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的一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农村住宅里,一位老人正坐在门前操持着手里的农活。 阳光打在老人的身上,一片岁月静好之象。 "我这一生或许是不值得的吧。"自从进入暮年后,老人时常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昔日16岁的那个小姑娘断然不会想到,她此生竟会经历这么多。 16岁时,她嫁给土匪头子,31岁守寡,一手将八个孩子拉扯大。如今已至暮年,光阴如流水,她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 提起她的名字,众人或许不太熟悉,但提起她的名号,世间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便是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杨炳莲。跌宕起伏完全不足以形容杨炳莲传奇的一生。 店里帮忙,招来觊觎 1919年,杨炳莲出生于湖南湘西古丈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个年代的常态,幸运的是,杨炳莲逃过了这一封建桎梏的摧残。 因为父母做生意的缘故,自杨炳莲懂事起,她便会在父母的店里帮忙。 有些孩子生来就是报恩的,杨炳莲便是最好的例子,为让父母多赚点钱,杨炳莲经常会走到门外帮着父母吆喝客人。 看父母忙不过来,杨炳莲亦会主动担起店里的一切杂活,收钱、端茶倒水完全不在话下。 但父亲并不满意杨炳莲的这一做法,事出于"心疼"。 彼时正值乱世,人命如草芥,女儿又生的水灵,父亲担心女儿这么抛头露面容易遭贼人惦记。 为不让杨炳莲参合生意的事,父亲没少下工夫。 杨炳莲也知道父亲的苦心,她又何尝不想回家享受岁月静好,只是现实断然不允许她这么做。 生逢乱世,保不准哪天就又开战了,钱是他们一家人唯一的定心丸,趁着和平岁月,能多挣一分便是一分。 如此,无论父母怎么劝说,杨炳莲始终坚持在店里帮忙。 战乱在这世间从未消失过,杨炳莲断然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片孝心竟会换得自己之后颠沛流离的一生。 那日,杨炳莲又在照常招呼客人,突然一位身穿军服的男子走了进来。 刚开始,杨炳莲只是和平常客人一样接待着这名男子,然而之后事情开始跑偏。 男子由之前的三五天来一次店里,改为了后来的一天来一次。 东西也由之前的买一些简单物件,变为了后来的几近什么都买,而且男子每次都会给一银元,还从不要求找零。 买东西时,男子始终彬彬有礼。如此大方且文质的军官,杨炳莲还是第一次见。 醉翁之意不在酒,杨炳莲隐隐感觉到了此人的真正意图。果然,数日后,男子表明了来意。 "我想娶你的女儿。"男子自言他叫张平,希望杨炳莲的父亲能答应其的请求。 今日和其一同到来的,还有一位穿着更为高档服装的长官。 "这位是我们的司令长官舒安卿,我带他来是想让他当我的见证人。" 畏惧、退缩是杨炳莲听到张平这一请求的第一反应。要知道,彼时杨炳莲才不过16岁。 那个年代,结婚生子虽说是女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但此时仅16岁的杨炳莲还是不想这么早就被婚姻束缚住。 只是,杨炳莲的父亲可不这么想。乱世里,谁有枪杆子,谁就有话语权, 从这位军官的穿着打扮来看,其来头必定不小。 再者,这数十日的表现也足以证明这位军官品德尚可。 女儿也已满16岁,正值婚嫁年纪,彼时将女儿嫁出去,找个可依靠的男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就在父亲准备劝服女儿和这名男子商谈婚姻婚嫁时,不料,张平的一番话让杨父一时犹豫了。 "我今年29岁。"片刻后,张平说出了自己的年龄。 父母之爱子,为计之深远。父亲担心巨大的年龄差会使得杨炳莲和张平之间产生隔阂,女儿嫁过去会受委屈。 世上之事哪是十全十美的,有舍才有得。比起受委屈,一辈子的安稳或许更为重要。 嫁为人妻,发现欺骗 深思熟虑几日后,父亲欣然答应了张平的提亲请求。 彼时杨炳莲一家人断然不会想到,张平只是言明了其身份之一,至于其背负的更大的秘密,杨炳莲家人还一无所知。 