到底,是缘分不够罢了。 彭德怀与浦安修,早期称得上的是一对伉俪情深的夫妻。在彭德怀去世后,她一度悲伤得不能自己,此后更是下定决心,未来在任何场合,都不会以彭总夫人自居。 相见恨晚,窑洞喜结连理 其实彭德怀的初恋,是一个叫瑞莲的乡下姑娘。 瑞莲是舅舅所抚养的孤女,小时候,舅舅时常接济和帮助彭家,时间久了,就与瑞莲成了青梅竹马,感情自此越发深厚。 彭德怀读过些书,便时常给瑞莲讲故事说道理,每逢这时,瑞莲就睁着黑溜溜的大眼睛一脸崇拜地看着他,这让彭德怀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心中苦闷也减轻不少; 瑞莲不如彭德怀有文化,但她勤劳聪明,彭德怀祖母干不了洗扫洒拖的活计,她就自己顶上,彭家的两件茅草屋,都被她整理得干干净净。 天不遂人愿,正当彭德怀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要跟表妹喜结连理时,噩耗传来。 1921春,23岁的彭德怀从上沙返回乌石镇时得知,舅舅家被财主欧盛钦逼债,舅舅被逼身亡,瑞莲也跳崖自杀。 瑞莲的去世让彭德怀深陷情伤之中不能自拔,但80多岁卧病在床的祖母却不容他还拖拉自己的婚姻大事。 1922年的一天,彭德怀祖母把他叫到床前,口苦婆心道: "你是我的长孙,我想活着看到我的孙媳妇,你不能让我死不瞑目啊。" 百善孝为先,彭德怀同意了别人给自己提亲。没多久,一门亲事就找上门来。 彭德怀堂嫂的父亲给彭德怀介绍了一个姑娘,其姓刘,小名细妹子,只有12岁,跟彭德怀差了一旬。起初,彭德怀碍于年龄差距略有不满,但细妹子的活泼灵动深深吸引了他。 彭德怀对细妹子说: "我脾气暴,你让着我点。" 没成想细妹子直接反驳: "你脾气大,我脾气更大,家人都让着我。" 此事一出,彭德怀更觉细妹子活泼天真。 后来有一天,彭德怀和细妹子聊天时得知,她还没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当即给她起一个。 "男为乾,女为坤,你以后要做女中豪杰,人中典范,就叫你坤模吧"。 此后彭德怀便供她读书上学,两人一起进步。 然而,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1928年6月,彭德怀所在地区的队伍要去平江"剿匪",便让刘坤模先回家乡湘潭,以后自己供她读书,没成想,这一别竟有10年之久。 在1931年收到彭德怀的信件后,直到1937年,刘坤模才再次收到彭德怀的消息。信中交代,让刘坤模和弟弟彭金华去延安学习,一起投身革命。 同年12月,两人在延安城北门的宿舍里见面了,然而刘坤模得体的着装和精心打理的头发却让彭德怀起了疑心。 一番了解后才得知,刘坤模已与他人结为夫妻,还有了一个孩子。 重击之下,彭德怀选择了放手: "你有孩子了,孩子不能没有妈妈,你回去吧。" 至此,一段良缘,归于过往。 两段姻缘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彭德怀倍感挫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淡漠儿女情长,也婉拒别人说媒做亲,没想到,爱情又悄悄来到了他身边。 1938年秋,彭德怀回到延安参加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会后,组织部副会长李富春邀请他参加第二天的组织大会,会上,一位青春文静的姑娘吸引了彭德怀的目光。 彼时,浦安修正值桃李年华,身材匀称容貌姣好,齐耳黑色短发衬得她越发俏丽。彭德怀的目光不由自主飘向她的方向,在场其他人也察觉到了他的异样,于是纷纷给他做起媒来。 在陈赓等人说和下,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两人终于见面了。 