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下达任命书,由傅作义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水利部长。任命一下来就有很多人认为这事不公平,怎么能够让一个曾经的国军将领担任这么重的职位? 所以,在傅作义上任后,他明里暗里受到了身边很多同事的排挤与架空,周总理知道这件事后愤怒不已。 当时将傅作义任命为水利部长,是中央深思熟虑的决定,是对他促进北平和平解放的褒奖。辽沈战役后,解放军势如破竹不断压缩吞并国民党的统治范围。 傅作义作为国民党的重要将领,决定坚守北平,不断调整作战计划。但是他低估了东北百万大军的行军速度,很快傅作义的后路被全部切断,他已然落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圈。 傅作义 在这样的情势下,摆在傅作义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继续死守北平与解放军鱼死网破,或是选择起义实现和平解放,做历史功臣。 为了促进和平解放,中央做出了很多努力,不仅派人对傅作义展开游说,还打进敌人内部进行和平解放的宣讲。傅作义的大女儿傅冬菊是共产党员。一直劝说父亲同意起义。与此同时,傅作义也承受着来自国民党的巨大压力。 蒋介石不断给傅作义下命令后撤,担心傅作义投诚共产党还决定暗杀他。最终,傅作义还是选择站在人民这边,他下令驻守北平的二十万国军全部撤到城外接受改编,北平顺利实现和平解放。 周恩来 这使得千年古都免受战火侵扰,名胜古迹也能安然矗立。北平的和平解放傅作义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一直在考虑应该给傅作义安排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傅作义主动跟中央说,不去军队任职,自己十分热爱水利事业,愿意从事相关工作,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水利工作一直是傅作义的理想,他自幼生活在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由于黄土高原泥沙较多易于携带,黄河在流经之后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河沿岸的村庄时常缺水。 如果遇到旱灾,就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很大的灾难。傅作义从小就意识到水对于人的重要性,他明白水利工程建设是造福万家的。 傅作义 毛主席高度肯定傅作义的功绩,认为应该颁发和一个天坛一样大的奖章给他。所以在听到他想去水利部之后,就决定任命他为水利部长。可是众口难调,很多人对这样的任命并不服气。 在傅作义上任后,水利部很多领导认为他是非党人士,又有效忠国民党的前车之鉴,对他一直冷嘲热讽,故意刁难。很多水利部的文件都不会送到傅作义的手上,水利部其他领导批示签字之后就直接递交中央。 傅作义明白大家对他的排挤,就干脆将批示文件的工作交由副部长代理,并形成水利部的惯例。 北平和平解放 毛主席看到水利部的文件上一直没有傅作义的签名,心里明白了其中的端倪。一天,毛主席与傅作义在天坛公园相遇。 二人先交流了一些其他问题,随后毛主席开诚布公地问: "你这个水利部长是不是没有实权?我们共产党内是不是有人怠慢你?" 傅作义听后连忙说: "哪里哪里,您不治我的罪我心里已经感激不尽了。" 傅作义思考之后,诚恳地说: "我在水利事情上没经验,还是一个门外汉呢,恐怕做不好部长的工作。"毛主席听后大手一挥,讲到:"不会可以学嘛,边干边学,有什么问题多去跟群众请教,哪有谁生来就懂这些东西的!" 解放军进北平城 随后,毛主席问: "水利部的文件上为什么一直没有你这个部长的签名,是不是你在水利部没有实权啊?" 傅作义也解释说: "是因为我经常外出,不在部内工作,有些时候没有及时看到文件,所以委托一个副部长进行文件的批示签字。" 毛主席听后没在做声,但对此事非常重视,很快就将情况通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听后非常愤怒,紧急叫来水利部所有工作人员召开会议。周总理问: "你们哪一个人有本事,能把北平20万守军调出北平城,听从我们发落,使我人民解放军不费一枪一炮解放了北平城,保护古都不受任何损失啊!" 大家面面相觑,都没了声。周总理接着说,以后水利部的大小事情,没有傅作义部长的批示,一律无效!有了周总理的批示,大家都不敢再像过去那样排挤、架空傅作义,大大小小的事都会找他批示和汇报,这样傅作义才真正有了职权,水利部的不正常工作现象被就此消除。 