之后当杨炳莲一家得知张平的真实身份时,肠子都悔青了。 提亲过后不到一个月,杨炳莲便和张平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结为了连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二人互相许下了百年好合之约。 殊不知,流年易碎,诺言易毁,世间最不可靠的便是一生一世这类虚妄之词。 当然,彼时的杨炳莲自是不知道这些的,只是一昧沉浸在新婚的甜蜜里。 "那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日子。"多年后,回忆起自己的新婚生活,杨炳莲不免伤感道。 刚结婚的张平对杨炳莲确实是极尽宠爱。平日里,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杨炳莲提,张平都会尽可能满足。 只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村子里的一些长舌妇看不下去了。 "这么漂亮的姑娘怎么会嫁给这个杀人恶魔?"一些类似于杀人恶魔、残暴等词在村民们口里传了出来。 刚开始,杨炳莲并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当然她也不屑理会这些。 杨炳莲以为大家只是随便说说,过段时间便会消停了。不料,杨炳莲的一味不理反而让大家传得更厉害了。 一个人说或是谣言,越来越多的人说便有可能真有什么。 此时心中也早已起疑的杨炳莲终是踏出了第一步:弄清村民议论的真相。 不问不知道,一问,杨炳莲心中仅存的一点美好随之而逝。 从天堂到地狱不过须臾之间。从村民口中杨炳莲得知,丈夫除名字是真的外,其他一切皆为编造。 张平根本不是什么普通军官,而是一名人人怒目而憎的土匪头子。 另外,和丈夫所言自己是头婚不同的是,他在此之前已有过两次婚姻,自己是他的第三任妻子。 而这两任妻子,一位被张平逼死,另一位为被迫逃离。 错把鱼目当珍珠是大多数女人一生悲剧的根本缘由,张平的第一任妻子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在嫁给张平之前,这个可怜的女子本以为自己嫁给了一家富足人家,不料,嫁过来后才发现事实截然相反。 别说什么锦衣玉食了,还被张平父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连一个丫鬟都不如才是其真正的生活。 结婚后,婚前那个温柔的张平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残暴无理、唯我是尊、动不动就对妻子拳打脚踢的张平。 第一任妻子自然也求助过娘家父母。 只是天大地大个人利益最大。娘家父母以离婚会丢了自家面子为由,不遗余力地阻止女儿离婚。 既然无法他救,那就自救。走投无路的女子毅然寻了死,了结了自己罪孽的一生,脱离了苦海。 一条人命没了,眼睛眨都不眨一下说的就是张家父子。 为避免事情闹大,张家父子对外谎称该女子是暴病而亡,之后便找了个借口草草将其掩埋。 数年后,张平的父亲张朝玉编排谎言,抹去了张平之前的所有,为其讨到了第二任妻子。 只是狗吃屎,秉性难移,婚后不过数月,张平的恶性便又悉数显露。 和第一个女子不同的是,第二个女子选择断尾自救。 在张平知晓前,女子已毅然逃离了张家。至于之后的去向,张家父子无从得知。 再之后兜兜转转,杨炳莲便成了张平的第三任妻子。 只是事到如今,即便得知了这些真相,又能如何呢?怀有身孕,被迫忍耐 当初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嫁给张平的,再者,杨炳莲当下已有身孕,和其离婚,打掉孩子怕是会让人笑掉大牙。 心痛如绞数日后,杨炳莲擦干眼泪,选择把这条路走完。 好在张平即便得知杨炳莲知道了所有真相,但仍是好言相待。 不过二人嫌隙已生,新婚的甜蜜之后,隐藏着的问题逐渐暴露。 自那之后,张平渐渐没有新婚时的耐心体贴了,总是会有事没事给杨炳莲摆脸色看。 剧照 "你最近脸上怎么这么多伤,是怎么弄的?"一个午后,杨炳莲终是问出了那句隐忍多时的话。 "你个妇道人家,少管这些事,照顾好你的孩子就得了。"张平怒气冲冲回怼道。 这么久以来的相处让杨炳莲意识到再争执下去,极有可能换来一顿毒打,于是她识趣地住了嘴。