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4年3月21日傍晚,一个身材魁梧、神采奕奕的男人带着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生,着急忙慌的穿过鳞次街道进入了北京一六六中学。 彼时是6点半,半个小时后,一六六中学将要举行家长会,男人就是为此而来的。 悄无声息,衣着朴素参加会议 时间还早,学校里的家长三三两两,老师们正在跟少数的几个家长寒暄,男人信步走进了教室,挑了室内后边靠墙的空位坐下,在场的老师不疑有他,都认为这是前来参加家长会的普通家长。 负责接待与会家长的负责人施承箴一下就认出了他,此人正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国锋。 于是便热情的想要邀请他去办公室休息一下,华国锋摆摆手,和蔼地说道:"不用不用,在这里就挺好的。" 随后,华国锋开始询问施承箴学校的政治工作怎么样,施承箴仔细地汇报了一番,华国锋满意地点了点头。 随着家长会时间的临近,教室里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一位名叫李德茂的工人家长坐到了华国锋身边,华国锋热情的侧过身去跟李德茂打招呼,顺便和他拉起了家长。 李德茂觉得面前这个衣着朴素的人很眼熟,就问:"同志,你贵姓?" "我姓华。"华国锋回答。 李德茂没听清楚,又问了一遍,华国锋见状,就用右手在自己的左手上一笔一划地描写华字给李德茂看:"中华的华。" 这个举动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他们相谈甚欢,一直到家长会开始才结束口中的话题。 家长会开始了,几个家长上台讲话后,华国锋也接着他们的发言往下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的伟大指示,知识青年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应该为百姓做什么。我们革命家长要支持这个决定,给孩子历练的机会。农村需要有知识的文化青年去传播思想,青年也需要去农村广阔的土地上历练自己。一六六中学让学生去平谷县,是正确的决定,平谷县是个锻炼学生的好地方。" 这番话引起了台下家长的激动,这时才有家长认出了华国锋,忍不住跟旁边的人窃窃私语:"那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国锋,人家这么忙的工作,还来参加一个家长会,真的是没有架子。" 台下的骚动没影响华国锋的发言,他继续说:"小莉是我最小的女儿,现在我身边的孩子,就她一个了,但是我还是支持她去实践毛主席山上下乡的政策,为人民服务。" 这番话讲完,台下的家长们骚动起来,在场的家长都激动鼓掌,赞叹领导就是领导,政治觉悟高,扎扎实实地给大家伙上了一堂课。 领导也真的是平易近人,人家的孩子按照政策本来是可以留在身边,但是领导却还是选择了一视同仁,大家做家长的,都应该向华国锋同志学习。 讲完话后,华国锋谦虚地对大家说:"我还有点事,这个家长会就不能参加全程了,请个假,先走了。" 听他说要走,学校负责人马上要起身送送他,华国锋握紧对方的手,连声安慰道:"不用不用,你们还要开会,不用送了。" 华国锋在家长会上的讲话,没过多久就传遍了大街小巷。 受华国锋讲话的影响,那一年,一六六中学的一百多名应届生都积极参与到上山下乡的活动中去了,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活发展。 一场家长会,尽显华国锋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然而,他在日常工作中的勤恳认真,比家长会上的发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走进基层,尽心尽力服务人民 华国锋原名"苏铸",1938年加入了抗日游击队时,为了保护家人不受牵连,这才改名"华国锋"。 后来,华国锋去参加女儿苏莉的家长会,之所以一开始没被群众认出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们没有想到,苏莉的爸爸会姓华。 更不会想到,工作繁忙的国家领导,会亲自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而让大家更想不到的是,这个领导,会为了工作躬身力行地去到群众身边。 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长江流域广泛流行一种名为血吸虫的地方性疫病,这种疫病尤其以湖南地区最为泛滥。 湖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血吸虫病屡禁不绝,当地居民深受其害。 1955年,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指示。第二年的10月25日,华国锋带领秘书、省血防治办主任赵畅、常务主任刘高科等人,一起赶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湖南石门县进行实地考察。 刚到石门县,华国锋就马不停蹄地在县委书记赵树理、县卫生局副局长邓兆云等人的带领下,去双溪村看望患病群众。 在与当地群众交谈过后,他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患病群众竟然还不知晓自己患的是何种疾病,只能一味地忍痛受苦。这让他非常难受,认为当时的政治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于是,在接下来3天的调查时间里,华国锋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领导下,走街串巷,深入每个村子详细了解情况。 除此之外,他还每天召集相关人员开两次会议,着重听取和收集群众的呼声和需求,晚上再将今日所见所闻整理记录,准备之后提出应对方法。 10月29日,华国锋离开石门回到了长沙。回到长沙之后,他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向省里做了专题报告,为石门县争取到了治理血吸虫的资金和药物。极大地缓解了石门县患病群众的受灾情况。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一个月后,华国锋特地从长沙赶赴石门县双溪村的治疗组看望患病群众,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流传至今的感人事件。 华国锋到达双溪村后,先听取了当地工作人员的汇报,而后马不停蹄地去看望群众,当时的群众看到他,都纷纷站起来跟他打招呼。 他一边跟大家握手,一边观察病房内的情况,突然,他注意到旁边一个小病房里,有个肚大如鼓的年轻人挣扎着想要起身。 但因为肚子太大了,年轻人努力了好久,仍旧起不来,华国锋见状,赶紧示意他不要乱动,随后自己大步走了过去。 这个年轻人叫刘光训,患血吸虫病很久了,病情已经严重到行动不便了。华国锋坐到他身边,摸了摸他的头,又试了试他的脉搏,轻声问他:"还发烧吗?" 