沿着延河边,两人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浦安修讲自己的生活,讲自己的家庭,讲自己一路走来的苦涩;彭德怀讲自己的事业,讲自己的婚姻,讲自己的性格和追求,一番坦诚相待,无形中拉进彼此距离,两个人由此更生感情。 那年10月10日,彭德怀与浦安修在延安窑洞里举行了婚礼,一张粗糙桌子、几条木板凳、两床被子,这就是两个人全部家当。 条件虽苦,两人也不在意,一个不愿声张,一个不愿让人看热闹,就打算安安静静举行。彭德怀的好友滕代远看不过眼,就拿出5块钱让炊事班做了一大锅炖猪肉,又买了些红枣花生类的东西,这才比较体面地进行了这场婚礼。 两人婚礼虽简陋,但过的日子却不敷衍。或许是从前两次失败的恋情中吸取了经验,彭德怀待浦安修很是深情,两个人的婚姻生活,一度被传为美谈。 惜意绵绵,多年恩爱有加 新婚刚过,蜜月还没度完,就传来前线战事吃紧的消息,彭德怀不得已要赶赴前线。 浦安修也想跟着去,彭德怀就"吓唬"她: "战场跟后方可不一样,那里是大炮机枪,是血肉横飞,是流血牺牲,你不害怕吗?" 浦安修直截了当回答他 :"只要能跟你在一起,我什么都不怕。" 就这样,一对新婚夫妻变成了军旅夫妻。彭德怀出发之后,浦安修随后也达到了位于山西襄桓县的八路军总部,被分配在总部工作。 按照军中惯例,同是夫妻的干部鲜少有在一起工作的,为了不引起非议,彭德怀提议让浦安修去另外的北方局工作。浦安修明白他的意思,尽管她也很想陪在他身边,却还是选择了换地方工作,但距离并没有阻隔两个人的爱意。 每逢周末,浦安修就不辞辛劳步行去总部看望彭德怀,路程又长又难走,她也从不抱怨,更不让人随从。 两人团聚一天,第二天一早就得匆匆赶回北方局。 好多次部队行进到条件分外艰苦的地方,连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警卫员给她跟彭德怀打两盆水洗漱,他俩为节约用水,只用一盆,还会为让谁先用而反复推脱,彼此都为对方着想。 还有一件趣事,是浦安修为彭德怀缝制衣服引起的。 浦安修自小家境殷实,没参加革命时是个饱读诗书的大学生,一点女工都不会做。 一次,她在给彭德怀收拾衣服,发现了一件没法再将就的衬衣,想给彭德怀买件新的,又有心无力。 她灵机一动,就把自己的蚊帐拆了给彭德怀做了2件衬衣。彭德怀拿到衬衣后,乐得连声说好。为了肯定她的用心,还把其中一件送给了警卫员。 不只是浦安修关心在意彭德怀的生活,彭德怀也十分留意浦安修的生活状态。浦安修原本就体弱,入冬后会更显憔悴,彭德怀看到心疼不已。 每次两人要见面前,彭德怀就会拿出自己的大搪瓷茶缸,在里面放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红枣和核桃细细熬煮,借此给浦安修补身体。有时候,浦安修还能吃到在火堆里烤好的山药蛋。 后来条件越发艰苦,浦安修在意彭德怀的胃病,又想给部队省粮食做添补,就自己尝试着挖野菜给彭德怀加。 但她一个大学生对野菜种类一窍不通,只能事后去找滕代远检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野菜鉴别会",搞得大家都知道了这事,她还怪不好意思的。 新中国成立后,习惯了随军生活,稳定下来身边没有彭德怀的日子便让浦安修分外不适。 1950年,彭德怀奉命出征朝鲜,留在国内的浦安修很是担心彭德怀的生活,她写信给彭德怀: "是否需要我到朝鲜去,我能帮一点是一点......" 彭德怀收到信后哈哈大笑: "她来干什么哟!" 但是说归说,浦安修还是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没想到一下飞机,她就遭到了敌军轰炸,只能缠着纱布跟彭德怀相见,为了不影响工作,几天后浦安修就回国了,但俩人的恩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往事成风,竭力弥补遗憾 1978年在彭德怀去世后,浦安修难掩心中悲痛整个人魂不守舍,不得已,跑到北京医院找杨献珍寻求安慰,在病房里哭得泪流满面。 