北平解放 有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撑腰",傅作义终于可以在水利事业上大展身手了。此后为了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傅作义时常下基层走访调查。 每年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傅作义都在各地进行水利工程的检查与指导工作,全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都有过他的身影。北起白山黑水,南至珠江三角洲,西自黄土高原,东到扬子江畔,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 傅作义对水利工作有很大的热情,面对解放前留下来的烂摊子,他没有丝毫逃避,认真负责做着检查和规划。为确保人民的用水安全,保证我国大江大河不决口漫堤,傅作义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 三门峡水库 为了促进水坝地合理建设,傅作义与副部长一起做了大量的研究,对每一处水坝都进行了十分精准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傅作义都忍耐了下来,与基层研究员们同吃同住,一点没有领导的架子。 很多时候需要翻山越岭,路途艰难,傅作义也与大家一同走山路,几十里山路上一步一步都有他的脚印。除了关心水利工程建设,他还特别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 在进入一处工程时,他不光会检查工程施工情况,还会去工人们的食堂里视察,去他们的工棚里走访,如果有条件实在差的,傅作义还会问责工程负责人。 1951年,傅作义要去视察洪泽湖蒋坝,有一段路程极为难走,车辆没有办法通行,无奈之下只能步行三十里。傅作义并没有搞"特权",而是与大家一起。随身带的行李物品,傅作义也只是叫了三头毛驴来拉。 傅作义 无论严冬酷暑,哪怕气温高达40℃,也没有办法阻难傅作义的脚步,所有视察行动按计划进行,没有一丝一毫地懈怠。 视察淮河时天气较为寒冷,直到晚上工作也没有结束。从大坝到居住的地方又很远,为了节省时间,傅作义决定当晚就睡在淮河的沙滩上。 不管工作人员如何劝阻,他都不为所动。 视察过程中十分艰苦,很多情况都是不确定的,有时遇到极端天气,有时路途难以前行。在长期的劳累与颠簸中,傅作义的胃病越来越严重。 之前做检查时,医生已经叮嘱过一定要按时吃饭,要营养均衡。可是为了水利事业,他停不下来。为了不耽误视察,他经常带着一些干馒头,饿了就吃那个充饥。 傅作义与蒋介石 其实傅作义对水利工作的热爱,在战争时期就已经可见一斑。 1940年初,傅作义所部驻扎在绥远,当地环境恶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傅作义带着随从视察过周围之后,发现这里严重缺水,导致庄稼收获极少。为了解决这里的缺水问题,他想要建设水利工程。 他在这方面虽然有热情,却没有经验。随即他拜访了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文景。王文景与他见面之后,两人就水利问题探讨了许多。傅作义十分佩服其工作能力,希望他到绥远任职,协助当地水利工程建设。 王文景欣然同意,水利工程说干就干! 淮河水库 由于绥远人口较少,一时抽调不出那么多的劳动力,傅作义便带着自己的军队来做。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完成,缺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傅作义让带队军官采取包干制度,基本上是每个团抽调一定数量的官兵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而且还采取了层层落实的政策,如果完不成任务,视同战场上丢失阵地,各级军官都要受罚。 所以在四年时间里,傅作义所部在河套地区修建了宽度3米以上的灌溉渠1万多里,宽度在15米以上的灌溉渠有1700多里,灌溉农民耕地一千多万亩,减轻了农民只能看天吃饭的负担。 傅作义与蒋介石合影 除了农业灌溉外,傅作义还积极利用灌溉渠养殖鲤鱼,这里出产的鲤鱼被卖到了周围的市场,干旱的河套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和鱼米之乡。 傅作义对于水利事业不仅有见地而且有决心,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造福了数以千万计的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