刘光训刚服过药,现下听到华国锋的问候,感动得热泪盈眶,"谢谢领导关心,我患病很久了,治不好了。" 华国锋感觉他当下思想很是悲观,于是安慰他:"党和毛主席都非常关心你们疫区人民,你们要对自己有信心,病是一定能治好的。" 随后华国锋又叮嘱县卫生局和血液防治组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想尽办法救治患病群众。" 临走时,为了防止刘光训再次产生悲观情绪,华国锋特地走到刘光训床前,紧握他的手嘱咐他:"你要坚定治疗信心,一定能治好的。" 在华国锋的指导下,石门县的血吸虫病,在1956年的年底得到了有效控制。 政府加派了基层管理人员,健全了医疗机构,将容易传播血吸虫的河道,改造成了旱地并加撒消毒药品消毒。 综合措施下,当地患病人数显著下降,而跟华国锋有过一面之缘的刘光训,在经过细心治疗之后终于恢复了健康,后来还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平易近人,躬身力行,细心严谨,是华国锋一贯的工作态度。 而除此之外,但凡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工作贡献,他也都非常关心,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成功,就少不了华国锋的鼎力相助。 敬重知识,缓急相济杂交水稻 华国锋与袁隆平的缘分,始于两个人共同工作过的湖南。 1957年7月,华国锋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专职管理湖南的农业工作。 湖南是个鱼米之乡,华国锋在职时,长期从事农业基层工作,对湖南的农业环境非常了解,除了开展修堤筑渠等水利工程外,他最关心的就是湖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了。 彼时袁隆平是湖南安江农校的一名老师,专注于研究杂交水稻,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得出了一套"三系法"杂交水稻方案。 1966年2月,袁隆平发表了有关"三系法"杂交水稻的论文,这引起了农业专家和有关领导的注意。 国家科技委员会认为,如果袁隆平的这一科研项目实验成功,将可以极大地提高水稻的亩产量,中国当前面临的粮食困难也可以迎刃而解,于是经湖南省科委正式立项,袁隆平的科技小组顺势展开了工作。 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袁隆平带领助手先后做了1000多个杂交品种的实验,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走投无路之下,他决定转换实验思路,但是这样一来,得出成果的时间就大大拉长了。 1970年6月,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科技大会在常德举行,时任省委书记的华国锋到场主持工作,对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工作,他很是关注,于是在会议上点名要袁隆平发言。 彼时杂交水稻的实验很是不顺,会议上,袁隆平向在场众人介绍了杂交水稻实验的进展情况,又对自己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做了简单叙述,最后表达了自己对辜负大家期望的愧疚。 华国锋认真地听袁隆平做报告,在看到袁隆平自责的神情后,他安慰到:"周恩来总理很关注杂交水稻的实验进展情况,希望你能坚持下去,最后获得成功。" 华国锋的话让袁隆平很是鼓舞,也坚定了他继续钻研下去的决心。 1973年秋天,杂交水稻终于育种成功,亩产达到了505公斤,比同等水稻亩产多50-100公斤,增幅率达20%多。 第二年,湖南率先试种了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650公斤,极大地显示出了杂交水稻的优势,但是因为缺少杂交稻种,杂交水稻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1975年,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洪新了解到了杂交水稻缺乏稻种的问题,他提出了利用华南沿海地区气候优势条件培育稻种的设想,但是这一设想并未得到农林部的批准。 走投无路之下,1975年12月20日,陈洪新给调任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写了一封信,希望华国锋能当面听他汇报当前杂交水稻推广面临的难题。 仅仅在2天后,陈洪新就收到了回复。 22号上午9点,国务院给陈洪新来电,告知他下午3点华国锋将要与他会面,希望他耐心等候。 下午3点,陈洪新在中南海的小办公室里,向华国锋和农业部部长长沙风等人进行了详细汇报,3个小时的时间里,华国锋不仅全程在场,还不时提出问题和记录重点。 汇报结束后,华国锋首先对杂交水稻项目给予了高度认可:"杂交水稻项目一定要稳抓稳进,积极开展推广项目,推广过程中要重视骨干培养,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这个项目。" 随后华国锋做出明确指示: 首先,由中央出资15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推广项目,其中120万元用于购买湖南的种子,余下15万元用来购买运输种子的汽车,这样一来,杂交水稻项目去沿海培养的运输难题就解决了; 其次,农业部要在南方13个省市召开水稻生产会议,加快杂交水稻的推广工作。 后来,袁隆平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还会热泪盈眶:"如果没有华国锋的支持,杂交水稻恐怕不会如此顺利在全国推行。" 华国锋和袁隆平,也由此结缘。 2004年,袁隆平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时,华国锋特地让秘书打电话给他,提醒他注意身体健康; 2006年,听闻华国锋身体欠佳,袁隆平借去北京出差的机会,特地去华国锋家里探望他。 两个老友紧坐在一起,袁隆平认真向华国锋汇报杂交水稻的科研情况,在得知水稻的科研水平领先世界后,华国锋去到桌前,挥墨写下了"贵在创新"四个大字送给袁隆平,极大的认可和鼓励了袁隆平的工作。 两个因民生而结缘,都为国为民,终缔结一段友谊佳话,令人艳羡。 结语 毛主席曾在公开场合中肯定了华国锋求真务实的实干作风,评价他是个"老实人",这无疑是褒义的,是对华国锋工作能力的高度认可。 华国锋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想,爱民、怜民、为民。他所到之处,都卓有成效,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感恩,今时今日,回想起他的勤恳为民,还是会让人心生感动。 参考文献: 「1」吉林师大中文系文选写作教研室编.文选 「2」贾国辉《华国锋关心双溪血吸虫病人刘光训》湘潮(上半月) 「3」《袁隆平与华国锋的交往》记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