如今斯人已逝,往事成风,晚年浦安修开始一板一眼践行自己说过的承诺。 首先,她决定以后再也不以彭德怀夫人的称号自居;其次,往后她将严格按照过去彭德怀制定的规矩生活,即只花费自己的工资,不用外界的扶持和帮助;最后,她决定将彭德怀遗留下来的资产分给彭德怀的亲人,自己分文不受。 为了照顾浦安修的晚年生活,解放军总参的有关部门特地给她安排了一个院子居住,她拒绝了;想要帮她调整工作部门,方便她的工作,她也谢绝了,似乎在失去彭德怀之后,她更希望自己可以过平静安宁的生活。 1979年,中央决定让浦安修编写彭德怀传记,这件事给了她一剂强心针,整个人终于又活跃起来。 据有关记录表明,为了写好这本书,浦安修和相关工作人员远赴湖南、江西、山西等9个省市的数十个村镇。 从彭德怀生活过的地方,到湖南乌镇,再到遵义、娄山关、会宁……他们重走彭德怀走过的地方,重温过去那些艰苦又充满荣耀的记忆,用脚步丈量彭德怀生命的荣耀,用追忆缅怀对英雄逝去的哀思。 1981年,浦安修去到武乡进行访问工作,其中几次进出砖壁村,还引出了一件她与彭德怀的恩爱旧事。 原来以前在砖壁村时,有一次浦安修身体不适连续拉了20多天肚子,而乡下的茅厕又是在两个大缸上搭一块木板充当的,十分不安全。 晚上浦安修起来上厕所,彭德怀担心她掉到缸里去,又知道她在意面子,不好意思让警卫员陪着,便自己陪同浦安修上厕所,这件事给浦安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多年后,当浦安修路过曾经居住的民房时,一眼就认了出来。 经过两年多的走访、整理和装订, 这一年《彭德怀自述》终于出版了 ,这本记载了彭德怀生平故事和过往战绩的书籍,一经发售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疯狂抢购,短时间内就售出了290万余册。 甚至还在1984年5月被评为了全国中学生最喜欢的十部作品之一,如此成绩,终于能稍稍宽慰浦安修的内心。 而在遗物处理方面,浦安修也做到了有理有据,分文不取。当总参管理服务局的贾玉桂找到她时,她第二天就召集了王焰、孟云增等同事一起商讨遗产分配办法,在大家集思广益下,终于得出完善的处理方案。 彭德怀余下的工资等钱财,既分配给了他的侄子侄女,也分配给了很多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人,最后甚至还捐献给了很多地方。 唯独,浦安修没有把自己算进去,她这样做,也是想帮助更多的人。 在此之后,国家做出了亲属不能参加传记编写工作的规定,浦安修便主动推出了编写组的工作,但是她依旧时刻关注着编写组的工作。 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她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需要什么资料,她也积极奔走。 但遗憾的是,没能等到有关彭德怀的另一本传记出版,她就于1991年因癌症与世长辞了,也许这一生,只有跟彭德怀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是真正的幸福,心事未了,她也不愿等了。 彭德怀的爱情故事,既让人羡慕,也让人唏嘘。在你走后,我活成了你的样子,这似乎是浦安修对彭德怀最后的爱意。 而 "我爱你的家乡,愿与你同归" 则是彭德怀对浦安修最真挚的告白。有你在身边,是美好的生活,而不在彼此身边,仅靠回忆也能汲取温暖。 参考文献: 「1」韵清.彭德怀和他的夫人浦安修[J].党员之家,1996:38-40 「2」何定.此恨绵绵——彭德怀和浦安修[J].科技文萃,1994:228-231 「3」刘小梅;梁贤之.彭德怀的三曲婚恋悲歌[J].党史天地,2008.25-28 「4」何载.彭德怀与浦安修[J].支部建设,199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