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8年10月,第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一次,李德生作为安徽省的主要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上,周恩来在宣布分组名单时,念到了李德生的名字,突然,毛泽东发问:"哪个是李德生?" 李德生参军 李德生出生在河南省新县陈店乡李家洼村,这里地处大别山腹地,在很久之前,大家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7岁的时候,李德生的母亲给他找了一位教裁缝的师傅,希望李德生能跟着学点手艺,将来也有个养家糊口的饭碗。 可当时的李德生年纪太小,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他只是觉得自己每天呆在家里特别无聊,反倒是看见其他孩子在外面奔跑着放牛特别有趣。 于是,他向母亲提出,自己不想学裁缝了,想去放牛。那时候,小孩子给人放牛是不给钱的,而且特别辛苦,可李德生还是觉得特别好玩。 玩玩闹闹一直长到十几岁,李德生发现了一个问题,没人知道自己的生日,后来,他才从远房的叔叔婶婶那知道,他是1916年5月出生的,至于几号就不得而知了。 1928年, 他的家乡解放了,不久后,苏维埃政府建立。第二年,李家洼有了儿童团,李德生成了儿童团的团长,领导20多个孩子。 那时候,儿童团经常给红军送心带路,在此期间,李德生接触到不少红军战士。当他看到红军队伍中有不少同他年纪相仿的孩子时,李德生心动了。 后来,他将自己想要参加红军的心愿告诉了自己的叔叔李家辉。那时候,李家辉是乡里共青团的支部书记,看李德生这么认真,李家辉决定帮他一把。 不久后,一位红军营长来乡里联系工作,李家辉便把李德生带了过去。营长知道李德生是儿童团团长后,对他的好感蹭蹭地涨,可李德生还是年纪太小,营长心里有些顾忌。 营长看了李德生半天,想了一招,他招呼通信员过来:"你们俩赛跑,要是你能赢了他,我就同意你加入。" 李德生兴致勃勃地站到出发点,一声令下,他"飞"了出去。 李德生从小放牛,爬山跑路的技能慢点,通信员身上背着子弹,跑起来不太方便,所以这次比赛,李德生赢了。 营长赞赏地看着李德生:"好小子,我要了!" 就这样,14岁的李德生圆梦了。 加入红军后,李德生回家的机会便不多了。1932年,部队转移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李德生的父亲听说后,马上来到部队看望了自己的儿子。 当李德生听说,家里分了田还盖了新房,心里放心多了,也更觉得自己做的事意义重大。 后来,部队转移,李德生又离开了,这也成了他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接下来就是李德生珍贵无比的战斗生涯:他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还跟着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百团大战等战役;后来又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等战役。 1948年,李德生参加襄樊战役和淮海战役,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十二军35师师长,参加了渡江及西南诸战役。 一转眼,李德生参军快20年了,他终于迎来了新中国。 朝鲜战场上的临危受命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第五次战役后,毛泽东提出让我军轮番作战和"敲牛皮糖"(指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的作战方法。 只是,一线部队仅用地势地形和一般野战工事的话,很难和敌人的飞机大炮抗衡。 1951年底,第三兵团再次进入阵地后,便开始用废弹片自制工具,把阵地工事向着永久性筑城发展。 到了后面,朝鲜半岛已形成数百里20至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 1952年夏,我军依靠这些工事开启了全线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大受重创。 10月,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提出向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发起进攻。 这两个山头是我十五军五圣山主阵地的防御据点,对于上甘岭来说,它们就像是两个犄角,战略意义重大。 若敌人想要拿下五圣山,这两个山头就必须搞定。 10月14日,敌人以7个营的兵力,并在无数火炮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向着两个高地发起猛烈进攻。 坚守这里的是我十五军45师135团1连和9连,因为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大家只能在野战工事里顽强抵抗。 之后,92团、93团也相继被派往上甘岭参与战斗。 此时,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被召回国内组建哈军工,副司令员王近山代理司令员。他将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召至兵团部,开门见山地问;"你跟我说个实话,能不能顶得住?" 秦基伟回答:"我45师打得差不多了,29师会上一个团,44师、29师还有其他防务,兵力再无法调动。" 王近山直截了当:"我问你能不能顶得住,若是不行就下来,我把十二军调过去。" 秦基伟瞪大双眼:"不行!我就是死也要死在上甘岭,绝不下来!" 王近山点点头:"那好,十五军不下来,不过十二军也要上去,再增加些炮兵,还有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 至于十二军的指挥人员,王近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德生。李德生是十二军的副军长,而且,他还是自己的老部下。 他对李德生熟悉得很,知道他打仗的本事和顽强的意志力,任务交给他,李德生绝对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时,十二军刚结束为期一年的金城前线防御作战,王近山的电报便来了,李德生二话不说,带着作战参谋张军赶去了兵团。 王近山告诉他,十二军会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上上下下必须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 "我们正在上报,准备成立一个由十五军统一指挥的五圣山战斗指挥所,你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十二军、十五军所属部队......