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军区边防十三团移防河口与部队扩编 (下) 支仲伦(口述) 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岁月中,作者(左)与他的战友们都同样豪情满怀。 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就是命令。编制和防区布局一变动,团首长和我们团机关,特别是司令部的作训股、军务股等相关部门又手忙脚乱一通,制订新的方案,迅速通知各营,各营连也立即按照新的编制和防区安排迅速调整行动路线、入驻地点。 团部到达河口县小南溪后,我们背着背包就去找各自的驻地。当时在小南溪,有云南省公路局公路工程一处在此施工,他们正在抢修河口到桥头镇的道路。工程一处的大本营在大理下关,河口施工时的机关设置在小南溪的南溪衣场十队一个叫"锅坝"的小凹地中间。他们多年跟随部队施工,老挝修路就是他们去完成的,不仅机械新、力量强,而且跟部队有感情。听说我们边防团上来了,没有营房,就将他们在小南溪"锅坝"的招待所让给我们做团部用。团长、政委一人一间,办公室兼宿舍;其他人就得挤一挤了。我们司令部靠近团首长,几个股合用一间办公室。房子都是木架、竹壁、油毛毡顶的,为了凉快,竹壁还故意编得稀松,又在公路边上,车子一过,黄灰满天,人的头上脸上,室内的办公桌上、床上被子上,随时都是一层灰尘。政治处的办公和住宿地由十队腾出几间土墙房子解决。后勤处和直属分队就有的住老百姓简易房,有的搭帐篷解快。 河口地处热带地区,小南溪"锅坝"又四面环山,不通风,是河口地区最热的凹地。当时为了防越军炮击,选这里作团部,安全。4月下旬就已经进入酷热季节了,油毛毡房子里奇热,灰尘又大,每天都要冲几次凉才行。年轻的干部战士实在受不了,晚饭后就到旁边的小南溪河里洗澡。结果下面是干部战士在洗澡,上游是十队的职工收工后冲洗挑牛粪的粪筐,好些干部战士得了皮肤病,又痒又疼,十分难耐。 军车行动。目标:前方炮火之处。(网络图片) 4月22日,贵州省修文县昆明军区新兵补训第4团的补充兵提前结束训练,连日连夜乘坐闷罐火车,经扎佐、昆明、开远,一路风尘仆仆拉到河口南溪火车站,交给我团。 这批新兵有800多人,是从遵义地区8个县2月份征召的3000多名新兵中分过来的。他们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报名,2月底接到入伍通知书,3月初到部队,只训练了40多天就紧急拉过来了。由于是3月份到部队,都习惯叫他们是"七九年三月份的贵州兵"。 一次性从一个地区补进800多名新兵,在我团历史上大约就是这一次,这也是战争紧急情况下的特例。我们军务股赶紧分配,把他们拨拉拨拉,分到全团各个单位。其中分给最多的是第4营。这次部队扩编,第1、第2、第3营基本上都有老底子,唯独第4营是新组建营,只有架子,除了干部和很少几个老兵,主要就靠这批新兵补进去充实了。有些在贵州时担任新兵班长的新兵,到了第4营就继续当班长,因为连队的老兵不足了。 4月23日,我团正式接防第39师在河口坝洒至蚂蝗堡一线的防务。为了稳妥交接,第39师是陆续撤走的。第13军的3个师,第37、第38师已经先行撤回蒙自,临时设防在红河前线的第39师最后撤回。 实际上,我团接防不仅是接第13军39师,还在龙堡方向接替了第14军41师的防务。第41师撤得快,我团第1连快速上去接防。第41师防区设置的雷区多而且乱,我们的部队上去后,多次发生触雷事故。 我团的防区西起龙脖河口(河口县与金平县接壤处),东至第8号界碑(河口县与马关县接壤处),长达193公里(其中河界73公里,陆界120公里)。我团一接防,立即进入对敌作战状态。 当时边界对面的越军十分嚣张,随时向我方目标开枪开炮,边境一线枪声不断。他们还经常派特工进入我境内侦察、埋雷、抓人,开展各种骚扰活动。我团部队按照"不惹事,不怕事""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决对来犯之敌给予还击。我团半年之内6次坚决还击越军挑衅,打死打伤越军37人,初步保证了河口地区的稳定。 一到小南溪,我就和我们军务股的参谋唐孝宏等几位相关人员,骑着打仗时从越南缴获来的一辆摩托车,到处勘察地形,寻找适合即将新组建的连队驻地。云南省委发过文件,红河州、河口县也都召开过军地联席会议,明确规定"一切为了打仗,一切为了前线",河口地区部队的作战指挥权在边防第13团,只要是部队看中的、需要的地块,地方政府就无条件地支援给部队。我们要先把各营连的驻地看好,确定下来,扩编的部队才拉到那里,或借住老百姓民房,或搭帐篷,或住坑道猫耳洞,就看那里的具体条件了。 那天,我和后勤处军需股股长刘洪生骑着摩托车,到大南溪方向,准备为第3营11连勘察选择驻地,在一个转弯处与一辆疾驰而来的大货车迎面相遇。战区山区公路十分狭窄,躲闪不开,驾驶摩托车的刘股长急忙猛打方向,摩托车侧翻在路旁的杂草地上高速滑行。等车滑停了,我们爬起来,互相看看,都还好,没受伤,但两人手腕上的手表都不见了。 我们就到草丛里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我们在互相对视中哈哈大笑。原来我们当时戴的手表都用的是弹簧松紧表带,在我们摩托车倒地滑行时,草丛的阻力把手表从手腕搓到了手的大臂上。 