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 表面安稳的日子还没过多久,一个午后,张平匆匆赶回家,催促杨炳莲道,"你赶紧带几个孩子回老家张家坨。" 为求自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养育几个孩子的杨炳莲并没有问太多,只是快速收拾行李,对张平的话一一照做。 事后才知,原来张平是升官了。 为获得更多实权,张平用鸦片贿赂了古丈县国民党的大小官员,在国民党处谋得了一个职位。 杨炳莲本以为离开张平,自己独自带着孩子,日子会过得安稳一些。 不料离开张平之时,竟也是各种麻烦悉数上身之际。 为照顾几个孩子,一年内,杨炳莲老了几近十岁,身体憔悴不堪,脸色蜡黄难看。 当然,这些杨炳莲都可以容忍,她唯一容忍不了的是张平的小人做派。 "那段时间,他一般都会在晚上回家。"事后回忆起这段憋屈岁月,杨炳莲只觉得心如刀割。 原来张平虽人在县城,但心实则都在家里。当然张平不是为担心妻儿的安危,他只是为看妻子对其忠不忠诚。 因此,每次张平都会等到天黑了才会回去。随夫颠沛,寿终正寝 1938年,张平正式驻足古丈县,在古丈县警察局里担任中队长一职。杨炳莲因和其长期分居,对他的事几乎是一无所知。 但从当地百姓的言语中杨炳莲察觉到,张平在外面的风评并不好,做的也都是些劳民伤财的恶事。 恶人本应自有恶人磨,但此定律放到张平身上好像失了效。张平不但没有随之下马,势力反倒越发猖狂。 终究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再当杨炳莲得知张平的消息时,已是其被百姓状告,撤去中队长职务的时候了。 原来张平上任后,目中无人,犯上作乱,视百姓为草芥,苦于张平暴力的百姓将其状告到了永顺专署和沅陵专署。 为平民心,当局撤去了张平警察中队长一职。 为避风头,张平回到了张家坨老巢,和他们一同随行的还有张平的几名心腹。 到底是贼心不死。回到老巢后,没消停几日,张平便又开始集结团队,准备东山再起。 当不上司令当草寇王,占不了古丈占张家坨,是张平笃定的目标。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次张平终究是失策了。 刚开始,张平的队伍因其动员有方,确实被其经营得有声有色。奈何人不走正道,不过是自取灭亡而已。 数百人的队伍成立后,张平动起了贼心。 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购买大量军火,张平竟打起了当地万年根基的主意,种植鸦片。 除种植鸦片外,张平甚至还收起了各种税收。 人头税、土地税,出谷税,只要他能想得起来的,通通将其设立成税目,变着法的向百姓要钱。 但和众人想象中不同的是,杨炳莲对这一切并不知情。 再恶的人也有良善的一面,原来张平回到家后,便会表现得极为平静,丝毫不提外面的事。 在张平的庇佑下,杨炳莲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绫罗绸缎满身的日子。 所到之处,人人皆以司令夫人称呼她。 反观外面的百姓,则处于水深火热、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之中。 只是世上没有密不透风的墙。从百姓口中,杨炳莲还是得知了部分真相。 为赎罪,杨炳莲会私下打听哪家没有粮食了,会派人送粮食过去,交不起税的,她会给其发假凭证,哄骗说钱交足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大势已去,张平灰溜溜地退回了老巢。 看清形势,缴械投降,改邪归正本应是张平求得最后一线生机的最好方式,奈何张平没有。 他仍旧执迷不悟,带着自己的残余势力对解放军发起了数次攻击。 1950年3月3日,双拳难敌四手的张平彻底被击溃,昔日的山大王风光不在,开始到处流亡。 带着妻儿逃窜途中,张平被抓获。半年后,张平被击毙。彼时,杨炳莲仅31岁。 终是做什么因,得什么果,杨炳莲因救助群众有功,再加上其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政府便没有追究她的责任。 之后,杨炳莲便带着自己的八个孩子住到了张家坨,一直到其离世。 2014年,杨炳莲寿终正寝,享年95岁,走完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完- 作者 | 刘妮妮 编辑 | 阿琰 编辑 | 不误小星星