战斗情况直接报兵团,也要报告秦基伟军长,仗是在他们阵地打的,要服从他的统筹调动,搞好团结。" 从兵团出来后,李德生马不停蹄奔赴上甘岭。 上甘岭中的后勤 勘察过程中,李德生的车不停在敌人的炮火封锁区穿梭,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我军的运输车辆。 看着窗外硝烟弥漫,李德生脑子里闪过几个问题:1、如果坑道、工事被毁,战士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2、当前表面工事全部被炸,仅依靠几个幸存的小坑道,里面没粮食、没水、没弹药,战士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运输的路途遥远且危险重重,敌人的飞机大炮层层封锁,如何才能将物资顺利运至前线? 归纳总结后,李德生认为解决上甘岭的后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时,战斗已经成为拉锯战,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线需要更多的武器弹药去与敌人相持。 然而,十五军弹药库距前线有四五公里远,一路上还都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运输员只能"另辟蹊径",从一些不是路的地方开,或是干脆绕道。 这样一来,有不少运输员直接累到吐血,又或是在运输过程中受伤,弹药运不过去,前线战士们也无米为炊。 根据这一情况,李德生想出了"分段运输"的方法,也就是每50米为一段,分几人负责。 沿途再挖一些猫耳洞,用来藏放弹药。当敌人的炮火出现间隙的时候,大家便飞快地运往下一站,这样一来,运输员的体力更容易恢复,而且也更安全。 除此之外,李德生在武器的选择上也有了发现。因为敌人的进攻大都伴有飞机大炮的轰炸,所以阵地上总是硝烟弥漫,什么都看不清。 等到敌人的炮火停了,战士们能看见了,敌人也已经冲上来了,这样一来,步枪单发便失去了作用,所以,前线使用最多的,其实是冲锋枪、机枪、手榴弹。 打到后来,阵地上全是虚土,手榴弹扔出去,直接就被埋进土里,所以只能投空炸,这时候,手雷和爆破筒便成了最有效的,因此,后方提供的也都是这些武器。 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到了后期,一个阵地对付敌人两个团的进攻基本没啥问题。 除了"利其器",战士们的吃喝也很重要。以前,一个连队一个伙食单位,为了吃饭,大家还得"长途跋涉",吃完饭回到阵地,饭都消化得差不多了。 后来,李德生提出主意,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的一个岩洞里,做统一的食物供应。 各连队抽调出十几位炊事员,日夜不停地供应食物,还有50多名战士组成专门的运输队,把食物送往各连队。 如果前线正在战斗,不方便吃饭,运输员就会用袋子将馒头包子分装起来,一袋袋扔给前线的战士们。 另外,741高地还有"流水席",战斗结束的战士们可以专门来到这里,好好饱餐一顿。 至于阵地表面工事全部被炸,李德生也有解决办法,他打电话要了1000多条麻袋,准备装上土后构筑工事。 只是,临时用麻袋构建的工事是无法与战壕连接成战斗体系的,战斗过程中,想要增加兵员,就得从暴露的阵地上通过,容易遭到敌人的火力杀伤。 因此,抢修战壕和挖坑道依旧是重中之重。 为了不给前线战士增加任务,使他们过分疲累,李德生专门安排了预备连队去挖坑道,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李德生还规定:挖一米坚石坑道立三等功一次。 有了这些措施,阵地的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我军终于在战地上"站稳了脚"。 "站稳脚"后,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还是因为敌人的炮火,两个阵地间的电话线经常被打断,通讯联络无法保证,命令也就无法传达,情况也不能及时上报。 解决方法也特别简单,直接多准备一些电话线,部队每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就去拉根电话线。 稍微后方一点的连队,可以把电话线埋进小土沟里,至少保证团与前线的通信顺畅。到了后期,连和排也都配上了步话机。 这场众所周知的"上甘岭战役"一直打了40多天,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激烈程度,实属罕见。 范佛里特也承认:"上甘岭战役是战争最血腥、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使得联合国军大受损失。" 就连克拉克也写到过 :"这场开始有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我认为作战是失败的。" 毛泽东的欣赏 1954年,李德生从朝鲜回到中国,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8年10月,第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李德生作为安徽省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周恩来在宣布分组名单时念到了李德生的名字,毛泽东马上问道:"哪个是李德生?" 在延安时,毛泽东有个化名叫"李得胜",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毛泽东感觉分外亲切。 周恩来向他介绍道:"李德生同志是十二军军长",接着,他招呼李德生起身。 李德生站的笔挺,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敬了个军礼。 毛泽东笑呵呵地问:"不认识啊,你这个同志,你是哪里人啊?" 李德生回答:"报告主席,我是河南新县人。" "和许世友是一个县吧?" 许世友刚好坐在李德生前边,"德生同志和我是一个县的。" "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52岁。" 毛泽东微笑着点点头。 1973年,中央筹备十大的时候,毛泽东再次提出干部"老中青"结合的构想。他提议让李德生当中央副主席,因为那时的李德生57岁,很符合"中"的标准。 说到这里,毛泽东还和几位老同志开玩笑:"李德生还很年轻啊,还能干很多年,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他喝烧酒。" 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