第3次编制调整,我团进入戍边作战新时期 忙忙乱乱到了5月,昆明军区给我团的编制又调整了。 新编制确定,第1营不变,仍是编制3个连,驻槟榔寨;第2营由原先编制3个连增加为4个连,即第4至第7连;第3、第4营编制不变;炮营调整面大,122榴弹炮连改为152加农榴弹炮连,100迫击炮连改为160迫击炮连。2个炮连都加大了火炮口径,可见军区首长对河口方向这个重中之重的高度重视。 作者(左一)与团长樊振清(中)、副政委张成元(右一)在团部驻地。 第3次编制调整确定后,昆明军区于6月5日下发《为中越、中老边防团抽组炮兵营的通知》,从陆军第14军直属炮团和第14军40师炮团抽调部队,按照所下的编制组建我团炮兵营。 7月初,团炮兵营的部队连同装备的火炮拉到了河口,驻扎在离团部几公里开外的南溪镇水果场马多依(这个地点也是我带人选定的)。大口径火炮的到来,威风凛凛,让人振奋,对当面之敌也产生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团炮兵营就位后,团原先的100迫击炮连解散,部分人员入编新组建的炮营,部分人员分散编到各步兵连队,大多成为各连队炮排的战斗骨干。 在此之前的5月份,边防第16团部队到位,我团驻守在金平县马鞍底乡的第2营5连、驻守在河口县南屏橡胶农场的第2营4连,连同留守屏边县城原团属营房的人员,与第16团相关部门和连队进行交接后,归建我团。第4连驻守蚂蝗堡田房地区,第5连驻守蚂蝗堡山腰地区。 由于团当时的运输能力不强,各营连入驻新确定的驻地都不是一下子就到位的,运输队今天运这个连,明天运那个连,前前后后忙乱了1个多月,才基本调整到位。我团从原来的9个连队(不含团直属队),一下子扩编为15个步兵连、4个炮兵连(不含团直属队),部队翻了一倍,干部调整面大,大量的干部提升、老兵提干,还嫌干部紧张、不够用。 7、8月间,各连就位,进入正常边防守卫状态,开展紧张的对敌作战、边境执勤和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后勤建设。 山腰火车站,昆河铁路换装货物的口岸站,也是我团戍边作战的主要地域。(网络图片) 此时,我团各营连的编制及防区情况为: 第1营,全营为团机动作战单位。营部驻槟榔寨,辖第1、第2、第3连3个步兵连。 第2营,一线作战单位。营部驻蚂蝗堡,辖4个步兵连:第4连,驻守田房地区;第5连,驻守山腰地区;第6连,主体随营部驻蚂蝗堡,1个排驻守前哨阵地;第7连,驻守茅草田地区。 第3营,一线作战单位。营部驻龙堡,辖4个步兵连:第8连,随营部驻龙堡;第9连(原机炮连整编而成),驻守马西克地区;第10连(以原第7连人员为主体新组建连队),驻守芹菜塘地区;第11连(一半由各连队抽人、一半由"七九年三月份贵州兵"补充新组建的连队),驻守大南溪地区。 第4营,一线作战单位。营部驻四连山,辖4个步兵连(皆为新组建连队):第12、第13连,随营部驻守四连山;第14连,驻守洞坪地区;第15连,驻守坝洒地区。 炮兵营,驻南溪镇马多依地区,辖4个炮兵连(皆为新组建连队):第1连,107火箭炮连;第2连,152加农榴弹炮连;第3连,160迫击炮连;第4连,152加农炮连。 但是,由于部队扩编任务紧急,编制几经变化,工作手忙脚乱,说是7月扩编完成,但实际上部队还不满员。我团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齐装满员,共1569人。打完仗后,原团队人员有的牺牲,有的负伤住院尚未痊愈,有的调走,有的转业,有的退伍,有的住校,老底子所剩无几,就算贵州遵义地区这800多新兵补充进来,按新编制也还缺额不少。直到下半年的9月,我团到云南省思茅地区(今普洱市)的景东、景谷、镇沅几个县接回来一批新兵,全团才真正补充满员。 我团进驻河口前线后,昆明军区随即调来了几个工程兵和铁道兵团,到河口地区进行战场建设。有昆明军区直属工程兵第117团,主要帮助我团各营连修建阵地公路;有从陕西调来的1个工程兵团,帮助我团构筑前哨坑道等战备工事;还有1个铁道兵团,抢修从屏边县城至白鹤桥、再到南溪,绕开了中越界河红河岸边的新公路。 南溪河,成为中越两国界河后,展现的是汹涌澎湃、激浪翻腾的另一种风貌。(许跃斌供稿) 那时节,河口前线确实是重兵云集。除上述部队外,还有昆明军区炮兵第4师1个重炮团,部署在蚂蝗堡到团部之间的水头地区;第114兵站,开设在腊哈地;第138野战医院,开设在白鹤桥;还有通信部队、侦察部队、技侦部队,等等。 云南省军区前进指挥部也在小南溪开设,就在我团团部旁边的毗邻地点,统一指挥河口地区的作战行动。一幅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保卫祖国神圣边疆的战斗画卷,在河口前线大气磅薄地展开。我们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3团,也进入了一个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同样可歌可泣、而且还要更加艰苦漫长的戍边作战新时期。(续完) 【本文由陈正才记录整理。得到何志海政委的重要指正与热心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